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上)

王师交州大捷。

这个消息,几乎在一瞬间传遍了东京城中。

一开始,还有人半信半疑,都觉得毫无先兆的一举功成,未免太过突然——告捷信使所经过的道路毕竟有限,但等到从宫中传出消息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宋人的确厌武,可那是对西北二虏几十年屈居劣势的结果。王师连连败绩,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战争。若是能够百战百胜,又有谁会对战争感到畏惧?

多少人在赞颂着诸位将帅的功绩,更有人即席赋诗,呼唤着王师在平南之后,能征伐北方。

而当王旁带着这个捷报回家来的时候,王旖正在藏书楼中。

WWW⊙ ттκan⊙ C 〇

王安石为人邋遢,但他的藏书阁却是干干净净的,连丁点灰尘都不见。上万卷书依照着私家编订的目录,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

王旁快步地走进楼中,王旖听到动静,便举着手上的一卷书册,扬着给王旁看,“二哥,爹爹的这部《唐百家诗选》的手稿,怎么不见了第七卷?”

二十卷的《唐百家诗选》是王安石还没有入京时,集合了自己挑选出来的总计一千多首唐诗编纂而成。不过这部诗集并没有收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的作品,也没有孟浩然、王维、韩愈等人的诗句。

王安石放弃了诗集在世间多有流传的名家,选取了名气基本上都不大的若干诗人的代表作,免得他们因为声名不彰,而落得佳作失传的结局,他在序中还说:“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这一套诗选的刻印版如今国子监卖得正好,而王安石亲笔撰写和修改的手稿,更是只有藏书楼中唯一的一套。

不过王旁哪还有心思去在乎少了一卷的诗选,“这时候还找什么第七卷!交趾那里有消息了!”

啪嗒一声,王旖手上的书卷落在了地上,她脸色煞白,颤抖的双唇满是紧张,“交趾那里怎么了?”

看到妹妹误会了,王旁连忙解释道,“赢了,官军赢了,已经攻下了升龙府!”

王旖脸上的血色终于恢复了,忙着细问内情。

“因为被雨水坏了道路的缘故,安南经略招讨司连着七八日派出的信使最后是竟是一起到的。”王旁将自己所得知的,今天白天时崇政殿中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妹妹,更笑道:“要是提前知道章子厚和玉昆随军过了江,张方平也不会出来丢人现眼了。”

其实这段时间以来,朝堂的旧党们,已经将韩冈当成了瘟神一般,连御史们都聪明地不再去找韩冈的麻烦。无论遇到多大的麻烦,在韩冈的面前,都是如同举手可治的小事而已。也只有张方平这位对如今的朝堂来说,已经是个陌生人的所谓元老,才会糊里糊涂地去攻击有韩冈参与的事务。

张方平与欧阳修在政坛上是死对头。不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还未知名时,却是张方平将他们举荐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在文坛名声不恶,但在朝堂上却是被人群起而攻。而现在他与西京的元老们一唱一和,却是将自己的遭遇加诸新党之上。

王旖可不在乎张方平怎么样了,她只关心着丈夫的身体,还有丈夫的归程。

“旖姐姐,官军在交趾打赢了。”周南欣喜中满载着兴奋的声音远远地就响起,从楼外传进来,“官人快要回来了!”

周南从出外买菜的仆婢那里听到了一点风声,就忙着过来通知王旖。只是没想到王旁也在。尴尬地停住脚,敛衽为礼。王旁点了一下头算是打过招呼,立刻就出去了,瓜田李下,这嫌疑他可不想背。只在藏书楼中留下了王旖和周南两人。

韩千六、韩阿李在王旖生了韩冈第五个儿子满了三个月之后,动身返回了巩州。这段时间里,老夫妻两人好生地将东京城里里外外逛了个遍,因为王安石和韩冈的缘故,他们倒也颇受礼遇。等到二老离开,韩冈的四位妻妾又搬去了相府中居住。

“想不到赢得这么快。”周南欣喜地说着,“对了,还要去跟云娘和素心说一说。”但她很快就忧心忡忡起来,“官人在交趾取胜的事到底是真是假?”

“方才二哥已经说过了。”王旖道,“等爹爹回来,就能确认了。”

等到王安石从宫中回来,已经是入夜时分。

在厅中做下,孙子和外孙都上来请安,虽然王雱的儿子年纪最大,不过韩冈家的长子韩钟,却总是更大胆一分,磕过头,就趴在王安石的膝盖上,扬起小脸:“外公,爹爹是不是赢了?”

