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蒙古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炮声逐渐稀疏了一些,虽然日军仍然占领着扎尔加兰图但是近万连马都没有几匹的日军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看着弹药一天天减少,给养则早就没了。人民军现在并不进攻只是远远的监视着这里,但只要有日军想要逃离就会遭到骑兵的追杀被砍死在荒漠中。
日军增援塔木察格布拉克的一个半师团的部队都是在半路上被人民军劫杀,被狼群一样的坦克和装甲车小集群轮番消遣,一旦有哪支部队脱离主力,等待他们的命运就是被歼灭。当然和主力一起走也不安全,人民军的轰炸机会轮番飞来轰炸,特别是那些巨大的B24轰炸机投下的子母炸弹象雨点一样,被轰炸的区域只有幸运到极点的人才能完好无损。虽然两支救援部队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生还但是绝大多数士兵严重营养不良,有些甚至是靠吃同伴的尸体才坚持逃回去的。最重要的是逃回去的日本士兵心理彻底垮了,有些人已经崩溃,只要听到发动机的声音就会瑟瑟发抖。他们再也不相信所谓“大日本皇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对于战争他们只剩下恐惧。后来日本军部那这些人也很头疼,把他们放出去就会到处散布战败的气氛,所以最终这些人都被送进日本在中苏边界上修筑的“要塞区”作苦工,在军部的名单上这些人都和死人差不多。
从巴音图门败退回去的日军更少,虽然他们距离原来的国境线更近,但是人民军掠袭兵团杀进呼伦贝尔草原后拔掉了日军的前进基地,这些日军退回呼伦贝尔草原仍然得不到任何补充,一直快撤退到海拉尔才被海拉尔守军救援,最后活下来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蒙古方面军虽然消灭了四万多日军摧毁了大量技术兵器和卡车但是却也不得不转入休整。因为这种机械化战争需要大量物资保障,长时间打下去华北还负担不起,需要再积攒一批物资才能发起新的进攻。
日军也没闲着,抓紧时间向呼伦贝尔增兵,这也是实在被人民军的装甲掠袭战术给吓坏了。本来关东军是想趁着人民军在蒙古立足未稳占领蒙古的,就算是不能完全占领蒙古把防线拉平也是好的。谁知现在是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由于关东军下属部队的反坦克炮和卡车大量调给攻略部队,当这些反坦克炮和卡车都在蒙古变成废铁之后,关东军的反坦克火力和机动能力被大大削弱。现造这么多反坦克炮是来不及了,关东军只能寄希望于大量步兵防御中国的坦克突击,于是8个师团被调往呼伦贝尔防御人民军来去如风又无法预测的装甲集群掠袭。本来战机大量被抽调走的关东军防御北方的航空集群也得到加强,防止从蒙古方向来袭的人民军飞机攻击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
人民军拿下蒙古让日军地战线又拉长了几百公里,这正是罗斯福希望的。他决不会放弃任何消耗日本人实力的机会,所以在美军用“风神”运输机开辟了驼峰航线后,在7月中旬印度雨季的糟糕天气里罗斯福仍然下令趁着日本航母无法封锁印度海岸,24架B24在26架P51“野马”战斗机的护航下飞抵云南然后转场到华北。在7月底之前,又有25架P51和50架P40战斗机飞抵云南。让常凯申郁闷的是新锐的P51都归了华北,P40是罗斯福为了安慰他向他扔出的诱饵,毕竟通过驼峰航线的物资要到达华北还需要经过常凯申的地盘。下一步罗斯福准备援助华北一批最先进的战斗机,可不能让常凯申眼红,那会生出很多事端。
