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齐策六(1)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

[原文]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衢①,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②,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③,杀之,大臣不亲。以故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④。齐使向子将而应之。齐军破,向子以舆一乘亡。达子收余卒,复振,与燕战,求所以偿者,闵王不肯与,军破走。

王奔莒。淖齿数之曰:“夫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赢、博之间,地坼至泉⑤,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当阙而哭者⑥,求之则不得,去之则闻其声,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⑦。

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⑧。君王后⑨,太史氏女,知其贵人,善事之。田单以即墨之城,破亡余卒,破燕兵,绐骑劫⑩,遂以复齐,遽迎太子于莒,立以为王。襄王即位,君王后以为后,生齐王建。

[注释]

①负郭:靠近城郊。狐咺(xuān喧):齐国人,即狐爰,又作狐援。②孙室子陈举:公孙家的后人陈举。③司马穰(yáng攘)苴(jū居):姓田,名穰苴,做司马的官。④昌国君:即乐毅,燕国将领,封昌国君。⑤坼(chè):裂。⑥当:对着,面向。阙:宫殿前的望楼,左右各一,中间是通道。⑦鼓里:里巷名,在宫城中。⑧太子:名法章,即后来的齐襄王。太史:齐国史官,姓后,名敫(jiǎo侥)。⑨君王后:因其姓后,不可称为后后,故称君王后。⑩绐(dài怠):欺骗。骑劫:接替乐毅职务的齐国将领。齐王建:齐国末代王。

[译文]

齐都临淄有个叫狐咺的人,他背靠城墙而居,他直言讽谏齐闵王的过失,被闵王斩首在檀衢的刑场,从此百姓不再服从闵王的号令。齐国宗室中有个叫陈举的,也因为对国事直言不讳,被闵王处死在东城门外,齐国宗族从此与齐闵王离心背德。司马穰苴执政素有美誉,也被无故诛杀,大臣们从此不再亲近齐闵王。燕王趁机派昌国君乐毅率领兵马攻打齐国,向子乘战车逃之夭夭。幸好齐将达子收拾残兵败将,重整旗鼓,与燕兵苦苦交战。他要求齐闵王对勇赴国难的兵将大加犒赏,齐闵王吝啬,并没有接受达子的建议,齐军再次败北,闵王无奈逃奔至莒城以避兵祸。

齐闵王逃到莒城之后,齐相淖齿指责齐闵王说:“那次在千乘与博昌之间方圆数百里的地方,天降血雨,弄脏了人们的衣服,这件事,大王可知道?”闵王说:“不知道。”“赢、博之间,大地裂开涌出泉水,大王可知道这件事?”闵王又是摇头说:“不知道”。“有人对着宫阙痛哭流涕,前去寻找这个痛哭的人,可没有看到人影,一离开,声音又响起来了,大王可知道?”闵王还是说:“不知道。”淖齿此时语气更是凶横:“血雨弄脏了衣服,这是老天示警;地裂涌出泉水,这是大地示警;望着城门而哭泣,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作了警示,而你却毫不警惕,又怎么不受到天谴呢?”于是,就在鼓里这个地方把齐闵王杀死了。

齐国太子法章乔装改扮,逃到太史后敫的家里给他做浇灌花园的杂工。后来,大王后,太史的女儿,知道他是个尊贵的人,所以很好地对待他。田单以即墨城为据点,收集齐国败散的余兵,打败燕队,诓骗了骑劫,终于收复了齐国的失地,即刻从莒国把太子迎接回国,立他为王。齐襄王即位,立太史女儿为大王后,生了齐王建。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原文]

王孙贾年十五①,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门而望②。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③?”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注释]

①王孙贾:齐闵王家臣。②女:同“汝”,你。间:里门。③女尚何归:你还回来干什么。

[译文]

王孙贾当年十五岁的时候,在齐闵王的手下办事。齐闵王逃亡之后,王孙贾不知道闵王的最终落脚处。他的母亲说:“你早出晚归,我就倚门盼望着你归来;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倚着里门盼望着你归来。你现在替大王办事,大王逃走了,你却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干什么?”