“嗯!你的爹爹是赢了。”王安石将外孙抱起来,一本正经地与孙子辈说着话。不论是孙子还是外孙,他都是疼爱有加。而且有了女婿一家住进来,宰相府里面也算是多了人气。

抱着孙子说了一阵话,王安石带着王旁进了书房。

“玉昆是灭国之功,”王旁坐下来就兴奋地说着,“等他回京后,正好可以帮着爹爹。”

“玉昆接下来几年,多半是只能在外任官了。”王安石没有避讳什么,这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灭了交趾,章子厚回来后,一个枢密副使是少不了的。而玉昆居中功劳不让章子厚,此番若是回朝,同样少不了一个两制官……为父是宰相,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不可能让玉昆去做中书舍人,他的功劳也不只是一个外制官。只可能去做内翰……二十五六的翰林学士。”

王安石说着,忽然抿起了嘴,唇边的笑容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味道。只是说出口而已,但王安石还是觉得韩冈的境遇实在是不可思议。

翰林学士是踏上宰执之位的最后一级台阶,王安石、王珪、冯京、吕惠卿无不是如此。可王安石做到翰林学士,是当今天子登基时候的事了,而曾布、吕惠卿和章惇虽然都比他早,可也是三十多快四十的样子。二十五六的翰林学士,那他接下来晋身两府又会是多少岁?

不循资升官,在一般官员眼里就是新近。早间出了丑的张方平,他前日上表批评役法,里面还是口口声声地骂着眼下的新党成员都是新近之辈。韩冈若是身登内制,不知会惹来多少议论。

而且自家的女婿功劳虽说摆在那里,但年纪的问题,就算是天子也会感到忌惮。三十上下入两府,几十年的宰执坐下来,日后谁还能制得住他?

王旁当然不会怀疑父亲的话,不过想了想,就笑了起来,“不过说起来,玉昆也不擅文辞,这个翰林学士做起来也不安稳。”

“司马君实也不说过他不擅四六吗?”王安石摇头,司马光说自己不擅长做四六骈俪的赋文,当然也无法代笔写诏书,但天子不照样用他做了翰林学士。“更何况,不加知制诰的翰林学士也是有的。”

“原来如此。”王旁点着头。不过他立刻又觉得纳闷地问道:“那爹爹你今天心情不佳,就是为了此事。”

王安石沉吟了一下,对儿子道,“你可知道最近天子在福宁殿上的屏风亲笔题了杨大年【杨亿】的一首诗。”

王旁摇了摇头。自家怎么可能会知道宫里面的这等事,他管着在京粮料的库务,问问三司的家底还有多少,他倒是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是哪一首?”他问道。

“《闻北师克捷喜而成咏》。前面的都是空话而已,但最后的几句——前军临瀚海,后军缚阏氏。蓟北沙尘静,河南露版驰。河北诸父老,重睹汉官仪。”

这几句气魄倒是不小,但王旁听着就觉得挺奇怪,“杨大年不是一贯的缀风月、弄花草吗?这诗可一点都不像他写的。”

“杨大年一直都是主战的。澶渊之战,他是与寇莱公【寇准】一同促战。”王安石叹了一口气,天子将这首算不上多出色的诗句,抄写在寝殿的白屏风上,用意不言而喻,“收复燕云诸州,这是为父平生之愿,不过此事却半点也急不得。”

先是韩冈以千五破十万,如今安南行营又以万人灭交趾。若是说交趾人太弱,那么也有丰州和鄜延路,官军对上党项和契丹的胜绩。

短短的时间里,天南地北的一连串捷报,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大宋就拥有了能压制、击败甚至并吞西北二虏的强大军力。

而天子本人也是明显在这么想着,对辽国的态度也是日趋强硬,从眼下的态势来看,同天节的时候,辽国的使臣多半就不会受到与过往一般的待遇了。

王安石对此十分忧心。要按部就班地来才是,但皇帝偏不。赵顼旧日对契丹畏之如虎狼,只是被契丹的使者讹诈恐吓了一下,便割让了代北的土地,这一桩事,也不过才过去了两年而已。

疮疤还没好透,眼下就开始转着攻打辽国的念头了。才两年的时间官军不会进步这么快,而辽国也不会极速衰弱,两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王安石不禁暗叹了起来,如此变幻无定的心思,绝不是能做成大事的性格。

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三)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一)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一)第一百七十章 暗潮(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一)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上)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穷(上)第一十二章 恶客临门不待邀(下)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七)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第三十三章 道远难襄理(上)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万千(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七)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三)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四)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十一)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四)第四十七章 百战功成朝天阙(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议(十四)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十一)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第四十二章 更与尧舜续旧题(中)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六)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七)第四十二章 望断南山雁北飞(上)第一十九章 城门相送辙痕远(上)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穷(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无妄(中)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五)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三十五章 历历新事皆旧史(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六章 征近伐远方寸间(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五)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二)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五)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一)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六)第二百一十章 变故(七)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六)第一十一章 诛心惑神幻真伪(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七)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下)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八)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长风(一)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九)第三章 陋室岂减书剑意(上)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四)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四)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三)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四)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下)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一)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长风(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三)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第一十六章 三载愿终了(上)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九)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四)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五)第二十章 庙堂(十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六)第四十二章 壮心全向笔端含(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七)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八)第一十九章 此际风生翻离坎(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新议(二十)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八)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七)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三)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九)第九十五章 微雨(二)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