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点将

旁边大杨树上的蝉虫扯着嗓子没命地叫,明晃晃的太阳下一丝风都没有,大地像被烧红了,燥热难当。周围没有飞鸟走兽,就连天上的云彩都躲了起来。

大名府外的点将台上,赵祯一身朝服,站在烈日之下,脸色惨白。

徐平率一众文臣武将立于赵祯身后,无不满身大汗,喘口气都要费极大力气。徐平感到自己有些恍惚,冲天的军乐声好似飞到了九宵云外,听也听不到了。

好不容易等到宣礼官高喝暂歇,台上的君臣全都出了一口气。

回到凉棚下坐定,小黄门拿了冰水给赵祯喝了,又悄悄用布巾包了几块冰给他,让他放在额头,尽尽去一去暑气。喝过了冰水,把裹着冰块的布巾在脸上擦了一遍,赵祯重重出了一口气,好似重新活过了一般。

见徐平在自己身后坐下,赵祯低声道:“宰相,天气实在炎热。再没风来,朕要撑不住了。实在无法,不如让众将士暂歇,等太阳落山,重新开始可好?”

徐平低声道:“众将士恭迎陛下,士披铠,马具装,群立于烈日之下,更加辛苦。将士不言,陛下怎可畏难而退?朝廷欲得众将士之心,说不得,陛下今日只好辛苦些。”

赵祯叹了口气,再没力气说话,只是坐在那里喘气。

皇帝北巡,河北众军恭迎,在大名府外聚集了近二十万兵马。加上赵祯带来的十几万人,大名府一带现在有禁军近四十万之众。进城之前,赵祯要在这里点兵,接见来自河北各军的将领。外地驻军是选人来的,对于很多下级军官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皇帝长什么样,分外隆重。暑天不出兵是有道理的,这个天气,全身戎装,不管是对于点将台上的君臣还是台下的将士,都是一种折磨。

赵祯此次北巡没有带齐全部仪仗,礼仪性的色彩弱一些,真有几分亲征的架势。围在台下的几千人,看着人马具装,实际身上不是铁甲,而是布绢制成,只有个样子。这是赵祯礼仪队伍的一部分,兼作护卫,及弹纠纪律之用。

太祖和太宗都是带兵打过仗的,是马上皇帝,他们出征,自己掌军权。太宗比太祖差一些,喜欢从宰执中选几个听话信得过的,作为自己的参谋班子。到了真宗皇帝,亲征时的指挥权就到了宰执们手中,皇帝仅仅是备位,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一如寇准当年在澶州,此时的军权是掌握在徐平的手中,赵祯的活动是他带着宰执安排的,赵祯并不能自己决定要干什么。赵祯的身边,只有几个高级内侍和小黄门,不能向外发布命令,一切军令必须经过宰执发布出去。哪个内侍敢不经过宰执,直接把赵祯的命令带出去,徐平会毫不犹豫地斩掉。这是基本的政治纪律,事关国体。

当然,这个时候的宰相是没有篡位可能的,军令出去必须有全部宰执和皇帝赵祯共同签署,否则无效。能把所有宰执控制住,还要掌握整个指挥体系,还要隔绝皇帝,有这个能力并不需要等到这种时候篡位。大军之中,君相起了冲突,死的肯定是宰相。

今天在这里见河北众将,对建立赵祯的威望,收拢河北军心至关重要,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今天能够坚持下来,赵祯此次北巡就完成任务了,后面的事情自有宰执安排。

赵祯身子肥胖,烈日之下实在难挨,头上虽然有伞,却挡不住滚滚热浪。一边的徐平看着赵祯脸色发白的样子,一直担心他坚持不下来,晕倒在点将台上。

真晕了,那也不能下点将台。让河北将士看一看,皇帝可以吃这种苦,来见他们,足以鼓舞数十万禁军的士气。士气有了,军心齐了,后边的军制改革少费无数力气。

徐平任由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落,面沉似水,一丝不苟。程序已经议定,操作由专门的礼官指挥,从皇帝到大臣,就是按照剧本在点将台上认认真真演一遍。

政治活动的仪式性,跟演戏其实有相通之处。不过是在戏台上,演员是按照剧本去演一个人,而在政治的舞台上,官员是按政治规矩去演一个身份。演员只要演得象,可以一边演一边骂自己的角色,官员却要演得真,让自己真正成为那一个角色。

