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虚实(五)

十万个为什么。

真不知道为什么韩冈会起这个名字。

黄裳坐下来时,看见韩冈正走进来,就又想起片刻之前,跟韩忠彦、许将聊天时说的那些话。

韩冈的确解释得头头是道,但这个名字,听着还是那么怪异。

黄裳摇了摇头,站起身,与所有同僚迎接宰相的到来。

刚刚收拾好的议事厅,比起议政大厅那间大会议厅,要小了好几圈。

议政大厅,议政们环坐中央,外围还能让在京的有职司的朝官一起来旁听,只是稍稍挤了一点。

而这间议事厅,圆桌一摆,议政们一坐,四壁下基本上就只留下堂吏上茶的通道了,旁听的中书、枢密两位检正官,负责会议记录的三位书记,都只能缩着身子坐在角落中。

不过小归小,还是有地龙。

锅炉里面的火生得也不知有多旺,韩冈进来时,登时就感觉一阵燥热,也就没有往里走,与议政们寒暄了两句,直接就坐在了近大门的地方。

圆桌会议,就是要不分高下,寻常座位都是随便坐。韩冈这位宰相带头,下面的议政们自然是有样学样,上首下首,也没那么多计较,下首的位置,反倒是参政、枢密们坐得多一点。

不过唯有上首正位,除非韩冈,没人会去坐,一直会留到最后,而章惇,一般都是最后到的。

韩冈嫌热,坐在了靠门口,执政、议政先后过来搭话,没过多久章惇也来了,入座上首正位。寒暄了两句,会议正式开始。

翻了翻摆在面前的公文,“这么吧,今天还是先把辽国的事安排一下,不然议论其他事,心里总是悬着,不踏实。”

“子常。”韩冈对坐在角落里的枢密院都检正邓洵武道,“你把这几天收到的辽国方面的奏报都说一说。”

与陈师锡并列而坐的邓洵武起身应是,拿起手中的简报开始向一众议政通报。

中书五房检正公事陈师锡,枢密院都检正邓洵武——他是已经病死的邓绾的儿子。这两个职位,从名号上枢密院都检正更新一点,从实质上,则是中书五房检正公事更新一点。

中书五房检正公事是熙宁年间,王安石为了掌握政事堂,特别设置的职位。有了中书五房检正公事这个大管家的全力配合,任何一个宰相,甚至参政,都能让其他同僚成为摆设。说新,的确只有二十多年,在百司之中,也就比军器监、厚生司、铁路总局等几个新衙门资格老些。

而枢密院都检正,则就是过去的枢密院都承旨,去年才改名。名号虽新,资格却老。

这几年,朝堂上竭力削弱皇帝的影响力,禁军、三衙在计划中都要改名,更不用说这个都承旨了。

本来韩冈还提议改名为秘书令,后来一查,秘书令是中书令的前身,算起来还是章惇韩冈的顶头上司,当然就给否了。依照中书五房检正公事的例,改为都检正。

地位上也降了下来。中书五房检正公事不入议政之列,原本枢密院都承旨在许将做的时候,还做了议政,当都承旨变成了都检正,那就跌到了议政之下。

不过从地位上说,也没有比议政差多少。而且能担任这两个职位,日后晋身议政,几乎是板上钉钉。不是宰相夹袋里面的人,也得不到这两个位置。

邓洵武是邓绾的儿子,受到了章惇的提携,他拿着简报,将最近几日传回来的消息一条条地简要地说了一通,说完,方才坐下。

“辽国的情况,也就这么多了。辽伪主发病突然,内外细作安排了不少,一个个却都措手不及。”章惇摇摇头,似是无奈。

“不过有些事是明明白白的,辽国的铁路,以南京析津府为枢纽,向西连接奉圣州——不过还没有修好。向东,去往平州,经过辽西走廊,抵达辽阳。向北,却没有铁路。”

“辽伪帝的捺钵基本上不往上京道去了。但上京道辽国却不能放弃,为了稳定上京道,不得不将太子放在临潢府坐镇。现在辽伪主在南京道重病垂危,伪太子人却在上京道,且伪主身边还有一个最得宠爱的孙子。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想必不用我多说。”

