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再对天章阁(下)

不能饮酒,赵祯总是觉得意犹未尽,只好拿了茶来,对徐平道:“以茶代酒,你且陪我饮一杯。朝廷有你掌管钱粮,真是国之大幸!”

徐平谢恩,陪着赵祯喝了一口茶。

把菜碗放下,赵祯一个人眯着眼想了一会,才对徐平道:“你先前提内藏库与三司合开一间银行,是个什么道理?为什么内藏库不能自己开一间?”

“陛下,微臣有话直说,若有不当的地方,恕臣不敬之罪。”

赵祯摆手道:“说,有话尽管直说。在这里召见你,就是要你有话尽管讲!放心,这里祖宗神御所在,太祖遗命优容士人,不管说什么,我还怪罪你不成!”

徐平捧笏道:“那臣就直说了。如果这银行是让内藏库自己开,三司不参与,陛下认为外朝的大臣会怎么讲?虽然微臣刚才讲的清楚,银行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用小本钱从百姓手里赚大钱,哪怕三司自己也开着银行,朝臣只怕也会——”

赵祯点了点头:“好了,我明白了。——不过,有没有什么通融的办法?祖宗旧制,内库的账目只能由朕一人知晓,不能传出去的。”

徐平笑道:“这有何难?不管是公司还是银行,账目都是由专门的人来做,这些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守口如瓶,绝不可以泄露他们做的账目,不然就夺了一生饭碗。与三司合开的银行,一年赚多少利息,只有三司使和陛下知道,外人问也不能说呀!”

见赵祯有些不信的样子,徐平又道:“陛下,做生意的人,最怕让人泄露了自己生意的机关。世间很多事,捅破一层窗纸便就不值一文,这叫商业机密。朝廷专门教了这么一群做账的人出来,便就是要让他们有这个操守,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不要吃这碗饭。而且银行跟公司不同,就是做账的人,实际也是算不出赚多少钱的。”

徐平磨破了嘴皮子,赵祯还是不相信,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勉强同意罢了。内藏库可是自己的私房钱,在这上面,朝中大臣的操守赵祯都信不过,更何况一群做账的。

不过徐平说的确实不错,直接划拨税款倒也罢了,银行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让内藏库独自经营是不可能的。外朝大臣可以信得过皇帝,但绝对信不过操办的内侍近臣,那个职位谁上去谁死,除非赵祯把整个外朝彻底控制住。有那个本事和信心,赵祯还要宰执大臣干什么,跟历史上的道君皇帝学学,怎么开心怎么过多好。赵祯难能可贵的,就是有自知之明,关键时候,能克制住自己,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乱来。

不过想来想去,赵祯还是有些不甘心,对徐平道:“你先前说的要建三间银行,那间专门给衙门放款的不说,跟另外两间不是一路。就说另外两间吧,到底是怎么个开法——你是三司省主,主管天下钱粮,三司你做得了主,内藏库我说了算。今天有闲,我不如就往细了说一说。话说开了,我的心里也就有底了,对不对?”

徐平愣了愣,才捧笏恭声道:“臣谨遵圣谕!”

赵祯现在的样子,很像个爱财如命的乡间土财主,一门心思钻钱眼里去了。不过细想一想,徐平也能理解。朝中的很多关系,外朝和内朝,文官和武将,外戚和宗室,都是需要用内藏库的钱来平衡的。皇帝的位子,赵祯坐着也不那么轻松如意。

太祖的时候只有封桩库,没有内藏库。封桩库的财物主要来自于平定天下其他政权的缴获,只存不取,明言是用来有朝一日收复幽云地区用的。

到了太宗登基,伐辽连连失败,知道收复幽云没什么指望了,把封桩库改造成了内藏库,而且大大扩大了财源。不再光是来自于战争的缴获,还收了天下新铸的铜钱,市舶司的税钱,以及一些产优质丝绸地区的绢帛。这时候内藏库的用处就成了平衡外朝财权,笼络禁军人心,真正是天子私财了。太宗对内藏库的账目非常敏感,不但是外朝的所有官员不知道,就连宫里掌管的内侍也不清楚,只有皇帝一个人知道。临终之际,太宗才把账目交给自己的儿子真宗,告诉他自己睡觉枕着的箱子里放的条条棒棒代表什么,算是交权。

真宗进一步扩大了财源,把两税入内藏的州军扩大到了六十多个,进一步增加了干涉外朝财政的能力。签了澶渊之盟,与契丹成了兄弟之国,幽云连想也不能想了,内藏库就彻底失去了太祖最早设立封桩库的意义。只有在东封西祀搞得国库空虚,彻底没有办法的时候,真宗才允许当时的三司使丁谓知道内藏库财富储存的数目,这是惟一的特例。

赵祯的运气不如他爹,登基的时候年纪还小,刘太后称制。太后女流是外人,内藏库当然不能交给她一个人掌管,是由太后和宰相一起管着的。等到刘太后去世,赵祯亲政的时候,这个账目才算交到他手里。从此之后,外朝便就不知道内藏库有多少钱了。

内藏和左藏的关系一直是动态的,在每个皇帝手里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算盘。从表面上来看,是内藏库在国家财政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皇帝干涉财政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就表示皇权越来越强势。但反过来,也正说明外朝的权势越来越重,皇帝对政治局势把控的能力越来越弱,才需要不断加强这一手段。太祖的时候,无所谓外朝的权力,朝政他一言而决,有着绝对的权威。太宗登基本来就传言纷纷,对外作战平定北汉之后,又是连连失败,作战中短暂失踪众将要拥立廷美,使他连执政根基的武将也不信任了。提拔了科举文臣起来,打击元老勋贵。但科举文臣一样要掌权,这个趋势不断增强,内库也就越来越大。

赵祯倒是没有注意徐平认真的样子,此时他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怎么保证自己的内藏库财产不受损失,而且还能够越来越多上面。

让徐平坐下,赵祯道:“如今三司手里并没有钱,你要建两间银行,本钱从哪里来?”

