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七)

等了半天,不见有人回应,蔡确遂再次发问,态度明确了一点。

“天子一片诚孝,却变成了人伦惨剧。上皇因天子而崩,此事古来未有,便是许止进药时,也只是世子而已。不知诸位可有良法,以解如今的局面?”

弑父之罪,什么样的借口都不可能洗脱。

忠孝为治国之本,三纲是立国之基,天子犯下了弑父之罪,如何还能临朝理政?

可从春秋决狱中来说,又不可能治罪天子。六岁孩童说他故意弑父,谁会信?说是意外倒是信得人多一点。自然,怀疑向皇后的还是占了大多数,至少照顾不周的责任,也得她这个做妻子的来背。

如此复杂的问题,宰辅们纠结难定,也是在所难免。这么想过来,尽招侍制以上官来共议,也能说得通了。

苏轼思前想后,终于理出了一条线来。他不是善于政争的性子,在官场上也做不到如鱼得水,能想明白一星半点,已经是费尽了脑筋。

不过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把握得好的话,那就是延续三代的好处了。

若是宰辅们忠心耿耿地帮赵煦遮掩,或许日后会被恩将仇报。但现在十分干脆地曝光出来,赵煦若还能留在皇位上,日后亲政,说不得就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可宰辅们没有一点畏惧,足可见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幼主在。

这么想来,两府宰执们说不定只是要人提一句废立,然后便开始他们的计划。毕竟直接废掉皇帝肯定会惹人非议,朝堂也会动荡,而重臣共议后做下的决定,朝堂上就不会有太大的波澜。

“既如此,可是要天子下罪己诏?”苏轼试探地问道。

御史中丞李定立刻反问道:“六岁下罪己诏,这是要贻笑后人吗?”

两人是死对头,苏轼被李定盯了一下,如同被黄蜂刺,当下反问回去:“天子有过,如日中之影,人皆见之,不降诏具陈过错,让世人如何看待?”

若仅仅是罪己诏,又有什么用?又不是治国有过,而是误杀了君父。这不是道歉和请求谅解就能原谅的事。

“天子虽是无心,却的确有过。或为夙世的恩怨,今生来报。不过多少借口和理由,都逃不过弑父二字。”李定道,“以臣之见,弑父之君不当临万民。”

李定不愧是御史,终究是敢作敢为,敢说话的。

“诚然如此。但一来天子之过乃是无心之失,二来上皇有大功于社稷,万世不磨,只要还有血脉在,御座上就不应是别人!”韩冈方言道:“韩冈本是草泽布衣,为上皇特旨简拔,深恩不可不报,若有人想要,韩冈不能与其同列。”

“还有血脉在”这是韩冈的强硬表态。而往深里想一层,可就是等赵煦留下血脉,就用不着他了。

韩冈请来侍制以上的重臣,目的是责任均摊,至少希望在事前就说服一众金紫重臣,而不是让他们事后承认事实。

让重臣们拥有干预政事的权力,这只是个表象。到了处置实际事务时,权力还照样掌握在宰辅们的手中。

而且这也免了日后不甘心的重臣私下里串联闹事的机会,现在集合所有重臣将事情决定下来,下面的那些中低阶的朝官也就闹不出事来了。

王安石不想听韩冈挑起周围人议论怎么去架空皇帝:“时候已经不早,得尽早将先皇的谥号、庙号定下。”

向皇后问道:“相公说的是,不知相公可有腹案。”

“先皇变祖宗之制,乃是追慕三代,效先王之法,承天道而行,当作绍天法古。”

