第326章 惟有一战

众大臣落座,不再纠缠责任归属,反正这次黑锅枢密院已经是背定了。

经过商议,移知环州赵振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赵振是宿将,又在西北多年,熟悉边情,有他在环庆路,当保那里平安无事。

延州在前线,而且党项历年从这里入贡,对那里的地理人情极其熟悉,必须有重臣坐镇。商量了好久,才决定调广南西路都转运使范雍北上到延州,接替郭劝。又移原环庆路副都部署刘平到鄜延路,出任鄜延路副都部署,主管那里的军事。移原永兴军路兵马钤辖卢守勤到鄜延路,以代替失职的李渭。

户部副使张存升天章阁待制,出任陕西路都转运使,代替任满的李昭述。西北战事一起,陕西路必设帅司,转运使司的职权将大多被夺。此时的陕西路转运使,实际上相当于战时的随军转运使,主要负责钱粮筹措和运输,不再是平时的漕宪之职。张存作为三司副使,主管户部司,业务熟悉,可以有效地向前线调运物资。户部副使一职则由原户部判官明镐接任,此时正是新政的紧要关头,三司的官员不好出现大规模地变动。

又进保顺军节度留后唃厮罗为保顺军节度使,并赐其彩绢一千匹,角茶一千斤,散茶一千五百斤,命其邀击党项后背,以牵制元昊的兵力。

宋和党项的经济联系暂时全部中断,沿边所有互市的地方悉数关闭。宋和党项的经济往来,贸易货物对宋无关紧要,对党项来说却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关闭双方贸易,算是对党项的经济制裁,见效虽然慢,影响却非常深远。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白天又发生了地震,赵祯疲惫地道:“今天议事便就先到这里吧,把党项反叛的消息晓谕群臣,让他们上书各抒己见。明天你们都好好考虑一番,到了后日再在崇政殿里集议。除了刚才说的,为防党项进犯,该如何调遣军队,边地军州如何部署,都要想到了。特别是禁军如何向陕西路调动,如何管辖,要拿出主意。”

李迪带众臣谢恩告退,一起出了崇政殿。

事情太过突然,特别是被延州耽误了两个月,边境军情未知,大家也不能针对性地提出什么意见。不过经过了枢密院的讲述,众臣知道党项虽反,但军事上并没有异动,用边将的话说,就是元昊还并没有做好军事准备,一时并不会发生大的战事。

此时枢密院的信用已经破产,他们姑妄说之,大家也就姑妄听之,都不敢当真。此时元昊的使节还在路上,预计要到年后才到京城,刚好贺正旦。由此判断,陕西路短时期应该还打不起来。虽然说兵不厌诈,但党项实际上是部族联盟,元昊再是奸诈,也不敢拿着有实力的部族首领高官的生命开玩笑。而且元昊称帝自立,心中还是存了幻想,万一大宋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呢,借着这个政治资本,他可以进行内部力量的整合。

出了大内,徐平回到三司衙门看了看并没有特别事情,便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家里。

几年前就说元昊要反,现在元昊真地反了,自己该如何应对,徐平一时有些茫然。

西北是一定要去的,但什么时候去,徐平拿不定主意。现在去,可以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参与进去,从容布局,培养自己的班底。但战争初起,大宋文的武的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只怕会打得比较难看。特别是禁军,不经历血的教训,想改革也无从改起。而等到战争打一段时间,前方战事不利的时候去,自然可以获得众望所归的效果,一举扭转战局能够获得更大的声望。但那时收拾残局,没有自己班底,对禁军边打边改,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迫不得已,那时就要更多借助人的因素,一个不小心出了意外,想再找挽回的机会只怕不容易。总之各有利弊,徐平踌躇不定。

第二天一早,党项反叛的消息传遍朝堂,群臣哗然,早朝纷纷上奏,吵吵嚷嚷直过了午时才罢。与枢密院的谨小慎微不同,群臣的信心十足,异口同声认为元昊不过是跳梁小丑,朝廷大军一到,即可成擒。他们不接触军事,这两年政通人和,国用充足,对于国力充满了信心。至于禁军战力堪忧,在他们眼里也不是问题,中国地大物博,只要有钱,总能挑出能打的来。用钱粮堆,也把党项小邦堆死了。