在这个时候,认识到自己只是在扮演,从而嘲笑投入感情的官员为愚昧的人,并不是智慧,最多只是有些小聪明而已,上不得大台面。在政治仪式中真正投入的人,才可以当得起政治家,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理解政治的真谛。

看身边的杜衍须发皆白,云淡风轻,脸上一点汗都没有,仿如神仙,徐平心里暗暗叹气。人和人真是不一样,杜衍四十岁须发皆白,看起来是早衰,实际上身体健康得很。在这个时候反而是徐平这些年轻人,比不得他能够坚持。

站在台上的礼官再赞,赵祯带着群臣再次走上点将台,俯视下面诸将。

现在参见的是真定府、保州、雄州一带前线将领,分成数批上前,向赵祯行礼。在台上其实听不见这些将领说的话,也看不清他们的面目。明晃晃的太阳让人眼晕,燥热的空气让人头脑发昏,豆大的汗珠从身上冒出来,赵祯浑身像跟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强咬牙关站在那里,依照先前拟定的说辞向众将慰劳,赵祯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发抖。

后面的徐平看见,不由心里发紧。赵祯要倒也要见过了前线将领之后,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倒下,不然剩下未见的将领还要折腾一回。被皇帝接见,亲**劳是将领非重要的荣眷,特别是这种场合,比在京城入宫接见还要重要。

正在这时,天边飘过来一片云,挡住了炙热的太阳。凉风突然就起来了,点将台上所有的人都暗自出了一口气。随着风刮过,各种汗味飘散在人群中,味道有些难闻。

站在徐平身边的明镐低声道:“再有不到一个时辰,暑气就该退了,那时当不至于如此燥热。桑怿、景泰等大将那时面君,而后圣上赐筵,可以从容应对。”

徐平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明镐出任签署枢密院事后,景泰从河东路调来做宣威军的副都指挥使,由京西转运使杜杞换武职,去做高大全一军的副都指挥使。随着军制改革的进行,禁军的地位在变化,一些有武略的文臣转换武职,进入改制后的禁军之中。

明镐从副都指挥使直接为执政,对于百官转变观念,也有重要作用。

第243章 一日两子第140章 最大债主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34章 杂事第188章 以何处为准?第19章 共剪西窗烛第32章 道路所达,便为宋土第60章 釜底抽薪第51章 新的消息第196章 机遇第239章 别做书呆子第72章 废后风波(中)第88章 南来的汉人第191章 梁园虽好第95章 垂钓黄河第236章 堵截第70章 两个榜样第81章 谈不拢第131章 天才人物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44章 嫁女瞻前顾后第190章 请废西水磨务第335章 钱粮准备第145章 三不朽第2章 黯然离去第110章 清除后患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第15章 分工第40章 谁承其后第324章 各扫门前雪第38章 青苗贷第134章 闹事第296章 内外有别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86章 应对第65章 永宁侯府第19章 忠州小衙内第99章 晚生司马光第57章 原则第113章 赤子与行者第117章 僵持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100章 南来归宋第222章 军国两张皮(上)第178章 你不是那块料第128章 换相第51章 各有去处第298章 试用期第113章 旧时浮浪少年第166章 时机正好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35章 边民的选择第19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第243章 算账第131章 三司历代条例第299章 不吝重赏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270章 以仁为本第38章 统计学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90章 各让一步第261章 胡风汉风第267章 许怀德也不容易第326章 要交给你了第23章 蔡襄之错第100章 铸钱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81章 准备迎驾第80章 小人难缠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194章 去往何处?第103章 李觏赶考第278章 杀人越货第175章 别来无恙第108章 对面的人家第283章 管事还是管人?第35章 活字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145章 三不朽第242章 交涉第212章 满载而归第3章 属下第61章 入社第182章 天章阁夜对(下)第77章 交涉第37章 逼迫第53章 一条出路第70章 蜀兵入陇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01章 七源州第252章 惊梦第34章 土豪的地盘第42章 旬估第167章 情报第56章 紧急措施第308章 怪物第273章 算准了你会来第104章 黄从贵的末日第115章 诗文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