他顿了一顿,环顾众人,“要怎么做,才能不错过这个机会。”

一片安静,韩冈低头看着资料,其他人则不敢贸然开口。

是张璪打破沉寂,“得让王厚和种建中先准备起来。”

章惇点头,“应有之理。”

物资、军队在河北不缺,人心才是第一位的。北方太平了许久,自然是要尽快转入战争轨道运作起来。

种建中在代州,统掌河东路在黄河东侧的边防,其实也就是代州和神武军。

而王厚在定州,统辖北境防务,他是马军副都指挥使,三衙管军之一,军中地位远在种建中之上。

这是因为定州知州,顺便兼任定州路安抚使,而代州,则要听太原府的分派。

不过王厚也没有办法竞争河北主帅一职。没有做过同签书枢密院事,这个武将在都堂中,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就无法像当年的郭逵一样,成为战时河北方面的主帅。

即使韩冈偏向于他,也无法让王厚成为主帅。而韩冈也的确不会贸然提名王厚。

一旦王厚为主帅,保不住有多少文臣要在后面使坏,更保不住他手底下的文官会听话。

王厚可没有郭逵那样的声望来压制阵脚,也不可能杀两个不听话的文官来证明自己的权威。

与其那样坏了事,还不如一切照旧,让文臣为帅,武将冲锋陷阵便可。

王韶担任过主帅,韩冈担任过主帅,章惇也担任过主帅,皆是军功显赫。所以重要的不是文武之争,而是能把事情做好。

韩冈为自家亲家挑选的搭档是李承之,熊本会跟王厚争功,甚至打压王厚,但李承之不会。熊本帅河东,李承之帅河北,这两个任命也是确定的。

张璪早知章惇和韩冈的打算,也没说推荐主帅,只说道:“两路紧要之地,州将若不知兵,当及早更易。”

章惇再点头,“理当如此。”

韩忠彦道:“知大名府胡宗愈不识兵事,可令他官代。”

章惇转头看韩冈:“玉昆,你意下如何?”

韩冈一直都在看着面前的北地军州军备资料,之前的议论,没人知道他到底是听了还是没听,闻言方抬头:“胡完夫看守门户足矣。”

章惇微微点了点头,再回头看向众人,挺直的腰背,支起的手肘,彰显着主导者的气势,“我意与玉昆同。胡宗愈在大名四年,官声不恶,方今北境镇、定、保、雄诸军州临敌备战,大名为其后,需稳。”

既然已经确定让李承之和熊本出外为帅,大名府就不需要资望、品级更高一层的知府。免得前面开打,后面争权夺利,互扯后腿,到时候,砍多少脑袋也挽回不了失去的机会。

而韩冈与章惇的交流,也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了,接下来战争的人事安排,其实宰辅们早有定见。

“沧州知州现在是令堂兄?”章惇忽然问道。

韩忠彦点头,“正是鄙兄正彦。”

章惇沉吟起来。

这个沉默自然好理解,韩正彦是韩忠彦的堂兄,治才尚可,但在兵事上无所长才。

韩忠彦立刻就明白了,他看了韩冈一眼,见韩冈又低头看文件,遂道,“雄州团练使张利一久镇开德府,当迁。”

澶州开德府过去是宋辽两国交锋的重要节点,但从京师延伸出来,直抵北境的铁路,并不经过澶州,如今,就只是一个普通点的州府而已。一直放武将镇守,只是习惯而已。

“邃明?”章惇问张璪意见。

张璪道:“利一老将,在北地久矣,多有建明。”

章惇等了一下,见无人反对,便道,“那就换张利一吧。澶州沧州两镇州将对换。”

自然无人异议。

“边州人事,诸位还有何见解,可畅所直言。”

鸦雀无声。

军事和人事安排,真正敢插手的议政,没有几人。韩忠彦敢说,是他的身份,也是试探而已。

见无人发言,张璪遂道,“北地紧要军州,非知兵不除。如今又有张利一镇沧州,精兵良将济济一堂,当无须再更易。”

“玉昆?”

“安稳点好。”韩冈点头附议。

“那就这样定下吧。”章惇道。人事安排告一段落,“玉昆,辽国铁路与我相同,安肃军是否当加强戒备?”

