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秦策二(3)

应侯①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②与?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③,曰:‘吾胜丛,丛籍④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危乎?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矣。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百人诚舆瓢,瓢必裂。今秦国,华阳用之,穰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不称瓢为器则已,已称瓢为器,国必裂矣。

“臣闻之也,‘木实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伤其心,都大者危其国,臣强者危其主。’其令邑中自斗食⑤以上,至尉、内史⑥及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国无事则已,国有事臣必闻见王独立于庭也。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臣闻古之善为政也,其威内扶,其辅外布,四⑦治政不乱不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为非。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竟内之利,分移华阳。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遭’必从此起。三贵竭国以自安,然则令何得从王出,权何得毋分,是我⑧王果处三分之一也。”

[注释]

①应侯:即范雎。②恒思有神丛:恒思,地名;神,神祠;丛,丛林。③博:指掷骰子赌博。④籍:通“借”。⑤斗食:代指享用很低俸禄的官员。⑥尉、内史:均是比较高的职位,分别是管理军队和京城的官员。⑦四:应作而。⑧我:衍文。

[译文]

应侯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您也听说过恒思的丛林里有个神祠吗?恒思有个十分顽劣的少年,请求与神祠的祠主丛掷骰子赌博。这个少年说:‘我胜了祠主的话,您就把丛林之神借给我三天;我要是输了,祠主您可以把我困在这里。’于是少年用左手替祠主掷骰子,右手替自己掷。结果少年战胜了祠主,祠主就把丛林之神借给了这个少年三天。三天后,祠主就去向少年索要丛林之神,少年却拒不归还饲主。五天后这片丛林就枯萎了,七天后这片丛林死掉了。现在的秦国就是大王您的丛林,权力就是大王您的丛林之神,您把这些重要的东西借给他人,能没有危险吗?我从没有听说过手指会比胳臂大,胳臂比大腿还要大的。假若出现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国家的弊端就严重极了。近百人扛着一个瓢快走的话,还不如一个人带着它跑得快。如果果真百人背着一个瓢的话,瓢一定会被弄裂的。现今的秦国,华阳君操控着国家的大权,穰侯操控着国家的大权,太后操控着国家的大权,大王您也操控着国家大权。如果不把瓢当做容器的话,也就无可厚非,如果把瓢当做容器的话,国家肯定会分崩离析。

“我曾经听说这样一句话:‘果实累累的树,树枝必定要压断,树枝一旦被压断,树心必定受到极大的伤害。都城过大的诸侯将会危及他所在国家的安全,权势过强的臣子也将危及他所在国家的君主。’秦国的城邑中下至拿一斗俸禄的小官吏,上至军尉、内史以及大王左右的近臣,有哪个不是穰侯的亲信呢?国家没有出现战乱,还没有什么危害;国家一旦出现战乱,我能预见到大王在朝廷上必然受到孤立排挤。我私下里替大王感到害怕,真担心万世之后执掌国家大权的不再是大王的子孙了。

“我听说古代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的权威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亲信遍及全国各处,国家政权安定,没有祸乱和叛逆发生,使臣们按规则办事,无人敢为非做歹。现在秦国太后的使臣分裂天下的诸侯,虎符遍布天下,操控大国的政治,征募强壮的兵士,诛伐诸侯。每次大胜,财物悉数收拢到陶地;国家的财物,搜刮干净悉数都送到太后的私室;境内的资产,从各处纷纷运往华阳。古人所说的‘让君主走向末路,让国家走向覆亡的道路’必将从这里开始。太后、穰侯、华阳君这三个显贵搜刮国家财富用来满足自己的安乐,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国家的政令怎么能由大王这里发出,权利怎么能不分散,这确实让大王处在三贵包围一王的处境上了。”

秦攻韩

[原文]

秦攻韩,围陉①。范雎谓秦昭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镶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围陉,臣愿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围陉,以张平为言。张平之力多,旦削地而以自赎于王,几割地而韩不尽;张平之力少,则王逐张平,而更与不如张平者市②。则王之所求于韩者,尽可得也③。”

