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中山策(2)

司马憙拜见赵王,说:“我听说,赵国是天下擅长音乐,出美女的国家。如今,我来到贵国,走城过邑,观赏民间的歌谣风俗,也看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实在没有见到天姿国色的美女。我曾经到的地方不少,没有我不曾到过的地方,但从没见过像中山国的阴姬那样美丽的女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仙女下凡,她的美貌,根本不能用语言描述。她的容貌姿色实在超出普通的美女,至于说她的眉眼、鼻子、脸蛋、额角,那头形,那天庭,那真是帝王之后的命相,绝不是诸侯的嫔妃那么简单。”赵王的心被说动了,高兴地说:“我想娶她,怎么样?”司马憙说:“我心里觉得她太美了,嘴里就不知不觉地说出来了。您如果要想娶她,这可不是我敢随便说的,希望大王不要泄露出去。”

司马憙辞别了赵王之后,回到中山国,向中山王报告说:“赵王不是一个贤明的大王。他不喜欢道德约束,而是喜欢淫声美色;不讲求仁义,而是崇尚武力。我还听说,他想娶阴姬。”中山王神色严肃,很不高兴。司马憙说:“赵国是一个强国,赵王想娶阴姬是娶定了。大王如果不答应,那么国家就会危险;如果答应,那么就要被诸侯们耻笑。”中山王说:“该怎样办呢?”司马憙说:“大王可以立阴姬为王后,以此来断了赵王的念头。世上还没有要娶人家王后的道理。即使赵王想提出要求,邻国也不会赞同。”中山王于是就立阴姬为王后,赵王也没有再说要娶阴姬的话。

主父欲伐中山

[原文]

主父欲伐中山①,使李疵观之②。李疵曰:“可伐也。君弗攻,恐后天下。”主父曰:“何也?”对曰:“中山之君,所倾盖与车而朝穷闾隘巷之士者,七十家。”主父曰:“是贤君也,安可伐?”李疵曰:“不然。举士③,****务名不存本④;朝贤,则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主父:即赵武灵王。②李疵:赵臣。③举:选拔,任用。④务:追求,专力于。本:农业。

[译文]

赵武灵王要攻打中山国,派李疵前去侦查军情。李疵说:“是时候攻打了。您如果再不攻打中山,恐怕天下诸侯就抢先了。”赵武灵王说:“那是什么原因呢?”李疵回答说:“中山国的国君,把车盖放在车里去拜访住在穷街窄巷的读书人,拜访了七十家之多。”赵武灵王说:“这是位贤君,怎么可以攻打呢?”李疵说:“话可不能这么说。重用读书人,那么百姓就会追求虚名,不会把心思放在农业生产上,这可是国家的根本啊;拜访贤能的人,那么耕种的人就会懒惰,战士怯懦贪生。这样国家还不灭亡,还没有过。”

中山君飨都士

[原文]

中山君飨都士①,大夫司马子期②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③。有二人挈④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⑤;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注释]

①飨都士:宴请都邑的士大夫。②司马子期:中山之臣,后出仕楚国。③亡:逃亡。④挈:拿着。⑤厄:灾难,厄运。

[译文]

中山君设宴招待都邑的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被宴请的人员当中。宴会开始的时候,分羊羹时没有分给他,他一怒之下就投奔了到了楚国,劝说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被迫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戈一直跟在中山君身后,中山君回过头去问他们:“你们两个人打算干什么?”那两个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快要饿死了,您赏给他一壶饭吃。我父亲临死前叮嘱说:‘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以死报效他!’所以我们特地前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道:“给人施与不在乎多少,在于正当是他最困难的时候;与人结怨不在乎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他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又因为一壶饭得到了两个义士。”

乐羊为魏将

[原文]

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时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于乐羊,乐羊食之。古今称之: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①。

[注释]

①害父以求法:损害为父之道来保全军法的尊严。

[译文]

乐羊担任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他的儿子当时正在中山国中,于是中山国君把乐羊的儿子煮了,做成肉羹送到乐羊那里,乐羊却把肉羹吃了。古往今来都称颂说:乐羊吃自己的儿子以便增强自信,表明即使有损于做父亲的道理,也应保全军法的尊严。