罗斯福准备支援华北一批300架北美公司的P51战斗机,这倒不是因为罗斯福发善心愿意给华北送来最先进的战斗机,而是形势逼人。他的将军们本来算计日军在澳大利亚登陆后将没有足够的后勤能力,日军登陆部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但是让美国将军们在一次大跌眼镜的是日本士兵能凭着少量卡车和牲畜的帮助沿着澳大利亚海岸一路向南,他们能把澳大利亚和美国军队丢弃的哪怕一点儿东西都利用起来帮助自己实施进攻。每当日军步兵从夜暗中钻出来杀向美澳军时总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最近更加严重的问题又出现了,日军在进攻港口城市洛克汉普顿的时候动用了伞兵和偷袭部队,这是美澳联军没有想到的,布置在港口的守军在彻底破坏港口的时候就被日本伞兵击溃,日军基本完整的夺取了深水港阿尔马。于是日军的物资和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在洛克汉普顿登陆。洛克汉普顿是联系海运和内陆水运的重要枢纽,这里落入日军手中意味着日军可以很容易深入澳大利亚内陆。所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将军们希望罗斯福能想出一个牵制日军的办法减轻在澳大利亚作战的海军陆战队的压力。
澳大利亚就算重要毕竟是孤悬南半球,距离哪个大洲都很远,就是丢掉也不会立刻产生致命后果,相对来说苏联那边的形势就让人更让人揪心了。到现在苏联红军仍然无法把德军远远驱离莫斯科,相反德军利用机动能力的优势却不断给苏军放血。虽然苏军在很多战斗中都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大部分战斗中苏军的损失都大于德军,德军仍有余力分出一支部队对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试图截断苏联来自高加索和伊朗的石油和外援。苏联再强大也是正在对抗除了英国之外的整个欧洲,罗斯福很担心哪一天苏联会突然垮掉。苏联一垮强大的德国军队必定会挟大胜之势入侵英国拿下地中海,到时候美国将不得不单独面对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罗斯福心急火燎的要开辟新战场牵制德军,至少要给苏联运输更多的援助物资。这些都需要海军掌握大西洋的制海权,可是虽然美国已经解封了上一次世界大战后封存的
驱逐舰并且开始大规模造舰,但是目前主力战舰仍数量不足还被大量牵制在太平洋用来保卫美国西海岸。一日不能解除日本海军的威胁,这些主力舰就无法调往大西洋。从全盘考虑,罗斯福必须找一支力量拖住日本人。
现在能拖住日军的大概只有中国战场了,整个中国战场的形势又要看柳宗汉的决断,罗斯福怎么能不讨好刘宗汉呢。刘宗汉要P51,那罗斯福就提供P51,反正美国陆航队决定采用洛克希德公司的P50“狂风”战斗机,因为P50其他性能都和P51相近,但是飞得更高,更加敏捷,是仅有的在二战中装空战襟翼的两种美国战斗机之一。罗斯福不知道的是P50实际是人民军“歼7”战斗机的美国简化版。
罗斯福之所以看重中国战场对日本的牵制不光是出于感性,还是有数据支持的。原来的纽约国际研究所的几个“日本人”曾经收集了很多经济情报,通过这些情报可以推算出日本的生产能力以及消耗速度。这些情报分析员认为如果从中国起飞的轰炸机能够轰炸朝鲜和日本的工厂,日本的经济很快就会垮下来,让日本军队落到无以为战的地步。罗斯福这才下决心更积极的支援华北对日本轰炸,莱特公司被指定采用罗尔斯罗伊斯技术生产专供华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核心部件供应华北。
刘宗汉是个讲道义的人,拿了好处总要做点儿什么。1942年8月6日天还不亮,在莱阳机场上便忙碌起来,一架架加油装弹完毕的“轰5”被拖出洞窟,不久机场上便一片隆隆的螺旋桨轰鸣声。机场的跑道被无数马灯照亮,勾勒出跑道的轮廓,跑道上前几天被日军从九州岛起飞的轰炸机偷袭炸出的弹坑已经填平。在地勤人员们的欢呼声中12架装全国产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轰5”腾空起飞迎着朝阳爬升到高空飞往日本。
10点22分,轰炸7大队大队长王焕升看到在飞机下方出现了黑色的烟团,那是爆炸的高射炮弹。他仔细搜索了一下海面发现海上一艘日本军舰正在徒劳的向天空中轰击。炮弹在飞机下方一千米高度爆炸,对“轰5”没有一点儿威胁。前方已经看到日本海岸,王焕升命令爬升到10000米高度,领航员开始寻找长崎。
此时日本九州岛上到处都是鬼哭狼嚎的防空警报,高射炮手已经进入炮位,战斗机正在爬升,市民和工人井然有序的进入防空洞。这是日本本土第一次受到白天空袭,所以胆子大的人还站在防空洞入口处向天上张望想看看敌人的轰炸机是什么样子的。
