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七)

向皇后牵着赵佣的手,跟在抬着赵顼的肩舆之后,从侧门进入前殿。

她从崇政殿赶过来,并没有耽误了经筵开启的时间。

虽然不知道丈夫为什么突然之间要重开经筵,可向皇后至少知道,官家绝不会是突然想读书了。

赵顼被扶上御座,向皇后也在一侧屏风后坐下。御座的另一侧,赵佣也落座,坐得端端正正。

王安石、韩冈、程颢,连同三馆成员,分左右立于殿下。

看到韩冈与王安石隔着殿中央分列东西,再看看下面的其他臣僚,向皇后脸色一沉,这果然是围剿。

回头怒视了丈夫一眼,怎么就有这么深的成见。一看到韩冈,就如临大敌。要不是当初有韩冈挺身而出,现在坐在集英殿中的,就是那个装疯卖傻的赵颢了。

向皇后满腹怨言,群臣这时候已经礼毕,在宋用臣的主持下,王、韩、程三人又谢恩落座。

经筵上,侍讲并不赐座,王安石当年初入经筵,曾经上表要求天子确立侍讲官坐而论道的资格,不过赵顼同意之后,他再上经筵,却多还是站着。

有此故事,之后的其他侍讲上经筵,同样都是站着为天子开讲,久了,赵顼也不再赐座。今天的集英殿上,则是又破例了。

韩冈大大方方地坐下来,等着皇帝的开场戏。

宋用臣又站上前台,手上拿着一卷绫纸,照着念道:“夫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源……”

韩冈乍听,感觉上就颇像是聆听圣旨的味道。仁宗说过的话,鼓励文治,只是不如真宗的劝学诗流行。

他用余光瞅了瞅御座上用来固定天子身体的靠垫,赵顼口不能言,长篇大论也只能用手指写出来,倒是辛苦他了。

宋用臣絮絮念着:“……道术为百家裂,圣教为俗学弊……”

韩冈眼皮跳了一下,对面一下投过来十几道的目光。差不多都是要看他的笑话。

听到两句,在列的哪能还不明白天子想说什么?赵顼这是避开了直接议论韩冈昨天的课程,改而在经术上做文章。而且还是主张“一道德”,不然就不会有“道术为百家裂”一句了。

赵顼手脚不便,用指尖蘸着墨水所写的开场白很短,不过十几句话。抑扬顿挫地念过一通之后,宋用臣就代天子点起了王安石,“王卿作《三经新义》,训释经义,发明圣人作经大旨。布教化于九州,卿之功也。”

王安石连忙起身,颤声道:“臣有陛下,方得一展羽翼。”

“韩卿。十年间,外定四夷,内抚万姓。生民幼子多赖卿家得全。善莫大焉。”

赵顼这不能是称赞,韩冈能站在这里,不是因为他有出将入相的才干。几句话只擦了格物致知的边。韩冈却浑若不觉,也起身行礼:“臣得陛下简拔于草莽,不敢不用心于王事。”

“程卿之正,朕早已知之。论事不论人,程卿之后再无一御史有此德量。”

程颢同样起身拜谢。他看着若无其事,不过下面的吕大临脸色不好看。天子对新学可谓是一往情深。这不是拉偏架了,提都不提两家学问,根本不让韩冈和程颢有发挥的余地。

“三位卿家各有胜擅,故朕礼聘入资善堂中讲学。只是三位卿家在道理上各持一端。太子年幼,无所适从。‘惟精惟一’,道不纯,则心难正。士庶心不正,一家之祸。卿大夫心不正,朝堂州邑之祸。天子心不正,天下之祸。不知诸卿可有良策以教朕?”

这是谁弄出的问题?韩冈倒想问问赵官家,把自己和王安石、程颢一并招入资善堂,究竟是集英殿上的哪一个?!

程颢眉头也稍稍皱了一下,天子的话听起来就是要以新学教太子,无论是韩冈还是他程颢,都必须向新学低头。

王安石、韩冈、程颢在教书育人上的观点大都类似。三家都是义理一派,只是各自的理,或者说道,不一样罢了。但孟子的修齐治平,却是三家共同的依归。现在根本没必要这么做。

“陛下。‘片言可以折狱者’,子路一人也。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治政如是,治学亦如是。当博学之,方能审问之,明辨之。”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宋用臣话音刚落,韩冈就再一次站起了身。迫不及待,选择直接开战。不能顺着皇帝心意,要不然仗就难打了。

“子曰:‘好古,敏以求之’。陛下循圣人之教,追崇唐虞之三代,不为不善。然时过境迁,礼法亦应时制宜。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损益,可知也。陛下欲追三代,不可不损益之。三代之治亦多有难行于世者,今当付之公论。”

蔡卞前面受了气,正等着韩冈,立刻反驳,“先王之道,仁也。先王之术,礼也。《周官新义》,明先王仁礼之本意。煌煌之作,烛照百世,何须再议与群氓?”他挑了一下眉,“卞敢问枢密,何者为应时制宜?”

“以先王之法考之,又以实验之。验之得实,又合先王之法,人情所顺,可为‘宜’也。非此,则悖于时。不说读周官要应时制宜,就是论语亦须如此。论语曰:君薨,百官总己听于冢宰三年。今日可行否?”韩冈反问。

古时天子驾崩,新君要守制三年,这三年里,百官悉听命于宰相。这是孔夫子所说。

于今当然是不可行的。这不是出权臣的问题了,而是被篡位的危险了。如今天子服丧,皆以日为月。哪里会将国政交托给大臣?