昭王既息民缮兵

[原文]

昭王既息民缮兵①,复欲伐赵。武安君曰②:“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越,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馈③,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④,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⑤。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⑥,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⑦,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注释]

①昭王:指秦昭王。②武安君:即白超。③(bǔ卜):把食物给人吃。④晏:晚。⑤五校大夫:“校”字衍。五大夫,秦二十等爵位的第九级。⑥竟陵:楚邑,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北。⑦伊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译文]

秦昭王已经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也得到修治之后,又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攻打赵国。”秦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挨饿,您不估量百姓的承受能力,要求增调军粮前去消灭赵国。现在我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攻打赵国’,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武安君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惨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给以厚葬,受伤的给以精心的治疗,有功绩的设酒食给予为慰劳,百姓借机会请客大快朵颐,消费掉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的人得不到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努力生产,多生资财。现在大王能够派出双倍的军队,我料想赵国守备力量队也会超出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才退朝,用谦卑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向四方派出使节,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连成兄弟之邦。他们处心积虑,同心同德,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活动成功。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

秦昭王说:“我已经派兵了。”于是派五大夫王陵率军进攻赵国。王陵战败,损失了四千士兵。秦昭王想让武安君统兵,武安君却声称有病,推辞不去。秦昭王就派应侯范雎去见武安君,指责他说:“楚国,国土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你之前率领数万军队攻入楚国,攻下了楚国的鄢和郢都,焚烧了楚国的宗庙,一直攻到东面的竟陵,楚国人闻之丧胆,向东迁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韩、魏两国前后相随,动员大批军队,你所率领的军队不及韩、魏兵马的一半,却和他们在伊阙交战,打败了韩、魏联军,顿时尸横遍野,流血成河,漂起了大盾,共斩首敌军二十四万首级。所以韩、魏两国至今称作秦国的东部属国。这是你的功劳,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赵国的士兵在长平战死的已有十分之七八,其国家虚弱,所以我派出大批军队,人数是赵国的几倍之多,希望你来统率军队,一定会拿下赵国的。你曾经以少胜多,获胜如神,更不用说现在是以强攻弱,以多攻少呢?”

[原文]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①,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②,发梁焚舟以专民心③,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成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④。

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⑤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今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尅。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注释]

①楚王:指楚顷襄王。②倍:增多。③发梁:拆断桥梁。④触:犹言冲击。⑤推体:犹言委身,把自身交给他人。

[译文]

武安君说:“当时楚王依仗自己国力强盛,不顾念国家政事,大臣们互相嫉妒争功,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掌权,贤良的大臣受到排挤,百姓离心离德,城墙和护城河得不到整修疏浚,既没有良臣,又无守备。所以我能够带兵深入,占领了很多城邑,拆除桥梁,烧毁船只,来坚定士兵作战的决心,并在郊野各处搜寻食物,以补充军粮。那个时候,秦国的士兵,把军队当做自己的国家,把将帅当成自己的父母,没有经过约定,大家互相亲近,没有经过商量,大家互相信任,一心一意,同建功劳,至死不回头。相反,楚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都顾念自己的家,各怀心事,离心离德,没有斗志。因此,我才能建立战功。在伊阙之战中,韩国势力孤单,等待魏国支援,不想先动用自己的军队。魏国依仗韩国的兵马精锐,想推韩国兵马打头阵。韩、魏两队互相争利,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才能够虚设迷惑敌人的军队,来防御韩国的军队,并集中精锐部队,出其不意,攻打魏国。

