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六)

韩冈得到王家十三郎被天子送回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傍晚。

按照王家派来传话的家丁的说法,天子亲自下旨,让中官送了十三郎回家,而且还有诸多赏赐。王家家丁转述中官的话:是官家和宫里面的圣人和几位娘子所赠——圣人和娘子是宫里的宦官宫女对皇后、嫔妃的称呼——言语间充满了对小主人的自豪。

其实在这之前,早在接到宫中之命的时候,苏颂就已经遣人通知过了王韶家里和韩冈了。知道是宫中的御药院副都知救了王寀,除了感叹王韶第十三个儿子的运气,也就是赞叹他的临机应变之才。

不过到了这时候,韩冈才原原本本地知道了真相。对王寀在危急关头甚至还不忘留个证据,以便用来捉拿贼人归案,之前的赞叹也变成了对王家小十三才智和夙慧的惊叹。

王旖也是满心的惊讶:“知道十三哥打小儿就聪明,没想到竟然聪明到这个地步。”她有些感叹,“要是家里面的几个孩儿都能有个七八成就好了。”

韩冈的几个儿女中,并没有出现资质卓异的天才,像白居易一样六个月能识之无,或是今日的王寀的水平,韩冈都不指望的。不过就是韩冈自己,也没脸说他小时候能跟王寀差不多水平。

“王家的小十三可比为夫当年要聪明多了。”韩冈呵呵笑道,“子纯枢密一直都盼着家里能再出一个进士,这下终于不用担心了。十几二十年后,保准就是个进士及第。”

连同王寀被拐一案同时告破的,还有英国公家真阳县主受辱的那个案子,就是同一个团伙作的案。当年这个团伙将真阳县主拐走,强辱之后又将她卖给了一个想要纳妾的富户。而误买下了英国公之女的那个富户,得知真阳县主真实身份,不敢轻辱,而是悄悄地将她送了回家。

为了女儿名节着想,英国公府并没有将此事宣扬出来,不过京城之中从来都是只有谣言、没有秘密,转眼就流传开来。

这个让宗室脸上无光的案子,时隔多年,如今终于告破。从律法上说,被擒获的罪囚基本上可以去为自己找两个和尚来超度忏经了——犯到了宗室头上,即便是遇上了大赦,都别想能逃过一劫。而将他们送进刑场的却是一个五六岁的孩童,这一奇闻,顿时轰动了整个东京城。

“听说已经有好几家准备向王家的十三哥儿提亲了。”过了两天,韩冈就听到刚刚从王家回来的王旖说着才听到的新闻。

“未来的进士要先定下来嘛。”韩冈笑笑。

韩冈他终于发现自己预感王寀不会有事,并不是直觉有多出色,也不是像王韶那样,对自己的儿子深有了解,而是旧时残留下来的一点印象,如同河底淤泥一般从记忆的深处泛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回忆,当日只是让韩冈隐隐约约地有个感觉,而现在才全数呈现在眼前。

韩冈当然是没想到王家的十三哥儿,竟然就是自己曾经耳熟能详的那一个故事的主角。而那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眼前。

不过韩冈倒是没有太过惊讶,他见过的历史名人太多了,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些现实存在的人物不说,就是传说中八仙里的何、曹二人,韩冈都是打过照面,说过话的。

何仙姑现在还在荆湖南路的永州给人算命,断人休咎,章惇和李信都找她判过命数,不过她已经成名快五十年了,听说是个干瘪没牙的老婆子,韩冈就没了多少兴趣。不过他从京城到广西,又从广西回京城,来回两趟,总共四次经过永州,闲来无事,韩冈也就在这一次的回程时,抽空见了她一面。

隐了自己身份,穿了个普普通通的儒士襕衫,韩冈去问了一问家人和前程。得到的回答是含含糊糊的江湖术士口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能恪守正道,当可如履平地云云,说的一番话基本上怎么解释都可以凑得上,但也不能说错,只是要骗韩冈这个老江湖却是不够了。

至于曹国舅,人更是好找。想想现在的太皇太后姓什么?曹太皇的两个弟弟,韩冈都见过,好道的那一个是老大曹佾。前些日子的正旦大朝会,韩冈还见过他。挺富态的一个人,行事很低调,有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虚衔,站在很前面,只是没听说他见过吕纯阳。

也就是因为曹佾好道,所以韩冈得以跟他在大朝会后聊了几句——如果说眼下朝中有谁跟传说中的神仙关系最密切,不是别人,正是他韩冈。只不过韩冈依然是绝口不认自己药王弟子的身份,让曹佾失望而归。

而后世的故事中,被包拯用虎头铡砍掉的曹家老二,则是老老实实地紧守门户,没听说过有什么劣迹——基本上此时的外戚一个比一个老实,一方面宫里面管束得严,曹太皇、高太后从不为自家人要官要钱,另一方面,士大夫们一个个如狼似虎,外戚、内宦敢有蹦跶的,立马一棒子打死。也不管什么新党旧党,一旦遇上阶级敌人,立刻就会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