机群进入日本海岸不到十分钟,两个“钟馗”战斗机三机编队便气势汹汹的杀来,两架“轰5A”立刻抛掉副油箱向日本战斗机迎过去。
参与此战的一名叫花谷的日本飞行员后来成为战后日本航空自卫队飞行团长,在他回忆第一次遇到“轰5”时他说到“我们已经爬升到了九千米以上,发现仍然没有达到中国飞机的高度。钟馗战斗机本来操纵性就不好,在这个高度上操纵性更是下降的利害。我努力对准中国飞机准备采用跃升攻击的方法,中国飞机却突然加速并且敏捷的机动飞远了。这时我看到几架中国飞机对着我飞过来,我大吃一惊,因为从刚才中国飞机加速脱离的过程中我已经判断出在这个高度中国人的飞机无论是速度还是敏捷性都比钟馗要好,空战的结果凶多吉少。于是我连忙俯冲,希望把中国人吸引到较低的高度进行战斗。但是中国人没有追上来,而是攻击了另一个机队。”
钟馗是日军设计来拦截高空飞行的重型轰炸机的截击机,飞得高、装甲厚、火力猛,攻击笨重的重型轰炸机自然没有问题。“轰5”确是敏捷的轰炸机,采用罗尔斯罗伊斯和莱特公司技术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保证了“轰5”在万米高空仍然具有高速和高敏捷性。钟馗装备的发动机却由于日本工业基础的薄弱虽然能让飞机的升限达到12000米但是在万米以上高度发动机出力下降严重,速度大大下降并且也无法保持长时间在万米以上高度飞行,根本无法追上“轰5”,与“轰5A”空战更是讨不了好。花谷见机快逃走了,另一个机队则被击落重伤各一架。只是“轰5A”的任务是保护执行轰炸任务的轰5,所以并没有降低高度继续追击日本战斗机。
到达长崎上空王焕升发现整个长崎都被低云覆盖着,根本看不到目标,他只得转向第二目标福冈。福冈上空只有几片稀疏的云彩,但是随着轰炸机群的到来被高射炮弹爆炸的烟团污染的一点儿诗情画意都没有了。王焕升并没有对福冈的工业区实施精确的俯冲轰炸,而是保持万米高度投下一吨重的炸弹——为了打击日本人的士气只要把炸弹扔到日本人的工厂里就可以了,不需要让金贵的轰炸机冒险进入日本高射炮的射程和日本战斗机有利的作战高度。扔完炸弹王焕升并不急着返航,而是又飞到久留米上空转了一圈才施施然踏上归程。因为只要他们的轰炸机出现在哪里,哪里的鬼子就要拉响防空警报,让工人进入防空洞,高射炮要对空射击,虽然不能直接给日本造成损失,但是却可以消耗日军的弹药,磨损炮膛,浪费日本人的工时。
在轰炸机群在九州岛上空整个巡游过程中日军一共出动十几批“屠龙”和“钟馗”战斗机拦截轰炸机编队,结果又被击落一架“屠龙”和一架“钟馗”,日军才知道这次出现的轰炸机不好惹。日军出动的“飞燕”和“隼”式战斗机则根本飞不到“轰5”的高度,只能眼睁睁看着机群大摇大摆的飞行。
在“轰5”高调对九州岛实施昼间轰炸的时候,32架B24在12架P51的护航下轰炸了位于釜山的福特卡车制造厂。机群在5500米高度投下
近九十吨炸弹将这个福特公司投资,设计年产量5千辆卡车的工厂彻底破坏。没了这些卡车供应,在草原上的日军机动起来将更加困难。
因为釜山有很多美国投资的工厂对日本的战争非常重要所以日军在釜山部署了百余门高射炮和很多战斗机。在轰炸过程中两架B24被高射炮击落,1架被战斗机击落,P51也在空战中损失了两架。机群也击落了4架日本战斗机,一直观战的“轰5”侦察机飞行员报告认为驻扎的釜山的日本战斗机飞行员的素质似乎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此后每天“轰5”都以小集群前往九州岛轰炸,日本战斗机总是无法在“轰5”飞行的高度实施拦截只能徒劳的浪费汽油,几天下来也倦怠了,只能保护住工业区和佐世保海军基地等地。但是8月19日,6架“轰5”却飞到了没有多少高射炮防护的八代实施了俯冲轰炸,从容的破坏了火车站的水塔、摧毁了球磨川上的铁路桥、击沉了两艘数百吨级的货船。
6架轰炸机飞越千里炸了这几个目标似乎只有摧毁球磨川上的铁路桥比较有价值一些。但实际上摧毁一个对火车运行很重要的水塔也好过在万米高空扔炸弹不知道炸到点儿什么要靠谱。而且这次轰炸配合B24对汉城和平壤的轰炸是在警告日本人必须布置更多的战斗机和高射炮才能保护本土周全,想偷懒可不行。随后三天,“轰5”机群不再轰炸日本人精心设防的重点城市,而是转向轰炸九州岛上的铁路和沿海航行的船只。这是日本这种没有完善防空网的国家绝对无法完全保护的目标。日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大量部署能够在高空拦截“轰5”的战斗机,要么摧毁人民军机场。要想很快研制出高空截击机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8月25日举行的御前会议上日本陆海军达成协议,在9月初集中超过400架远程轰炸机摧毁人民军的机场和飞机制造厂,然后立刻回军太平洋。