于是王孙贾就走进市场,说:“淖齿祸乱了齐国,杀死了大王,想要跟我一起去刺杀他的人,就将右臂袒露出来!”他在市场上召集了四百人跟随他,与他前去刺杀淖齿,最后终于刺死了淖齿。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原文]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①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②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③;以为亡④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⑤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⑥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注释]

①田单:齐国大将。②鲁连:亦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战国时名士。今茌平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③南面之心:指抵抗楚、魏的打算。④亡:丧失。⑤济北:指聊城。⑥期年:满一年。

[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地勉强坚守了下来。齐将田单就以即墨为据点,收拾残兵,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之前,有位燕国将军攻占了聊城,可是有人在燕王那里诽谤他,这位燕将害怕回国遭遇不测,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田单为收复聊城,攻打一年多,将士死伤过半,可聊城仍是久攻不下。鲁仲连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内。信中这样对燕将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去做违背时势、抛弃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因怕死而埋没声名,忠臣总是处处为大王着想从不顾自己的私利。现在将军您为了一时的气愤,不去顾虑燕王失掉一位臣子,这不是忠臣;城**死,自己的威名并没有为齐国所熟知,这不是勇士的举动;功业捐废,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因此,聪明的人不会优柔寡断,勇敢的人不会贪生怕死,现在生死荣辱、尊卑贵贱,都得当机立断。希望将军您能够三思而行,千万不要听取庸俗之见。

“况且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但是齐国已经无心于楚、魏,我们以为丢掉南阳的害处,不如得到聊城的好处,因此我们商议坚决围困聊城。现在秦王又派兵帮助齐国,魏国也不敢再讨伐东面的平陆;秦、齐两国联合的局面已定,楚国的形势就会危在旦夕。再说,即使是齐国丧失南阳、丢掉平陆,一心要保住济北聊城,齐国必定会竭尽全力实现这一愿望。现在楚、魏两国已经先后退兵,燕国的救援之军还没有到来,诸侯中也没有觊觎齐国的,齐、燕在聊城相持了一年,双方都已经疲惫不堪,我就知道将军您是不会取胜的。

[原文]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①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②,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苡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③,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④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⑤,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⑥,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注释]

①栗腹:燕国的相国。②戮:羞辱。③反北之心:反叛之心。④罢:停止。⑤意者:或者。⑥陶、卫:指秦国的魏冉、商鞅。魏冉的封地在陶,商鞅本是卫国人。

[译文]

“齐国必然会和燕军在聊城决一死战,将军您不要犹豫不决。现在燕国大乱,君臣都没有好的计策,上上下下都惶惑不已。相国栗腹率百万雄狮,却屡战屡败,万乘之国,竟然被赵国逼入绝境。土地被宰割,国君也很困扰,被天下诸侯耻笑,将军您知道吗?现在,燕王心惊胆战,孤立无援,大臣们不能指望,国家破败,祸事不断,民心无所归依。现在你又用疲惫的聊城子民,抵抗齐国如此众多的军队,已经一年了却没有解除围困,这是像墨翟一样善于守城;现在战争已经进入绝境,人们饿得到以人肉、人骨为食,但是将士们却没有反叛背弃的心思,这是如同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统领军队。您的才能足以被天下所见!

“所以我为您考虑,不如休战罢兵,保全战车军队,回国报效燕王,燕王为此感到高兴。百姓见到您,也好比见到父母一样恭敬,朋友见到您,也会在社会上夸赞您,您的功绩就会更加显赫了。你对上辅佐孤独的君主,以便控制群臣;对下抚养百姓,您的事迹可以成为说士游说的资料。改革政治,移风易俗,您的功名就可以树立起来了。再说,您也可以抛弃燕国不管别人怎么说,向东投奔到齐国来吗?我可以请求齐王给您分封土地,富贵的程度就赶得上魏冉、商鞅,世世代代称孤道寡,和齐国长期共存,这也是一个好的打算。这两个计策,可以显扬名声,得到实惠,希望您仔细考虑,慎重处置,选择一个。

[原文]

“且吾闻,效①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②,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③,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④。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⑤,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曹沫⑥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⑦,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齐桓公有天下,朝渚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⑧,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⑨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⑩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注释]

①效:效法。②钩:指衣带上的钩。③桎(zhì质)梏(gù固):脚镣手铐,古代拘系罪人手脚的刑具。④通:交往。⑤终穷抑:始终穷困抑郁。⑥曹沫:即曹刿。⑦陈:同“阵”。⑧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齐与鲁会盟,曹沫执匕首威逼齐桓公,桓公才退还侵占鲁国的土地。⑨忿恚:愤恨。⑩名与天壤相敝:意谓天地崩毁,才能使名声破坏。到读:应作倒韨,韨,弓套,倒转弓套,意谓停战。

[译文]

