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一)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吹绿了京东,吹绿了河北,也吹绿了西北边陲的大地。

阳光还是像冬天一样黯淡,经过了连续半个月的晴天,积雪也才刚刚化到一半。融融嫩绿从半遮半掩的雪层下冒出头来,雪水淙淙,渭水两侧的河滩田地上仿佛变成了癞痢头,白一块,绿一块。斑驳的田地看起来很是难以入眼,可如果深悉农事的人来看,那他的视线就能穿越时间,看到了未来的丰收。

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行进在渭水边田亩中的大道上,人马足足有万人之多。足足有三丈宽的官道,在数万只脚和蹄踏上后,立刻显得拥挤不堪。幸好事先有分了前中后三军,前后阵的距离超过了两里。长长的长蛇阵,虽说等于是对敌军的邀请,但在行军时便能稍微放松起来,让将校官兵们走起路,也能变得轻快许多。

前军转过了前面的弯道,队伍被山峦所阻挡,已经看不见了。身处中军之内,景思立望着同样隐入天际的广袤田野,沉吟着。

一场战略性的决战,是任何一名有着进取之心的将领都梦寐以求的战争。比起在边地紧锁防线,候着不知何时会攻过来的党项人。还不如主动出击,先在党项人的肋部插上一刀。

景家在关西多年,与西夏的仇怨早结得深了,景思立也想早一点看到党项人的末日。

他的父亲景泰是旧年的关西名将,而且是考中了进士后,投笔从戎的名将。因为景泰久历边陲,在关西军中人脉极深,而且他还是卒于秦州任上,在担任秦州知州、秦凤兵马都总管时病死。这让朝廷都要,给了景思立几兄弟均增以荫封。而景思立的兄长景思忠,则是殉国于西南夷的战斗中。因而景思立再一次得到荫补。

一门忠烈,让景思立年纪轻轻就担任起边地的知寨。靠着父兄的荫蔽起身,与郭逵有几分相像。而后景思立更是得了韩绛的赏识,又擢了权摄保安军事。他在大顺城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眼下就坐上了知德顺军、兼秦凤都监的位置——德顺军属于秦凤路,在秦州的东北面。今次来自秦凤路的援军,便是以他为首。

景思立能够成为知军,也算是军政皆通。看到巩州的一片片麦田长势喜人,心中是暗暗称赞。只看田地中麦苗的长势,就知道熙河经略司在巩州没有少下功夫。

而且巩州还有棉田。景思立久在缘边守卫,与吐蕃、党项回易的生意,都少不了他家的商队一份,对于商界中的消息,景思立也不会如同隔山一般毫无所闻。秦州的诸多商行和他们背后的家族,如今据说都有心去巩州开荒种棉。棉布的利润人人心动,比起天下都有出产的丝绢来,木棉布、吉贝布,这等名字不同但本质同一的稀缺织物,至少能保证家族十几二十年的稳定收入。

景思立深悉王韶秉持朝廷的心思,要把河湟之地稳稳地拿到手中,而不是变成又一个由蛮夷统治,只是名义上从属大宋的羁縻州。王韶在巩州的一番辛苦,甚至连叛军都接收了下来,都是为了能将河湟之地重新抓在朝廷手中。

景思立来之前就已经隐隐听说了传言。王韶前日去秦州,跟蔡延庆商讨今次决战的细节的时候,曾说再过三年,巩州不但粮食和衣料能满足自身守军的大半需求,而且一旦岷州的铁矿和钱监开辟,连军饷也能解决一半以上的问题。

本来秦凤军中的议论,都是以为王韶这是夸大之词,至少故意耍了一个心眼——三年后,河湟多半就能平定下来,那是熙河各军州并不需要驻屯太多官军——可现在看这眼前的这片田地,景思立已经信了八分。

“巩州今年的收获当是比去年要好……王存,你说呢?”景思立回头问着身侧的一名将佐。

王存是景思立的部将,听到询问,便道:“那是肯定得。听说巩州的官田,都是韩玉昆之父主持开垦种植。因为他田种的好,天子都特别赠了官职。这务农都务出官来了。”

“做工的难道就没有官身吗?献了神臂弓的李定,他现在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了。更别提那些入粟买爵的商人了。士农工商,真想做官,都是做得的。”

景思立和王存正在说话,前军派人赶来回报,“启禀都监,前面熙河路的韩机宜来迎接了。”

“韩冈来了?”景思立心头一惊,离陇西城还有十几里呢。他不敢多耽搁,吩咐了王存镇守中军,连忙打马上前。

景思立第一次在近处见到韩冈。对于这位在马背上腰挺背直的年轻人,景思立绝不会因为年龄而轻忽视之。

一从看到了疗养院的效果之后,景思立就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何况如韩冈这个名字早已是如雷贯耳,在关西大得惊人。不但在关西诸路的军中人望甚高,据说天子和宰相都是对他每多圜护,看得很重。

见到韩冈离城十几里来相迎,景思立的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但他也不敢妄自尊大,韩冈现在的身份并非他能够傲视。

看见韩冈一行,景思立远远地就提声打着招呼:“可是韩机宜?”