韩冈笑了一笑,“子厚兄,反过来才对吧。该加强防备的是涿州。”

游师雄却叹了一口气,“正过来反过来,都打不过去。辽国在涿州的寨防,师雄前日正好去看过,辽人学得太像了,从外面看几乎与天门寨一模一样。”

“天门寨不好打?”章惇道。

游师雄没说话,吕嘉问道:“武学内部推演,一座拥有三十门火炮的棱堡,只要千人驻守,就必须用十倍兵力围攻,至少半个月以上才能攻下来。伤亡当是守军的三倍。驻扎天门寨的是定州路第四将,七个指挥,轻重火炮百三十门。辽国在对面是天雄城,驻军与天门寨相当,火炮数量亦相当。”

吕嘉问说完,停了一下,见他没有其他话,沈括补充道,“这推演是在双方指挥和单位战斗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的。”

章惇问:“辽人的指挥和战力如何?”

沈括摇头,“如果局限在边寨上,应当不会输给我们。”

两边轨距都是相通的,主要是辽国在修造铁路的时候,就连图纸也是从大宋这边花费重金收买了相关人员得到的,半点也不敢改动。若是沿着铁路打,大宋的列车过去都不用改装。

但自从当初两国以方便往来为由,将铁路互通,双方就围绕了铁路交界之地大修寨防。最近处的两国城寨,相距仅有五里。两边全都是布满重炮的棱堡,成了北境国界上最难逾越的防线。

“枢密院这些年准备的方案呢?”章惇问。

张璪道,“所有方案几乎都是河北守,河东攻。即使在河北有进攻,也都是以重兵掘壕沟围困天雄、威雄、定雄三城,而非强攻。”

章惇沉吟着,“看来只能等辽国内乱了?”

“辽国会不会内乱,这是必须要确认的。”韩冈道。

韩忠彦问道,“如果不乱,辽伪太子正常接位,朝廷要不要出兵?”

沈括咳嗽了一声,“以括之见,若是辽国国中太太平平,那还是不要出兵。”

“辽国如今国力,远不如国朝。且辽国一旦易主,其内中人心必然浮动,若朝廷按兵不动,岂不是给了伪太子剪除羽翼的机会?”韩忠彦又问。

韩冈道,“必须要等到辽国内战开始,再决定是否开战。除非确定开始内战,不然不当出动兵马。要是官军匆匆忙忙地攻过去,逼得辽国内部又和睦起来,那我们可就亏大了。这么好的机会,多少年才得一次,不能贸贸然给错失了。”

韩忠彦抿了抿嘴,不再质问了。

对于韩冈的回答和章惇的态度,韩忠彦一点都不惊讶。

章惇、韩冈谁会让人捡这个大便宜?

除非章惇死了,韩冈还活得好好的。那时候他来个御驾亲征,把皇帝一起带上,灭辽顺带灭宋,那倒是不怕有人挡路了。

现在章韩两人相互牵制,谁都出不了京。

要是换一个人上来主持灭辽,等成功之后,可就是要多一个竞争者,不成功,章韩则难辞其咎。

除非辽国大乱,机会难得,否则两位宰相绝不会出兵。

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七)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九)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穷(中)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七)第五章 心念亲恩思全孝(下)第四十四章 一言镇关月燎辉(下)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九)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四)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五)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七)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三)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四)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一)第一章 一年穷处已残冬(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九)第四十六章 龙泉新硎试锋芒(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长风(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六)第一百六十三章 京师(五)第一百四十章 梳理(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三)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六)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四)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二百八十八章 点画(中)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议(二十三)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暗潮(七)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六)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四)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下)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六)第一百九十章 借款(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四)第二十三章 虚实(三)第六十三章 宴火(五)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四)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七)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第三十六章 不意吴越竟同舟(下)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二)第三十四章 骤风(一)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上)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二)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一十九章 庙堂(十)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四)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十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议(十五)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五)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一)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三)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一)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四)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中)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三)第二百六十章 新议(二十六)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二)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图(中)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一)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二)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四)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四)第二百二十七章 变故(二十四)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一)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九)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二)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九)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四)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九)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六)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八)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八)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中)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三)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八)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