“而且我听说,计较细枝末节的人,是不能得到大的威望,讨厌小耻辱的人,是不能树立美名。从前。管仲射杀齐桓公,射中了他的衣带钩,这是篡逆;他抛弃公子纠,不肯为他殉难,这是怯懦;他以后又受过捆绑、脚镣手铐的惩罚,这是自身的耻辱;有这三种行为的人,同乡都不跟他交往,君主也不肯让这样的人当做自己的臣子。如果管仲始终穷困潦倒,囚禁在牢中不愿出来,惭愧羞耻不肯见人,那么一直到死,也免不了被认为是卑鄙的人做了下贱的事。然而管仲虽然连做了三件错事,后来却执掌了齐国的政权,匡正天下,九次联合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名望远扬,光辉照耀邻国。曹沫是鲁国国君的将领,三次出战都失败而归,并且丧失土地千里。如果曹沫当时坚守在战场上,不去考虑以后的麻烦,出征一定为国而死不肯生还,那么就不免成为败军而被擒获。可是曹沫认为成为败军擒将,不能算是勇敢;功业废弃,声名泯灭,被后世所诟病,不能算是明智。因此他背负三次败北的耻辱,退下来和鲁庄公研究,曹沫认为是偶然遭遇失利。

“齐桓公称霸天下之后,诸侯都前去朝拜,但曹沫仅仅凭借手中的一把宝剑,就在葵丘会盟的坛上把齐桓公劫持了,他面不改色,义正言辞。三次战败所丧失的领土,一天早晨就去全部收复了,天下人为之震动惊惧,威名传达到吴国、楚国,美名流传后世。像管仲、曹沫这样的人,不是不能守住小节,或者为小的耻辱而死,而是他们认为与世长辞,功名就不能树立,这是不明智的。因此他们能去掉怨恨之心,成就终身的名声;不顾细小的耻辱,而建立万世的功劳。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与禹、汤、文武三王不相上下,声名可以与天地共久长。您还是考虑一下我的意见。”

燕将说:“恭敬地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停止战斗,收拾行装撤军了。所以说解除齐国包围,解救百姓免于死亡,是鲁仲连游说的功劳啊。燕攻齐齐破

[原文]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①。襄王为太子征②。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③,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④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入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⑤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⑥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注释]

①复齐墟:在废墟上重建齐国都城。②襄王为太子征:襄王就是太子得到了证实。③菑水:即淄水。④嘉:嘉奖,褒奖。⑤口劳:犒劳,慰劳。⑥收谷:收养,收容。

[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齐国都城被攻破。齐闵王逃奔到了莒城,淖齿趁机杀死了闵王。当时田单守卫即墨城,收拾残兵,打败了燕队,收复了都城临淄,太子被接回了国。齐国已经打败了燕国,对田单立谁为齐王表示怀疑,齐国的老百姓都认为田单将自立为王。最后齐襄王即位,田单尽力辅佐他。

第34章 齐策六(2)第16章 秦策二(5)第52章 赵策二(2)第17章 秦策三(1)第45章 楚策四(2)第80章 韩策二(3)第76章 韩策一(2)第24章 齐策一(3)第47章 赵策一(1)第74章 魏策四(3)第73章 魏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58章 赵策三(4)第35章 齐策六(3)第57章 赵策三(3)第8章 秦策(3)第2章 东周策(2)第11章 秦策(6)第10章 秦策(5)第55章 赵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31章 齐策五(1)第65章 魏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17章 秦策三(1)第96章 中山策(1)第77章 韩策一(3)第96章 中山策(1)第73章 魏策四(2)第4章 西周策(1)第53章 赵策二(3)第22章 齐策一(1)第73章 魏策四(2)第96章 中山策(1)第25章 齐策二第39章 楚策一(4)第62章 赵策三(8)第16章 秦策二(5)第44章 楚策四(1)第46章 楚策四(3)第47章 赵策一(1)第61章 赵策三(7)第19章 秦策四(1)第12章 秦策二(1)第4章 西周策(1)第36章 楚策一(1)第29章 齐策四(2)第86章 燕策一(3)第94章 宋、卫策(1)第54章 赵策二(4)第68章 魏策二(3)第14章 秦策二(3)第73章 魏策四(2)第41章 楚策二(2)第50章 赵策一(4)第7章 秦策(2)第47章 赵策一(1)第62章 赵策三(8)第92章 燕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5章 西周策(2)第14章 秦策二(3)第62章 赵策三(8)第67章 魏策二(2)第81章 韩策三(1)第23章 齐策一(2)第44章 楚策四(1)第17章 秦策三(1)第13章 秦策二(2)第9章 秦策(4)第85章 燕策一(2)第28章 齐策四(1)第24章 齐策一(3)第83章 韩策三(3)第29章 齐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81章 韩策三(1)第14章 秦策二(3)第30章 齐策四(3)第22章 齐策一(1)第84章 燕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48章 赵策一(2)第72章 魏策四(1)第18章 秦策三(2)第57章 赵策三(3)第86章 燕策一(3)第80章 韩策二(3)第57章 赵策三(3)第15章 秦策二(4)第75章 韩策一(1)第8章 秦策(3)第25章 齐策二第75章 韩策一(1)第14章 秦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24章 齐策一(3)第80章 韩策二(3)第75章 韩策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