王安石这么一开口,就让人惊讶莫名。

本朝以来的常例,正常天子大行,初谥只为六字,日后才会逐渐增加。

真宗初谥文明章圣元孝,仁宗初谥神文圣武明孝,之后方才将谥号的字数增加上去。便是太祖、太宗的十六字谥号,也是真宗时,才由宰相王旦领衔上表追尊的【注1】。

一般来说,应是有文武的四字词接上有孝的双字词。但现在绍天法古出来,后面不可能直接就跟一个某孝皇帝,文武四字不可能少。这样一来,初谥至少就得十个字,甚至可能更多。

只是联想到今天的事,又不觉得有什么好惊讶的了。

这一回情况不同,太祖、太宗时烛影斧声,也只是传言,谁也没胆子公然说太祖皇帝不是寿终正寝。

但赵顼死得憋屈却不是传言,而是事实,且已经公诸于世,谥号若是给得小气了,免不了惹人议论,有补偿的心理在,直接一步到位也没有什么问题。

自王安石的绍天法古起头,议论便热烈起来,倒是一改之前的沉寂。

“绍天法古,改作法古立宪【注2】更为合适。”章惇向王安石提议道。

“为何?”

“绍为继承,法为承袭,字不同而意相近,有些重复了。而法古立宪,效先王之政,以为后世法,有继往开来之意,让先皇的治政为后世之垂范。”

谥号的作用,虽为表德,其实也代表着继承者认同先代哪方面的功业,并准备继承下来。同时也有着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更代表着提议人的本身认识。

王安石一直没怎么说话,现在开口就是绍天法古,这就是要将变法当成赵顼最大的功业,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而章惇,因为韩冈在他面前多次述说过气学对天地的认识,已经逐渐认同了天地只是自然,不是什么超然于上的意识存在,所以就觉得绍天二字并不适合,改为立宪则更恰当一些,也更有意义。

王安石并不知道章惇心中转动的念头,想了一想,也觉得更合适,“法古立宪的确更好一点。”

就这么争论了半日,几个比较契合的谥号片段便逐渐成型。

英文烈武。

体元显道。

宣仁圣孝。

十六个字就这么拼拼凑凑地给凑齐了。

——体元显道法古立宪英文烈武宣仁圣孝皇帝。

韩冈对此没有什么兴趣,反正他争不过王安石为首的一众新党。一切都是为了维系新法的地位,利用赵顼的谥号,将新法的历史地位给确定下来,当然不会给韩冈任何插手干预的机会。

不过谥号在唐高宗败坏谥法、增加美词之后,意义逐渐淡薄。真正盖棺论定的,还是如今的庙号。

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隋唐之前,能被供入太庙称宗道祖的,只有那些功业值得称许的天子,功业不到,便没有资格入正庙。

比如汉景帝,纵有文景之治,但他还是没有庙号。西汉诸帝,有庙号的只有四人。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汉文帝——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世宗孝武皇帝,以及汉宣帝——中宗孝宣皇帝。能为宗的都是有为的皇帝,评价皇帝贤与不肖,就只看他们的谥号。

而到了唐代,谥号从有褒贬之意的二三字,变成了满口谀词的十余字,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是个皇帝就能称宗,故而字寓褒贬、总结一生功业的评价,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庙号。

也因此唐之前,称呼天子多以谥号,而唐之后,则基本上都是以庙号来称呼。所以汉太宗通称汉文帝,而宋代的太宗,没人闲得无聊,平日里会一口一个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虽然对谥号和庙号的兴趣不大,但韩冈可以确定,至少神宗这个庙号是不会有了。

民无能名焉,这是孔子称赞尧的话,做得太完美了,所有地方都考虑到了,让人民无需多言。但在谥法解中,“神”却解释为不名一善。

不名一文是一文钱都没有,而不名一善呢?就是没有做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文不成、武不就,治国无能,用兵无方。这就是另一个历史中,司马光等旧党成员对宋神宗的评价。也难怪赵煦亲政之后,让苏轼去岭南旅游。

只是以眼下的情况,不管给赵顼上什么样的庙号,小皇帝亲政之后,都会大肆报复。不过还有十年时间,什么事都能出,之前已经商议了,现在要做的只是将庙号定下来。

高宗是绝不可能,虽然单纯从这个庙号上很合适,这是生怕世人想不起则天皇后?

中宗更没有人敢提。有被韦后毒死的唐中宗在前,给太上皇进庙号选中宗,是活得不耐烦要找死吗?