日军不敢把这些轰炸机长时间留在中国,因为日本现在必须加强夏威夷和南太平洋诸岛的防御。这都是由于日本在阿留神战役中又有两艘航母受伤。
7月山本五十六制定了一个诱敌计划企图攻击阿留什群岛诱使美国航母舰队出战,尼米兹果然中计但是山本没有想到日本“大鹰号”和“冲鹰号”航母上补充的部分新飞行员水平太差,跟日军交手时错误百出。在8月22日的阿留什群岛战役中美军以战沉两艘航母的代价重伤“大鹰号”和“冲鹰号”航母。这下日本在太平洋上连一艘航母也没了,能够最快修好的航母也还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才能重返战场。很尴尬的是日本没有足够的船坞同时修理所有战损的航母,“大鹰号”和“冲鹰号”只能等待其他航母修理完毕才能进入船坞。
没有了日本航母的威胁印度洋便变得繁忙起来,美国货船一批批把援助物资运抵印度再由“风神”运输机运载飞越驼峰航线抵达中国。87架罗斯福许诺的P51也在9月份飞抵华北在美国飞行员驾驶下与日军作战。
现在华北的重要工业基地都藏在西边,距离日军最近的也藏身山西和豫西,只有机场距离日军很近。日军首先集中兵力轰炸了山东半岛的人民军机场然后又将目标瞄准了华北的工业基地。与刘宗汉恶心日本人随便炸个什么目标都行不同,日本人要想消除威胁必须要瞄准机场和飞机制造厂。这些目标很明确,人民军就好防护了。几个机场周围都部署了大量高射炮,给突击机场的日本轰炸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莱阳机场、潍坊机场和济南机场虽然被炸的面目全非但是防空炮火和战斗机也击落了六十多架敌机,留在钢筋混凝土机库里的飞机毫发无损。日军要想摧毁那些工厂必须飞行很长的距离,在整个航程中日本机群会遭到人民军和战斗机的轮番打击。而且由于人民军加装近炸引信的航空火箭是对付日本轰炸机大机群的克星,日本轰炸机只能以小集群发动突击,每个机群防卫火力薄弱,在战斗机的打击下一路留下一堆堆残骸。到9月29日,日军被击落轰炸机远程167架,在机场被炸毁21架,被击落战斗机110架,其他飞机59架。日军损失近200架昂贵的远程轰炸机却没有炸到什么有价值的目标,这种损失速度日本还承受不起,从这天以后日军轰炸机再也没有大规模深入过华北。
不过这次轰炸让华北也损失不小,且不说山东的几个机场除了青岛机场是拼死保护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其他几个机场都只能起降轻型战斗机。人民军的战斗机在一个月里损失也达到62架,再加上P51损失了45架,可以说也是损失惨重,很多飞行员一天要飞两次以上,累的下了飞机就倒头大睡连饭都顾不得吃。但是除了郑州给炸毁很多街区之外洛阳、舞阳等重要工业基地都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大概常凯申公也看出日军航空力量都被华北牵制了,罗斯福又要求他拿钱办事,他本人也想打通滇缅公路,所以在9月份也命令入缅远征军发起了一次攻势,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无论如何牵制了日军的兵力。日本大本营的参谋们认为正是美援物资鼓励了常凯申发起进攻于是产生了夺取印度的紧迫感。正因为如此日本没有继续向澳大利亚增兵反而以10万兵力攻占印度达萨姆的科希马和英帕尔掐断了驼峰航线的“乌号作战”。日军穿过雨季刚刚结束的丛林虽然占领了科西马和英帕尔但是伤亡达到五万余人再也没有力量向前一步。正是由于日军准备“乌号作战”分散了兵力使美国的压力大减,美军才能在1942年11月登陆北非开辟新战场。希特勒又为了保卫利比亚的油田不得不增兵非洲削弱了东线的兵力造成了整个战争形势的改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