[注释]

①降(xíng刑):韩地,故城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北二十里。②市:交易。此指政治外交。③尽可得:都可全部得到手。

[译文]

秦国打算攻打韩国,围攻陉地。范雎对秦昭王说:“对外作战,有的旨在攻取对方人心,有的旨在只是攻占对方土地。穰侯之前十次攻打魏国却不能完全挫败他们,并不是因为秦国弱小而魏国强大,实际上是因为穰侯他们所要夺取的目标仅仅是土地而已。土地向来是君主最珍爱的东西。而君主,无论哪个大臣都乐于为他誓死效命。攻取人主所珍爱的东西,又需要和誓死为君主效忠的人搏斗,因此十次攻打都不能取胜。现在大王打算攻打韩国围攻陉地,我希望大王不要仅仅是攻占他们的土地,而是要获得他们的人心。大王假若攻打韩围攻陉地,就要以张平作为谈判对象。如果张平有政治手段,他就会割让土地给大王,并且在大王面前赎罪,希望割让一些土地从而使韩国存在下去;如果张平没有才能,那么大王就驱逐张平,再和能力不如张平的人讲交换条件。这样一来,大王想在韩国获取的利益,就都能如愿以偿。”

应侯曰

[原文]

应侯曰①:“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②。周人怀璞过郑贾曰③:‘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今平原君自以贤显名于天下④,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⑤,天下之王尚犹尊之,是天下之王不如郑贾之智也,眩于名,不知其实也。”

[注释]

①应侯曰:应侯,秦相范睢。②腊:干肉。③周人怀璞:此处“璞”当为“朴”。④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弟。⑤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前295年,赵国宫廷内争,大臣们包围主父于沙丘宫,使他饿死,平原君大概参与其事,此当作“围其主父沙丘而死之”。

[译文]

应侯说:“郑人把未经雕琢的玉叫做璞,周人把未经风干的老鼠叫做朴。周人拿着朴,对郑国商人说:‘你买朴吗?’郑国商人说:‘想买。’周人拿出他的朴来给郑国商人展示,原来是老鼠,于是谢绝了并没有买。现在平原君自认为他的贤能闻达天下,即使在沙丘对他的君主加以迫害,各国的君主还是那么敬重他。这就说明各国君主的头脑还比不上郑国的商人睿智,这是世人为虚名欺骗,而不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啊。”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原文]

天下之士,合从①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曰:“王勿忧也,请令废②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③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④,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⑤矣。

“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注释]

①合从:一种军事策略,东西方向的诸侯建立盟约关系为连横,南北方向的诸侯联盟为合纵。②废:破坏。③毋:不,表示否定。④昆弟:即兄弟。

[译文]

天下之士为了实行合纵策略聚集在赵国,打算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秦国丞相应侯范雎说:“大王不要忧虑,请让我把他们拆开。秦国对于天下之士来说并没有深仇大恨,他们聚合在一起准备攻打秦国,无非就是为了想得到富贵罢了。大王观察一下您养的那些狗,它们有的躺着,有的在起,有的在走,有的站着,相互之间没有打斗的;只要扔给它们一块骨头,它们就会立刻跳起来互相撕咬,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互相争夺的利益所在啊。”于是秦王就派唐雎带着乐人、乐器和五千两的金子,住在了武安。唐雎在武安大摆宴席,与天下之士一块饮酒作乐,并宣称:“只要是住在邯郸的人,谁要是需要,就来领取黄金吧!”这样,主谋攻打秦国的人没有一个愿意收下赠金,那些肯接受赠金的人都是愿意和秦国交好的。

唐雎回到了秦国,秦王又对他说:“你这样做是为秦国谋事,不要顾虑黄金用在了何处,只要是黄金用完了,就一定有很大的成效。我现在再派人带上五千金供你使用。”唐睢又出发了到了武安,但是还没等用去三千金,天下之士就因为黄金的事互相争斗起来了。