尽管这两个庙号都很好,但结合了现实情况,却都有着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问题。

还有宣宗,本也是美名,可惜从飞船上摔下来的耶律洪基成了辽宣宗,现如今赵顼也是横死,用上同样的庙号,总是有哪里不合适。或者说太过合适,却不能用了。

不过庙号与谥法的关系不大。尤其是本朝,除了开国时的太祖太宗,接下来的真宗、仁宗、英宗,哪一个是之前的历朝历代天子曾经用过的?随便挑个好字反而更为符合传统。

为了庙号,上下争论了一番,始终相持不下,有人推荐章宗,但苏轼却宣称用文宗更合适。

又是半天过去,韩冈对双方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争吵觉得烦了,“先皇治国,天下兴盛,百官正其位,黎庶得安,又有禅让之德。不若选熙字——取‘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之意。”

庶绩咸熙是出自《尚书·尧典》。赵顼变法,以法古为名,效法尧舜,又有禅让之实,能凑合得上。

韩冈也不清楚心里为什么会冒出这个字来,但仔细想想,以此为庙号,也可算是不过不失了。

不过依然有人觉得不合适,韩冈参与进来后,南北之争就变成了三国之战,一通唇枪舌剑,最后熙宗皇帝的庙号渐渐落了下风,又变回了文宗与章宗之争。

只是这一回是向皇后听得厌了,“别耽搁时间了,就熙宗吧。”

皇后拍板定案,宰辅们立刻表示支持,还想要再说些什么的苏轼也不敢开口了,争论终于有了结果。

熙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英文烈武宣仁圣孝皇帝。

片刻之后,大臣们鱼贯进入内室,瞻仰熙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英文烈武宣仁圣孝皇帝的遗容。

八步床【注3】工艺完美,制作得十分精细,实际上却有着莫测的危险。

在床内,赵顼已经被换好了衣裳,平躺在榻上。稍稍化了妆,面色栩栩如生。

而天子赵煦,就跪在御榻前。

群臣在后叩拜行礼,赵煦动也没动一下。

方才被叫起来的时候,已经跟他说了真相。

看着比同年孩童还要瘦小一点的背影,韩冈也不知是该报以同情,还是该觉得放心。

只是隐隐的,还有一层隐忧缠绕在心头,这件事,可能还不算完。

“的确,只是刚刚开始。”他低声说着。

注1:宋神宗的谥号,一开始是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只有六个字,到了哲宗亲政之后,方才加到正常的十六个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徽宗时,又加到二十字。

注2:立宪二字是徽宗时追尊的谥号,全称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注3:八步床又名拔步床,出现于明代,盛于明清,宋代是没有的。

第六卷 上六之卷——九州惊雷

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九)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一)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八)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五)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二)第三十四章 骤风(一)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七)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八)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四)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二)第四十三章 竹纸知何物(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后顾(上)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六)第三十一章 马鸣萧萧辞旧岁(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一)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三)第二章 一物万家欢(上)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三)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下)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京师(三)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上)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三)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三)第二百零八章 变故(五)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四)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三十一)第三十章 狂潮渐起何可施(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八)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九)第四十七章 气接瑶台骖帝御(上)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九)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二)第三十七章 相叹投残笔(下)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四)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二)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五)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九)第二十章 廷对展玉华(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九)第一十六章 晚来谁复鸣鞭梢(上)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二十九章 君意开疆雪旧耻(中)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六)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四)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五)第一百七十六章 变迁(三)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扰(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九)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扬名(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变迁(十二)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京师(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六)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扬名(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五)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七)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一)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一)第六十七章 宴火(九)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七)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风期全盛(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一)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下)第一百八十章 变迁(七)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七)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四)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议(二十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三)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六)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二)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二)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三)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九)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议(三)第二十一章 飞逐驰马人所共(中)第六十九章 宴火(十一)第二百二十章 变故(十七)第三十二章 荣辱凭心无拘执(中)第一十五章 一笔定黜陟(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一)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上)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