“在下韩冈,见过景都监!”韩冈也是隔着老远就回着话。到了近前,他更是对景思立下马行礼。

“不敢,思立久闻韩机宜之名,今日一见,方知盛名之下故无虚士。”景思立不愧是进士家的子嗣,说起套话来,也是文绉绉的。

看着文气甚重的景思立,韩冈就想起了王厚。他们两人都是深悉兵法的进士的儿子,都是已经或准备在军事上有所收获的武臣。也许景思立的现在,就是王厚的未来。

只是王韶至今也没有转为武将,依然还是文职的身份,甚至还有一个侍制头衔,在这一点,他就不如景泰做得干脆。

韩冈与景思立寒暄了一阵,便上马与他并辔而行。

景思立是第一支抵达熙河的外路援军。今次从关西各地,来到熙河路的实际战力,总计将达到了破纪录的三万人。

当初攻打罗兀时,种谔带去的兵马也才两万。从这兵力的数量上看,可要安排下三万人的饮食,同时还要照料胃口比起三万大军还要多上许多的万匹战马,韩冈这些天在累得一身疲惫后,有时都会觉得王韶好不容易才为他争来的随军转运使。还不如在巩州做个安安心心的通判。

景思立自从军后,积极地领军上阵,多有功勋,又能主持着缘边重要军州的军政大事。他能压倒毛遂自荐的刘昌祚,得以统领秦凤援军,并不是仅仅靠着张守约对他的赏识,以及传言中沈起对刘昌祚的不满——那位名震汉蕃的神箭实在是跟文臣合不来,韩冈对此都有所耳闻——而是他真的有这份本事。

景思立和韩冈说着闲话,话题不知不觉地就转到了眼前这望不到尽头的田野之上,“看到了这一片田垄,才知道巩州不是得来无由。”

“还是人手少,要是能再添些人丁就好了。只是现在的情况,又有几人愿意来熙州、巩州屯田?”韩冈叹着气。“左近都是吐蕃人,就是为着后代考虑,只要有钱还是在秦州买房置地。到熙河路来,就是纯粹的枕戈待旦。在种田的同时,还要随时准备战斗,没有哪个普通百姓能有如此胆识。现如今巩州的安稳还是靠着广锐军那群叛逆。”

“广锐军也算是难得的精锐了。不然区区三千人,也闹不出这么大的声势。”景思立与吴逵也见过面,对其人的武艺、将略也十分欣赏,谁知竟然会变成现在的局面。

韩冈没有景思立的感慨,似是无意地说道:“听说今年天下厢军就要全数撤并,所有的旧时军额都将改换。”

景思立看了韩冈一眼,熙河路的机宜文字这话说得好像太直白了一点:“厢军也有要上阵的,而且里里外外的事务也少不了他们。”

韩冈呵呵笑道:“校阅厢军的主意不敢打的,那些不校阅厢军除了在官营的酒楼里跑堂、还有在官宦家中跑腿之外,其实也能派上些别的用场。”

“比如屯田?”景思立试探地问着。

“正如屯田。”韩冈举起马鞭,遥遥指着一周山峦河川,“巩州如今已经名副其实地被巩固,经略司的一句话,无论汉人蕃人都得站起来听着。不过鸟鼠山的对面,可就不是跟巩州一样的情况。大部还是在木征手中的洮西姑且不说。熙州北面的蕃部几乎被扫平了,不论是饿死,还是战死,其实那里已经都没有多少能再站起来的蕃人。而熙州南部靠着岷州,去年经略司就已经把岷州定下,现在有傅勍和王惟新坐镇岷州、熙南,那里的蕃部还都算老实。”

景思立听了心头一阵疑惑,情况听起来不是很不错嘛。

就听韩冈继续道:“只是蕃人不可信,没有汉人为根本,别看现在恭顺,一旦朝廷松上一口气,他们转眼就能翻脸过来。”

“所以要屯田。”

景思立明白了韩冈为什么把兴趣突然转到了厢军身上,但对还是第一次正式交谈的自己说起此事,未免太冒失了一点……他心中猛然一惊,瞪大眼睛看着韩冈挂在脸上的那个很自然、却又仿佛透彻一切的微笑。

“难道自己有心留在熙河的心思被看破了?!”

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六)第一百二十二章 扑朔(上)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九)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五)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三)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十一)第二十七章 宿怨难解杀机隐(上)第二章 一物万家欢(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变迁(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五)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第二十七章 虚实(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七)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一)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话(上)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庆雷(中)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一)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九)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二百九十五章 并行(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议(二十八)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八)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八)第一章 一年穷处已残冬(上)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三)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六)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六)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三)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六)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五)第二十二章 声入云霄息烽烟(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七)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火(中)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四)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六)第三十四章 骤风(一)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九)第一百零六章 微雨(十三)第四十四章 闻说纷纷意迟疑(上)第十章 进退难知走金锣(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八)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四)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七)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六)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七)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八)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四)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二)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三)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中)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四)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中)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新议(二十)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一)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中)第三十六章 不意吴越竟同舟(中)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九)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风期全盛(中)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九)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四)第一十九章 虎狼终至风声起(中)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四)第三章 陋室岂减书剑意(上)第一十八章 秉烛待旦已忘眠(下)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三)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诱(中)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六)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