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那些官员们写在脸上的不满,戴从只作视而不见,态度从容地让人在前方带路,去往安置之处。
车马队伍在义愤不满的气氛中再次驶动,始终未曾走下车驾的圣册帝坐于车内,隔着半垂的青竹车帘,向侧立一旁无声施礼的魏叔易微一颔首,眼中看不出情绪波动。
待女帝车驾远了些,魏叔易才慢慢直起身。
一行朝廷官员们安置下来后,试图去寻太傅,却闻太傅人在大都督府内。
大都督府是崔璟的地方,如此情形下,他们自然不便前去相见。
众臣无不惊怒,愈发肯定了太傅必是被常岁宁挟持而来,私下对常岁宁的唾骂声更甚。
而在这唾骂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绝望。
若说在洛阳时尚且还保有一丝体面和支撑,那么来了太原后,他们便真正体会到了何为生死不由己的为人鱼肉之感。
这里距离京畿千余里远,北望可见粗犷荒僻无人烟的边境之地,触景生情之下,他们也不禁被悲凉感裹挟。
常岁宁未限制他们走动,但外出时必有军卫跟随。他们身上仍穿着官服,这是他们苦读入仕为官多年所得来的身份象征,然而此时在那些随处可见的佩甲握刀者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甚至就连反抗也注定只会成为笑话。
这里不是秩序混乱的乱世模样,相反,此地秩序森严,一切井井有条,但秩序的制定者是那常岁宁……一个反贼!
这个反贼欲冒充李氏后人,窃取李氏江山,企图扭曲至高礼制为己所用,践踏皇室尊严,粉饰自己的无耻野心!
一名涂姓御史抬袖指向门外,声音不高却格外激昂:“她让人在外监视威吓我等,不外乎是想让我等退却胆怯,从而屈伏于她的谎言之下!”
“然而无耻反贼,岂会懂得何为操守!”
“我涂某人纵是死,也绝不为虎作伥!”
“……”
此言叫许多官员心生悲怆。
人性多贪生,但于他们当中许多人而言,这世上有比活命更加重要的东西。
他们拼死逃出京师,有避祸之心,同时也有不愿与卞春梁此等反贼为伍的决心。
他们有人守着正统皇权,有人守着李氏江山,而今女帝年迈病弱,太子俨然是一滩连阿斗来了也要避其锋芒的稀泥……如此种种,又身陷太原此地,前路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活着固然重要,但比起在绝望和耻辱中苟延残喘,他们宁可选择有尊严有骨气地死去……至少百年之后,能在史书上留下清白之名!
以涂御史为首的不少人,都做好了血溅大典的准备——绝不让这场虚假的归宗大典顺利完成,誓死也不会承认常岁宁编造出的李氏身份!
魏叔易忙完安置天子储君与众官员的事宜后,返回大都督府内,见到常岁宁时,叹道:“节使未肯出面相见,倒叫魏某挨了许多冷眼。”
那些个官员无不将他视作十恶不赦的无耻叛徒。
听常岁宁道了句“辛苦魏相”,魏叔易问道:“节使当真不打算见一见他们?”
“我见他们作甚。”常岁宁刚和崔氏族人商议完大典事宜,此刻端起茶盏解渴,随口道:“心虚的赝品才需要威吓他们屈从串通,我可是真的。”
“真的只需拿出证据说出真相,而他们只需认真看着听着即可。”
魏叔易一笑,正要再说话时,戴从从外面进来:“节使,圣人使人前来传话,想让您前去一叙。”
常岁宁动作没有停滞地放下茶盏,不假思索:“让人回话,我与圣人之间的事,待到大典完成之后再叙不迟。”
戴从早已习惯了她如此行事,应声“是”,便退了出去。
很快,又有人相继进来通传:“姚廷尉前来求见节使。”
“宣安大长公主已至前厅。”
“郑国公夫人到了。”
“……”
显然,这些全是在城中刚安置下来,便急着来见常岁宁的。
常岁宁起身,看向魏叔易:“有劳魏相先去见段夫人,替我转达一声,我晚些便过去。”
又转而交待传话者:“先带姚廷尉去见太傅,转告姚廷尉——太傅的话,便是我的话。”
说着,抬脚往外走去:“我去见大长公主殿下。”
众人行礼,目送常岁宁离去。
常岁宁请了宣安大长公主去书房说话,屏退了所有下人。
“宁宁,本宫且问你一句,你果真是我那皇兄的幺女吗?”大长公主开门见山地问,注视着眼前的少年女郎。
常岁宁尚未正式宣明具体身份,但有关先皇幺女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二人隔着一张茶几并坐,常岁宁微侧身,迎上大长公主的眼睛,道:“姑母,我是,也不是。”
这一声平静熟悉到仿佛早已喊了许多次的“姑母”,让李容的眼睛微颤了一下,横放在茶几上的右手也微微收紧。
她一字字问:“何为……是也不是?”