谓应侯曰

[原文]

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①?”曰:“然。”“又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②。武安君所以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亡鄢郢、汉中,禽马服之军,不亡一甲,虽周召吕望之功,亦不过此矣。赵亡,秦王王,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欲无为之下,固不得之矣。秦尝攻韩陉,困于上党,上党之民皆返为赵。天下之民,不乐为秦民之日固久矣。今攻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楚、魏,则秦所得亡③几何。故不如因而割之,因以为武安功。”

[注释]

①马服:此指赵括。②武安君:即秦将白起,封为武安君。三公:秦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③亡:通无。

[译文]

有人对应侯说:“我听说您已经擒得马服君赵括了吗?”应侯说:“是的。”这人又问:“您又打算立刻围攻邯郸吗?”应侯说:“是的。”这个人接着说:“一旦赵国覆灭,秦昭王就成了天下的霸主了。武安君白起也将要官居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一类的大官)了。武安君替秦国转战南北攻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占领了南边的鄢城、郢城、汉中地带,又消灭了马服君赵括的兵马,竞没有折损一兵一卒,即使是周公、召公、吕望的盖世伟业,也比不过武安君的这些功劳。一旦赵国覆亡了,秦王称霸了,武安君白起又成了三公,您难道甘愿屈就做他的下属吗?即使您心里不非常不愿意屈就他的门下,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了。秦军曾经攻打韩国、围攻陉地,但是秦军被围困在上党,上党的百姓全部回到了赵国。天下的百姓,不愿做秦国子民已经很久了。如果此时秦军去攻打赵国,北边的土地将会归入燕国,东边的土地将会归入齐国,南边的土地将会归入楚国、魏国,那么秦国能得到的土地就少之甚少了。因此您不如趁势让赵国割让土地以求议和,也算替武安君争得一点功劳。”

应侯失韩之汝南

[原文]

应侯①失韩之汝南,秦昭王谓应侯曰:“君亡国,其忧乎?”应侯曰:“臣不忧。”王曰:“何也?”曰:“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②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臣亦尝为子③,为子时不忧,今亡汝南,乃与即为梁馀子用也。臣何为忧?”

秦王以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围④,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⑤也?”蒙傲曰:“臣请得其情⑥。”蒙傲乃往见应侯,曰:“傲欲死。”应侯日。”何谓也?”曰:“秦王师君,天下莫不闻,而况于秦国乎?今傲势得秦为王将,将兵。臣以韩之细⑦也,显逆诛,夺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蒙傲以报于昭王。自是之后,应候每言韩事者,秦王弗听也,以其为汝南虑⑧也。

[注释]

①应侯:即范雎。②相室:管家。③子:平民、小民。④一城围:一座城池被围困。⑤情:合乎情理。⑥情:情况。⑦细:弱小。⑧虑:谋划。

[译文]

应侯范雎失掉了自己在韩地汝南的封地。秦昭王对应侯说:“你失掉了自己在汝南的封地后,是不是内心非常不好受呢?”范雎回答:“我并不为此而感到不好受。”昭王问:“为何你不难过呢?”范雎回答:“梁国有一个名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去世了,然而他并不为此感到忧伤,他的管家便问他:‘主人你对您的儿子是那样的疼爱,可以说是天下少有的,现在您的儿子不幸去世了,为何您却不感到忧伤呢?’东门吴回答:‘我起初是没有儿子的,没有儿子的时候我并不感到忧伤;现在儿子去世了,就相当于是恢复到了没儿子时的原初状态,我为什么要感到忧伤呢?’我当年也仅仅是一介平民,身为平民的时候并未感到忧伤,现在失掉了在汝南的封地,就好比是恢复了原来的平民身份,又有什么值得我忧伤的呢?”