大朝会只是听一听群臣的意见,一般并不能决定什么,只是舆论动员。真正决定国事的,还是大臣们的集会,那时候才能拟出具体意见。

在朝堂一片喊打声中,只有新入谏院接王尧臣职务的吴育发言另类。说元昊虽名为藩臣,实际上一文钱的税赋都不交,又远隔大漠,不需要严格对待。他已经僭越称帝,向国里蕃邦豪酋夸耀过了,要他自己削掉是不可能的。不如顺其自然,仿立国之初太祖对南唐的态度,顺势而为,党项闹不下去了自然就归顺了。

徐平听得连连摇头,自己这位同年真是读书读傻了。太祖对南唐缓和,是因为下了决心要吞并它完成统一大业,在对付其他势力的时候,而施的缓兵之计。现在对党项缓和图的是什么?岂不是正中元昊下怀?

退了朝,李迪招徐平等人在政事堂集议,对吴育的发言路上连连摇头:“人人都说吴谏院有失心风,今天看来果然如此。现在讲这一些,真是不可理喻!”

众人纷纷赞成。吴育在营田务辅助李参这两年,就被说是为人迂腐,没想到进了谏院之后更加严重了。往轻了说,是不通俗务,往重了说,就是不称职,只是活在那些故纸堆里,而对现实的政务没有认识。当然,不赞成对党项开战的吴育是如此,那些极力主张出兵平了党项的也有不少人同样如此。说起来引经据典,就是对现实状况不熟悉。

到了政事堂,众人落座,李迪开门见山地道:“徐平,从几年前你就一直说党项元昊必反,今日果然反了。依你看,朝廷是和不战?该不该出兵?”

徐平起身,拱手道:“相公发问,下官不敢不言。党项原是朝廷之地,自赵继迁起,每隔十年二十年就有不臣的举动。朝廷因为清剿不易,一直姑息,直至今日酿成大祸。依下官之见,此次元昊之反,如果不能出重兵剿灭,则周围蕃邦必将都蠢蠢欲动,从此再无宁日。所以,党项之反,惟有战这一条路,而且越快越好!”

第141章 甲峒低头第209章 截断后路第270章 以仁为本第71章 战场第72章 最后处置第275章 驱虎吞狼第155章 攻城(下)第285章 被俘之将第37章 阶级法第49章 战后忠州第88章 改制第39章 兄弟夜话第13章 两手都要硬第160章 谁的官大?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36章 孟州通判第147章 称提之术第176章 李迪的转变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14章 甲峒来的少女第120章 将相之家第288章 斩了就是第122章 烈火烧城第46章 我们只收钱第305章 他们怎么来攻?第147章 此事极易为第167章 有虚有实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15章 军改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结局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62章 依稀似旧年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197章 马肉不好吃?第321章 两万匹马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12章 权在手,跟我走第28章 文明世界才有德第24章 嫉妒第192章 凿齿蛮第203章 进占外城第174章 公事公办第17章 自己的路第297章 伎艺人第321章 两万匹马第40章 出人意料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181章 天章阁夜对(中)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56章 铜版第317章 苟且岂能偷安第238章 做事难第40章 军令之外第129章 山雨欲来第199章 我给你换尊佛第211章 困兽之斗第176章 钱粮为纲第22章 新米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项人第131章 疯狂时代(二)第190章 谷口初战第251章 多争堂除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71章 吕夷简的忧虑第153章 尘埃落定第15章 军改第19章 匪讯(上)第9章 白沙镇第79章 麻烦看清楚第35章 三轮车第99章 搞事情第120章 风高放火天(上)第110章 政事不过耍把戏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92章 给我们看诚意第38章 统计学第21章 矛盾第87章 早说过数字会说话(上)第127章 堵门要账第320章 一切要讲好第144章 阿申归来第91章 灾年第195章 大变第59章 夜战(下)第20章 市场的车轮第77章 交涉第117章 门外来了青罗伞第133章 疯狂时代(四)第68章 交易第52章 童七郎第75章 人质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艰第89章 抢占要地第91章 不合规矩啊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60章 致太平(二)第89章 魑魅魍魉第107章 再见已非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