接下来听到的回答却完全超出了李容的意料,甚至超过了她的常理认知和理解范畴——
“姑母,我不是父皇的幺女,而是他的第四个女儿。”
李容先是眉心微动,第四个女儿……这是何意?
皇兄的第四女……分明是崇月!
所以这是什么站不住脚的胡话?
李容觉得这说法实在荒诞可笑,她甚至无法理解一向冷静聪慧的少女怎会说出这样的话,可是那双异常清醒冷静的眸子,却叫李容猝不及防陷入莫大的惊惑之中。
一切质疑之言堵在嗓子里,她甚至短暂地失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你是说,崇月,阿尚?你今年几岁?你可知她早已……”
常岁宁看着她:“姑母,是我。”
或是的确太过荒谬,李容偏过脸移开视线一瞬,不知是何情绪地胡乱笑了一声,再转回脸时,正色问:“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常岁宁的眸光依旧清醒平静,嘴边挂上一丝淡笑:“姑母可还记得,皇祖母七十寿辰那次您从宣州回京,宴席散后,您与我一同从慈宁宫出来时,曾对我说过一句话——”
李容神思混乱间,下意识地跟着这句话的指引在记忆中搜寻。
母后七十寿辰,她的确回了京……
可她并不记得自己见过崇月。
崇月病弱,甚少参宴,她见过那位侄女的次数一双手也数得过来。
那晚与她一同从慈宁宫出来的……分明是太子效才对。她之所以能轻易回想起此事,原因很简单,她这个人一向喜好美人,而她那侄儿李效生得颇为漂亮,那是一种雌雄莫辨的漂亮,气质更是上乘——
她能见到这位侄儿的机会少之又少,那晚她饮了些酒,便忍不住掐了掐侄儿那漂亮的脸蛋,约莫是说了一句——
【今日姑母听闻有言官私下咒我这风流日子就要到头了,我看倒是未必……我李家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儿郎,何愁大盛不兴,还怕我李容没有快活日子过么?】
这句在记忆中已变得模糊、而不可能有第三人完整听到的旧时打趣之言,此刻却在眼前这青衣少女的口中被完整地复述了出来。
一刹那,李容蓦地站起身来,只觉天旋地转,伸手扶住茶几。
在这眩晕中,她仿佛又回到了慈宁宫外的那一晚,被她掐脸的少年脸庞与眼前这张鲜活的面容忽而重迭。
很快,李容竟发现自己记不清李效原本的样子了,好似她记忆中的李效,便是生得眼前人这般模样。
可是……
怎么会?!
先皇第四女……崇月,太子效……又是何意?