“禀陛下,三司手里的钱还是有很多的,只是没有印出来而已。京西路的几千万贯飞票,都是印出来的钱要补的。等到新钱制出来,一部分飞票作为银行的本钱,其他的付完各衙门之间的账款,剩余的转成存款。”

赵祯摇了摇头,也没法说什么,设立银行本来说的就是要兑付那些飞票吗。不过三司这样相当于空手套白狼,一文钱不出,就占了内藏库参与银行的一半股份,让他的心里有些不舒服。做皇帝的不好跟臣子计较这些,徐平这样说,也就这样算了。

赵祯又问:“两间银行,该如何布局?如果都挤在京城里,只怕有些不合适。京城的人户就那么多,公司暂时只有要改的那些场务,贷款放到哪里去?”

“陛下说的有道理,做的事情都一样,挤在一起确实不好。依微臣之见,不如这样安排吧,京城和西京各设一家如何?内藏库出本钱的自然就设在京城,皇宫里也好找人照看着,陛下也放心。三司单独出钱的那一家,便就设在西京城好了。”

赵祯点头:“正合我意。不过如此一来京西路的漕司职权就重了,转运使应当要找有作为的大臣才可以,最好如你当年到京西路一般。”

徐平急忙道:“陛下多虑了,银行和地方两不相干,不能让漕司管到银行里来。不然地话,就相当于给京西路放了个钱袋子在那里,这还了得?”

赵祯一时没说话,这种衙门,以前按惯例都是让转运使司兼着的,多设一个职位就要多发一份俸禄,更不要说多设一个衙门花费更大。不过徐平说的也有道理,这要让京西路转运使管着那里的银行,银行里的钱他不就可以随便用了?

想了一想,赵祯才道:“此是三司的事情,你去与中书商量,你们自己定吧。”

只要三司的银行不在京城与自己抢生意就好,一些细节,赵祯也懒得管了。徐平把铸钱所得和地方两税的来源给内藏库都断了,赵祯现在就指望着新开的银行给自己带来足够的钱,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将就。

两家银行相互竞争,赵祯很认真地跟徐平谈了具体事项,市场的划分,发生矛盾时的协调,以及两家合开的银行如何分利,能想到的都跟徐平商量了一遍。

最后,赵祯才道:“除了这几家银行,其实制钱的钱监更加事关重大,如何把握住不多制了钱出来,而且要用的钱也不要少了,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你先前说得好,制钱数目多了也不好,少了也不好,但刚刚好的把握住,非重臣不可。徐平,你觉得朝里谁合适?”

徐平捧笏:“依臣之见,做此事非内翰程学士不可!”

赵祯笑着点了点头:“不错,朕也正有此意,此事只有他合适。”

管钱监的人身份一定要有足够的份量,还需要对经济有一定了解,确实程琳是合适的人选。选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条件,还因为他是翰林学士,翰林是皇帝顾问,具有内臣的身份,也是一种对内外朝的平衡,赵祯容易接受。

钱监类似于徐平前世的中央银行,不单单是管着制钱,还可以利用几家银行收到存款存在那里的备用金比例,调整社会上的贷款数量。这就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于货币乘数的关系,那里多一点,就会大量收缩银行的放贷。再一个通过购买的国债数量,调整经济系统中的资金数量,控制通货膨胀,关系重大。

当然这些具体操作,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现在包括徐平在内,都只是有一个朦胧的概念,并不能讲得很清楚。货币管理从来都是极端复杂的操作,徐平现在要做的是把握住局,总的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只要能够稳定不出大的乱子就好。

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28章 唐大姐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39章 李参的任务第109章 补天裂第263章 狄青的请求第208章 使气第57章 夜战(上)第32章 小县第26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第117章 门外来了青罗伞第28章 唐大姐第1章 宰相第20章 送行第45章 人总会长大第96章 有钱万事皆顺第122章 甩锅第25章 廷辨第59章 合谋第9章 变夷为夏第79章 后苑饮宴第316章 大火第116章 对冲第149章 应急措施第291章 刀拿在手里挥砍才有用(下)第305章 他们怎么来攻?第130章 重度近视第137章 马踏谅州(上)第225章 诱敌之计第116章 对冲第31章 攻略(三)第28章 意外之喜第37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26章 时机到了第239章 马帅第178章 货币之战第252章 惊梦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283章 斩于军前第22章 三司集议第64章 不同的生产方式第137章 何为神?第260章 赶紧还钱!第272章 换将第18章 种士衡第181章 我喜欢这个第117章刀锋下的小山村第141章 甲峒低头第26章 余波第199章 我给你换尊佛第186章 刻摆错了第160章 政策原因第208章 使气第236章 狂徒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22章 大秦国故事第19章 游园第129章 刻漏社第86章 你有什么可说的?第170章 两府并立第112章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第154章 好借好还第101章 抽血第21章 矛盾第61章 意外第179章 意外第62章 依稀似旧年第2章 父老第35章 申峒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56章 紧急措施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300章 相国寺书会第28章 意外之喜第75章 契丹会如何?第136章 小马蹄带来的战事第334章 李璋随军第149章 且去读书第4章 炒花生第5章 报恩第30章 烈士暮年第65章 因地制宜第83章 以打促和第277章 威力惊人第80章 起风雷第177章 天下大义第298章 夜袭第171章 万事操之在我第263章 狄青的请求第164章 我也不想来啊第112章 另起炉灶重开张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183章 演一场戏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79章 皇帝的后花园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20章 西行第198章 钝刀割肉第181章 以毒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