秦王认为这不是范雎的心里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蒙傲,说:“现在,假如我有一个城邑被围困,就连吃饭我也觉得无味,就连躺着我也不能安然入睡。现在应侯失掉了自己的封地却说自己不忧伤,这难道是不是说的违心的话吗?”蒙傲说:“请让我试探一下他。”蒙傲于是去见应侯说:“我不想活了。”应侯说:“这从何说起啊?”蒙傲说:“秦王一向尊您为老师,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更何况秦国啦?现在我作为秦王的将领统领秦兵,我原本以为韩国如此小,却没料到它竟敢违逆秦国的意愿,夺走了您的封地,我活着还有什么脸面见你啊!不如一死百了。”应侯向蒙傲下拜:“我希望把这事拜托给您。”蒙傲回去把这件事如实回报给昭王。自此之后,应侯的谈话中每涉及韩国的事情,秦王都不听信,总认为他是为夺回汝南的封地而说的托辞。

秦攻邯郸

[原文]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①?”王稽曰:“吾与王也②,不用人言。”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闾妪③曰,‘其夕,某孺子④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⑤王稽、杜挚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雎⑥。范雎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⑦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⑧,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遇惑或与罪人⑨同心,而王明诛之,是王过举⑩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王曰:“有之。”遂弗杀而善遇之。

[注释]

①军吏:军中下级小官。②与:听从,采纳。③妪(yù):老妇人。④孺子:年轻妇女的美称。⑤恶:说坏话。⑥兼诛范雎:一起处死范雎。秦法规定,举荐人任官不善,举主人连罪。⑦亲习:指近习故旧之人,王所亲信者。⑧职事:犹言主持国事。职,犹主。⑨罪人:此指王稽。⑩过举:错误地推举。

[译文]

第80章 韩策二(3)第88章 燕策二(1)第64章 魏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48章 赵策一(2)第50章 赵策一(4)第55章 赵策三(1)第24章 齐策一(3)第41章 楚策二(2)第19章 秦策四(1)第55章 赵策三(1)第86章 燕策一(3)第21章 秦策四(3)第79章 韩策二(2)第74章 魏策四(3)第58章 赵策三(4)第55章 赵策三(1)第85章 燕策一(2)第10章 秦策(5)第39章 楚策一(4)第14章 秦策二(3)第35章 齐策六(3)第85章 燕策一(2)第27章 齐策三(2)第33章 齐策六(1)第4章 西周策(1)第30章 齐策四(3)第87章 燕策一(4)第10章 秦策(5)第2章 东周策(2)第53章 赵策二(3)第95章 宋、卫策(2)第11章 秦策(6)第60章 赵策三(6)第10章 秦策(5)第11章 秦策(6)第1章 东周策(1)第16章 秦策二(5)第74章 魏策四(3)第57章 赵策三(3)第33章 齐策六(1)第84章 燕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71章 魏策三(3)第55章 赵策三(1)第3章 东周策(3)第60章 赵策三(6)第29章 齐策四(2)第77章 韩策一(3)第26章 齐策三(1)第84章 燕策一(1)第30章 齐策四(3)第91章 燕策三(1)第96章 中山策(1)第4章 西周策(1)第4章 西周策(1)第69章 魏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19章 秦策四(1)第15章 秦策二(4)第77章 韩策一(3)第44章 楚策四(1)第7章 秦策(2)第48章 赵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25章 齐策二第33章 齐策六(1)第57章 赵策三(3)第44章 楚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60章 赵策三(6)第83章 韩策三(3)第28章 齐策四(1)第76章 韩策一(2)第6章 秦策(1)第47章 赵策一(1)第94章 宋、卫策(1)第95章 宋、卫策(2)第22章 齐策一(1)第53章 赵策二(3)第26章 齐策三(1)第33章 齐策六(1)第68章 魏策二(3)第55章 赵策三(1)第58章 赵策三(4)第52章 赵策二(2)第63章 魏策一(1)第75章 韩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14章 秦策二(3)第32章 齐策五(2)第90章 燕策二(3)第74章 魏策四(3)第73章 魏策四(2)第43章 楚策三(2)第41章 楚策二(2)第11章 秦策(6)第29章 齐策四(2)第87章 燕策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