回忆起诸多旧事,李容仿佛懂得了什么,但更多的仍是不可置信。
她再次看去,只见那少女提起茶壶替她倒了盏茶,声音慢慢地说:“从前我与姑母不算十分亲近,如今我便与姑母大致说一说我的故事吧。”
那少女放下茶壶时,拿手指推向杯盏,抬首露出一个笑:“姑母放心,我非恶鬼,轻易不伤人。”
看着那盏茶被推向自己,心绪万千的李容缓缓坐了回去。
李容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听了一个跨越许多年月的故事。
之后,李容又用了一盏茶的时间沉默着。
离开大都督府,上了马车后,李容仍是恍惚的。
见她神态,车内侍女不安地询问:“殿下,您怎么了……”
李容回过神,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四肢几乎失去了知觉,眼眶刺得生疼,她抬手摸向眼角,才发觉满是湿润泪光。
此一夜,李容未眠。
临破晓之际,她坐起身,看向雾蓝的窗外,喃喃着道:“我道在宣州初次相见,怎就觉得几分亲切……”
原来真是她李家人,且是她见过的李家孩子。
那样出色又那样可怜,但自己不觉得自己可怜的一个孩子。
李容心间揪扯了一下,掀起被子下了床,脑子逐渐被不满的情绪占据。
她那不干人事的皇兄,竟就是这样做人父皇的?她断然不信皇兄会分不清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还有做母亲的,就眼睁睁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和亲北狄?
还有常阔那厮,这样大的事,这样天大的事……竟然将她瞒得这样死!
李容气得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好一会儿才停下,推窗看向渐白的天色,半晌,拧眉长长叹了口气,脑海中回响起昨日姑侄二人的最后对话。
她问:【为何说出来?】
那个孩子答得很坦诚:【我想说服姑母助我,以谎话叙实事,使我看起来更可信些。】
天色渐亮,却阴沉着。
归宗大典前一日,太原城中下了一场大雨。
那些朝廷官员们将此视作李家先祖的不满之兆,有人悲而作诗,更有甚者奔入雨中大哭起来。
常岁宁听了不恼反而欣慰:“待我李氏如此忠心者,我有什么可苛责的呢。”
说着,看向堂外雨水,道:“崔令安,你说我家中列祖列宗若果真在天有灵,明日这雨将会停否?”
崔璟站在她身侧后方半步处,与她一同望入雨中:“殿下放心,吉日自然会有吉象。”
“吉日是用心择选过的。”常岁宁转身往堂内走:“就看祖宗们肯不肯给我这面子了。”
她语气轻松,崔璟却莫名听出两分“若不肯给这面子,来日香火供奉减半”的大逆不道之气。
只这一念,便将上下主次颠倒过来,崔璟倒有些想劝李氏祖宗自求多福了。
次日清晨,雨水未休,归宗大典如期举行。
大典设在太原晋祠。
太原作为李氏龙兴之地,大盛太宗皇帝曾提议在太原兴建太庙,但遭到儒臣们反对,儒臣们认为太庙只当在京畿之地,另建于别处不合礼制。
太庙虽未建成,但太宗皇帝下令扩建了太原城中受历朝历代香火供奉的晋祠,并在此亲笔题下碑文,于扩建的新殿内供奉先祖牌位。
民间有传闻,道是晋祠下藏着龙脉起源,常年有龙气萦绕。
常岁宁本打算在洛阳举行归宗大典,最终选择太原是局势使然,但在无绝看来,这此中自有神妙指引。
供奉李氏先祖的大殿内,祭祀器物早已齐备,诸人也陆续到齐,分立于殿中。
发髻花白的女帝立于右前侧,着宽大曳地袍服,一手拄着龙头拐杖,另一侧有内侍相扶,往下依次是太子、宣安大长公主及朝臣,姚翼也在其中。
另一侧站着的则是以戴从为首的太原官吏,以及崔琅等崔氏族人。
魏叔易立于祭案旁,今日他是陪祀官,自然又招来诸多如刀般的唾弃目光。
殿外有重兵把守,皆是玄策府和常岁宁的人。
雨水未消,殿内气氛因那些朝臣们的神态而显得凝重压抑,只有一些官吏们低低的交谈声。
这时,殿外有略显嘈杂的行礼声响起,随着一声高唱传报,殿内诸人无不转头看去。
青裙女子微提裙摆,步伐从容地拾阶而上,身侧着玄袍的青年为她一路撑着伞。
女子行至殿前,放下提着裙摆的手,在一片行礼声中,跨过门槛,迈入殿内,走进那无数道视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