“自是不可。”不等蔡卞组织好言辞,韩冈就自问自答,“三代所行良政,于今已不可行。三代之国,国小而民寡,事不繁,讼不多,君王可垂拱而治。皇甫谧《帝王世纪》有载,禹之时,天下人口一千三百五十万。成王时,天下人口一千三百七十万。又裂土分疆,甸服不过五百里,五百里外封侯,千里之外,就得抚之绥之。广南鸟兽居,江左蛮夷地。冀北有狄,雍西有羌。王命难离黄河南北。可见国之小,民之寡。于今四百军州,疆域万里,人口以万万计,岂是三代时可比?小国寡民可以清静无为治之,而今疆土人口远过之,又如何不当应时制宜?”

“应时制宜,相时所变者,用也。其体当如一。”王安石以体用论回应韩冈,体,是本质,用,是表象,不论时代是否变了,根本和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他又转身面对赵顼:“臣奉陛下之命,作三经新义,一道德,变风俗,十余年来,小有成果。然如今风俗虽稍变,道德尤未一。臣虽老迈,不敢辞其责。但各家之说,亦有可取之处。诚不可弃,当择其善者而用之。”

赵顼的心意,王安石明白了。并不是要压制韩冈,这并不是聪明的做法,而是将他纳入体系之中。在重释经典的无穷多的争议中,将他的精力消耗殆尽,不再为患。

王安石方才确定了韩冈态度,不再有何犹豫,先配合把韩冈弄过来编书。《三经新义》不可更动,但五经之中还有《易》和《春秋》未解,慢慢跟他争好了。

新法难以撼动,新学又在国子监中成为钦定的教科书,想要改变这一切,根本不可能。王安石也不会像变法之初时那般,有不合己意的论调立刻加以攻击,要除之而后快。十几年的时间沉淀,已经给了他足够的自信。就是总能别出机杼的女婿,王安石也有信心让他心力耗尽。毕竟在五经之中,《易》和《春秋》是公认的麻烦。

“敢问平章,何者为善?”韩冈转身面对王安石,“孔子曰:尊德性而道问学。治事当诚于实,论学、治学亦当以实验之。如若不实,不可称善。”

“枢密之实,可是道理之实?”蔡卞斗志满满,又率先反问,“枢密旧年曾经讲过以‘旁艺近大道’,如今再看,却将旁艺作大道。”

韩冈所倡导的学术,很难被经义所约束,实际上也完全跟经义挂不了钩。蔡卞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这一点,还把韩冈当年学业尚未有成时的话,当面丢了出来。这也不算是秘密,当年知道的人就不少,现在也早传开了。

“傅说,版筑之徒。为殷高相,国大治。其何以治国?技近乎道也。触类而旁通,举一而反三,于版筑间,治国之术已明。”

蔡卞冷笑了一声:“看来枢密觉得不需要读书了?”

“皋、夔、稷、契之时又有何书可读?”韩冈看了对面王安石一眼。

王安石脸色黑了三分,韩冈是戳他的软肋。

当年王安石初入政事堂,与同列宰辅争论变法,曾“公辈坐不读书耳”,当时同为参政的赵抃反驳道:“君言失矣,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堵得王安石一时没话说——尧舜和他们的臣子所在的时代,当然是不会有儒门经典,也就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而已。

不过韩冈紧接着又对蔡卞道,“圣人之所以为圣,就是因为圣人留下了《诗》、《书》、《礼》、《易》、《春秋》,使后人有书可读,贯通之后可明道理。自此世人有了通衢大道可走,不必辛辛苦苦从头自悟。只是当有了经典之后,却让世人少了应用。读书人性情、智识、阅历迥然有异。对经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传注多歧的缘故。若想明辨其对错是非,就只能再以实验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能惑于传注,惟诚于实。”

两句孟子的话,也正是韩冈拿来做幌子的依仗。

“民胞物与,何如墨翟之言,不知父母所亲何在?”说话的是排在后面的陆佃,也是王安石的弟子,同在馆阁中,韩冈方才没有注意到他。

张载的爱必兼爱被说成是墨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每次反驳起来都很费口舌,“大君,宗子也,大臣,家相也;‘长其长;幼其幼’。由近而远。有亲疏之别,上下之序,礼也。墨家兼爱,视父母路人如一,悖于常性,非礼也。”

“‘乾称父,坤称母。大君者,吾父母宗子’,枢密亦天子呼?”

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诱(上)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一)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八)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四)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四)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二)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十)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六)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五)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二)第二十二章 声入云霄息烽烟(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七)第三十九章 追忆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二)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二)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第三章 陋室岂减书剑意(下)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四)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八)第二百零九章 变故(六)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三)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九)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四)第一十九章 虎狼终至风声起(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五)第三十一章 虚实(十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变故(十九)第一十章 庙堂(一)第二十四章 南国万里亦诛除(一)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一)第九章 闹市纷纷人不宁(上)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四)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四)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八)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下)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一)第八十二章 尘嚣(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九)第二十九章 虚实(九)第二章 一物万家欢(上)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二)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二)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九)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一)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九)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五)第一十四章 落落词话映浮光(中)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八)第三百二十八章 东行(下)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四)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一百二十八章 后顾(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六)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三)第二百九十四章 并行(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下)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中)第二十二章 鼓角连声彩云南(中)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一)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下)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下)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十)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五)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八)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八)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五)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五)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三)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二)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下)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