因为儿子在宫中住了一夜,也是被宫里面的人照顾了一夜,王韶特地进宫一趟,向天子表示感谢。

王韶为了王寀的平安归来欣喜无比,还因此设宴。不过哪边都怕奖誉过度,小儿容易夭折,故而并没有大事操办的庆贺,不过也请了韩冈和几个相熟的朋友,好好地吃喝了一顿。

……

经过了王寀一事,赵顼因为子嗣艰难的坏心情也因而好了不少。

而朝堂上的平静也没有因为上元节的结束而宣告终止,虽然眼下的和平时光,看起来只是暴风雨前宁静,但对于早就习惯于臣子们拿着弹章互相攻击的当今天子,只会享受眼下的耳根清净,而不会去奢望这样的安稳能够保持很久。

经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赵顼终于想起了韩冈——其实也是韩冈排队排到了点,从阁门的排班顺序上,也该他入觐了。如果可以将韩冈跳过去,那就不是冷遇,而是处罚了。无过而罚,怎么都说不过去。

收到了宫中的传召,确定了两天后进宫入对,韩冈在新开的棉行楼上笑道:“总算能出京了。”

章惇没有笑,他今天请韩冈可不是说的这件事,“听说玉昆你与沈括有些交情?”

韩冈不知道章惇为何突然提到当今的三司使兼翰林学士——其实这几年,沈括的官阶、差遣一直被韩冈压着,尤其一年前平交之战结束,韩冈稳稳地压过沈括一头去,但现在却反是他压了自己一头上来,这就是年龄、资历达标后的结果,一旦开始晋升,根本就没什么阻碍——指名道姓地说话,看起来章惇对沈括有些看法。

“不知沈存中犯了何事?”韩冈问道。

“他给吴相公上书……”

章惇的话才起了头,韩冈就立刻惊讶地打断:“给吴相公上书?!”

“对,就是给吴相公上书。”章惇冷淡的声音着重强调了最后的五个字。

“当真是糊涂!”韩冈立刻说道。

翰林学士也好,三司使也好,都不是中书属吏,怎么给吴充上书,要上书也该给天子才对。按后世的说法,这是犯了组织错误。

“他哪里是糊涂,再聪明不过了。”章惇冷笑,“沈括他说两浙役法不利于民,当加以更易。吴相公今天就拿着他的话,开始找免役法的不是了……”狠狠地哼了一声,章惇突然就变得神色俱厉起来,拍得桌子上的碗碟叮当响,“两浙路上实行新法,可是他亲口说的没有问题!”

韩冈皱起眉来,听章惇这么一说,他也觉得沈括还真是不会做人。

为了确定农田水利法是否能见成效,当年王安石曾经让沈括去相度两浙水利、并察访两浙新法推行情况。而后两浙推行农田水利法和免役法,天子问王安石:“此事必可行否?”王安石是拿着沈括的报告来作为证据,说“括乃土人,习知其利害,性亦谨密,宜不敢轻举。”

但现在王安石下台,眼见着天子有着偏向旧党的打算,沈括就跳出来说免役法有问题。说句难听话,这就叫做见风使舵,做事未免太不地道了。

“介甫相公曾说沈括是壬人。”章惇板着脸,一点也不客气,“放到今天看来,当真没有错!”

壬人就是奸人,韩冈也知道王安石不待见沈括,虽然并不否认沈括的才能,但前两年当赵顼准备重用沈括的时候,就是在王安石那一关给挡了。沈括升任翰林学士兼权三司使,还是在王安石辞相之后。

“沈存中性子软,也许是当初有问题不敢说。”韩冈设法帮着沈括解释。他与沈括也有几分交情,关系不恶。

章惇不答话,两只眼睛盯着韩冈,嘴唇抿着,动都不动。包厢中一片寂静,过了片刻,韩冈摇头一笑,在官场上,看的只是结果,性格也好、动机也好,从来是没人关心的。

“打算怎么处置沈存中?”韩冈问道。

“自有御史台对付他!”

第一十二章 大厦将颓急遣行(上)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五)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三)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六)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九)第四十三章 亲屈天人九重问(上)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四)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上)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一)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三)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三)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四)第一十八章 诸士孰为佳(下)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五)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中)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五)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七)第二十七章 片言断积案(中)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三)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三)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一)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七)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九)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议(十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六)第一百八十章 变迁(七)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穷(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五)第七章 飞将庙中风波起(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六)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七)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八)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八)第三十九章 太一宫深斜阳落(二)第一十九章 城门相送辙痕远(下)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绝迟(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三)第五十八章 南北(十八)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三)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穷(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五)第一十六章 晚来谁复鸣鞭梢(上)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九)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下)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一)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六)第一十四章 飞度关山望云箔(八)第四十三章 长风绕城遥相对(下)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暗潮(七)第五十章 南北(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四)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二)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觉春风酣(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五)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下)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七)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二)第四十章 何掌纶言奉帝尊(下)第一十八章 霁月虚明自知寒(中)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下)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三十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二)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一)第三十二章 忧勤自惕砺(上)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一)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三)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并行(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议(三)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三)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七)第六十八章 宴火(十)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三)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九)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借款(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议(十二)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六)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五)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二十)第六十四章 宴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