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日出日落,反反复复,日子就这么一天天挨过。

一眨眼,夏天光顾。

距离猫廊村一里的马铃薯地里。

沈婆和沈士林各朝一头,卖力的挥动锄头。栗子拖了个麻袋跟在二人身后,仔细挑捡没被锄头铲破的马铃薯。

瓦蓝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底下的一草一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的。

沈家这块地是在山脚下开辟的,稍微一抬头,望见的都是层层叠叠无边无际的大山。

栗子满面是汗,湿透的头发黏哒哒粘在被晒得通红的脸蛋上,捡完面前的马铃薯,她呼出一口热气,正准备挪到下一个位置继续时,听到沈婆在前面哑着嗓子唤她。

她赶紧起来拍拍手上的尘土,墩墩跑了过去。

这边的沈婆杵着锄头把,舔了舔干裂的嘴皮,用袖口揩了揩汗珠子,一双枯眼望着奔来的栗子,“你挨过来点,有个事情要你去做。”

沈士林闻言也停下了锄头,扭头看着母亲。

得见沈婆腾出一只枯手,用弯曲的食指指着侧面的山谷,“在它后面有一汪泉眼,早上带来的水喝完了,回去取太绕远路了,你拿上空瓶,到那取水去。”

“好!”栗子糯糯应了一声,便转身到地埂边的背箩里翻找空瓶。

沈士林习惯性的皱了皱眉头,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栗子已拿上空瓶跑远了,最后,他面色归为平静,转身继续挥舞锄头。

这边栗子带着神圣的使命一般,兴冲冲的进了山。

自从崔淑芬肚子日趋变大,沈婆和沈士林对她越来越忽视,一家人的重心全部围绕在那个还未出世孩子身上,没有人管她的感受,平日就只有需要跑腿的时候才会叫唤她。

山里的布谷鸟不停叫唤,栗子早就好奇这种看不见只听得到声音的东西是什么?若不是现下带着‘使命’,她倒真想一探究竟。

猫廊村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如果不是有人尝试铺路走出去,怎么也不会有人发现这座小村。

栗子听从沈婆的指令,气喘吁吁的翻过了面前大山,一路前行,她并没有找到沈婆所说的泉眼,迎接她的是一座接一座望不到边的山脉。

她不死心,依旧固执的找着沈婆所说的那处水源,头顶那抹烈日隐隐有下垂的趋势,她精疲力竭,依旧一无所获。

直到树林里又出现那奇怪的“咘唂”声,她心底才隐隐有些害怕,慌乱狼狈的往回走,却怎么也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她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在原地打转。

头上的日头逐渐没入山峦,那奇怪的“咘唂”声也消失了,周围的大山完全静了下来,那样深沉,就好像疲倦了一天准备熟睡的人们。

天色越来越暗,气温也开始降了下来。

栗子从来没有这么慌乱恐惧过,身上旧布缝制的衣裳不知什么时候被刮得破破烂烂,头上的小辫子也散了,手上还被树枝挂出了几道血印子。

正在长身体的她早上就吃了一小碗饭,现下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每回只要多盛一些饭,她总能细心瞟见沈婆那张垮下去的脸。以致于到现在她都以为,多吃饭是一件错事。

一轮明月升起,照亮了粗糙的树干,还有一匆匆荆棘、怪石头、满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栗子那因为曝晒蜕皮的鼻间和脸颊。

她紧紧抱着空瓶子,双腿脱力发软,在心底给自己打气,却不慎被绊倒。

这时,那奇怪的“咘唂”声又在远处响了起来,她突然灵机一动,想起来时听到的也是这个声音,找到那声音的来源处,说不定就可以找到回去的路!

想到这,她撑着身子站了起来,抓着树枝借力朝那声源处一步步摸索。

这也得亏她从小尾随沈婆走山路干农活,要是寻常这般年纪的孩子,只怕早就体力不济哭晕在地了。

随着那“咘唂”声愈来愈近,她惊喜的发现了来时的小路,欢腾的奔了过去,就差要掉眼泪了。可紧接着,她捏了捏手里的空瓶,心里升起了一丝不安和愧疚:

回去后怎么和奶奶交待?她会不会嫌我笨?

而后,她甩了甩头,似乎是想要甩去心里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待她终于摸到山下时,总算看到了那块熟悉的马铃薯地,在地埂边的小路上,有一颗颗移动的黑点迎面而来,再走近一些细瞧,她才发现,那是人,是出来寻找她的猫廊村村民。

为首的是邻居赵香兰,再然后是李大嘴……

栗子忽然觉得心头一紧,鼻间酸涩,不知怎么就哭了出来。

“那是不是栗子?!?”

李大嘴首先发现了她。

众人一个箭步朝她跑了过来。

“哟!可怜的娃。”李大嘴望着眼前狼狈的小人儿心疼极了,蹲下身子一把将栗子揽了背起来。

栗子哽咽半天,结结巴巴吐出几个字:“水…我没有…找到,找到……”

众人一听皆沉了脸,赵香兰哽咽着抚了抚她发顶,“真是个傻孩子……”吸了吸鼻子,赵香兰又笑道:“栗子你知道吗!你妈妈给你添了一对双胞胎弟弟,以后有人陪你玩了!”

“可不是嘛!下午那会儿我去找淑芬借针线,看到她的时候羊水都破了,吓得我赶紧找人来通知你奶和你爸,当时你家乱作一团,我们回过头来才发现你不在。”李大嘴直咂舌:“要我说,淑芬这是不鸣则已一鸣那啥来着,一下给沈家添了两个带把儿的。”

众人笑笑,赵香兰轻轻推搡了下她,“你呀!自己大字不认一个,还尽学着那秀才吐诗!”

栗子趴在李大嘴的肩膀上,回首望了眼寂静的大山,听着那奇怪的“咘唂”声,想到自己有了两个可爱的弟弟,她甜甜的笑了。

未完待续,先看看其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