魏军已经失败,韩军自然溃退,乘胜追击败北的残兵败将,我因为这个缘故才能立下战功。这都是由于谋划的当,利用有利的形势,顺理成章,哪有什么神兵啊!现在秦军在长平击败赵军,不趁着赵国恐惧万分的时候趁机灭亡赵国,而因为赵国畏惧屈服就放弃灭赵,使赵国能够抓紧耕种增加粮食储备,抚养遗孤,让幼儿长大,以扩充人口,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使城邑更加坚固,国君放下自己的架子,对大臣以礼相待,大臣不惜生命亲近效死力的士兵。至于平原君赵胜这类人,都让自己的妻妾到军营中为将士们缝补衣服。臣民一心,上下共同努力,好比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上受辱,而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样。趁现在去攻打赵国,赵国一定会固守城邑,拼死抵抗。如果向赵军挑战,赵军一定不肯出城。如果围困国都,一定不能攻克。如果攻打其他城邑,也一定不能攻下。如果在城邑的郊外抢掠,一定会一无所获。出兵不能获得战功,诸侯们就会产生救赵的心思,赵国的救兵必然会赶来。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害处,没看到任何益处。我现在又有病,所以不能出征。”

[原文]

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①,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②,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何如?”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慢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立,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注释]

①王龁(hé核):秦国将领。②赵王:指赵孝成王。③(jiāo交):同“骄”。

[译文]

应侯惭愧地退了出去,把武安君的话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又增派兵力,另派王龁代替王陵攻打赵国,秦军围困邯郸八、九个月,死伤众多,始终没有攻下邯郸。赵王派出轻锐的小股军队偷袭秦军的后方,秦军接连失利。武安君说:“不采纳我的计策,现在结果怎样?”秦王听说后大怒,于是前去见武安君,逼着武安君起床,说:“您虽然有病在身,也得勉强替我带兵指挥。如果建立战功,这是我希望的,一定会重赏您。如果您不去,我就会怨恨您。”

武安君叩头曰:“我知道去了即使得不到战功,也可以免除罪过。假如不去,即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死罪。然而我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稍微注意一下我的愚见,对赵国罢兵,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我知道,安抚恐惧的诸侯,攻打傲慢的诸侯,诛灭无道的诸侯,以此来号令天下诸侯,天下就平安无事,为什么一定揪着赵国不放呢?这就是所说的‘为白起一臣屈服,却可以战胜诸侯’的做法啊。大王假如不明察我的愚见,一定要求得一时的痛快消灭赵国,以致让我获罪,这也就是所说的‘取胜白起一臣,而被诸侯所屈服’的做法啊。取胜一臣的威严,哪里比得上战胜天下的威严大呢?我听说圣明的大王爱护他的国家,忠诚的臣子爱惜他的名声。灭亡的国家不能再复原,战死的士兵不能复活。我宁肯接受重罪而死,也不忍心做受辱的败军将领。希望大王明察。”秦昭王没有回答,转身就离开了。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92章 燕策三(2)第54章 赵策二(4)第64章 魏策一(2)第46章 楚策四(3)第79章 韩策二(2)第51章 赵策二(1)第82章 韩策三(2)第10章 秦策(5)第11章 秦策(6)第2章 东周策(2)第50章 赵策一(4)第88章 燕策二(1)第7章 秦策(2)第9章 秦策(4)第6章 秦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16章 秦策二(5)第48章 赵策一(2)第63章 魏策一(1)第23章 齐策一(2)第68章 魏策二(3)第14章 秦策二(3)第78章 韩策二(1)第38章 楚策一(3)第43章 楚策三(2)第95章 宋、卫策(2)第64章 魏策一(2)第40章 楚策二(1)第22章 齐策一(1)第62章 赵策三(8)第12章 秦策二(1)第2章 东周策(2)第94章 宋、卫策(1)第38章 楚策一(3)第47章 赵策一(1)第12章 秦策二(1)第23章 齐策一(2)第58章 赵策三(4)第13章 秦策二(2)第8章 秦策(3)第65章 魏策一(3)第9章 秦策(4)第25章 齐策二第57章 赵策三(3)第4章 西周策(1)第68章 魏策二(3)第72章 魏策四(1)第50章 赵策一(4)第63章 魏策一(1)第74章 魏策四(3)第43章 楚策三(2)第52章 赵策二(2)第8章 秦策(3)第44章 楚策四(1)第88章 燕策二(1)第50章 赵策一(4)第44章 楚策四(1)第12章 秦策二(1)第4章 西周策(1)第82章 韩策三(2)第33章 齐策六(1)第65章 魏策一(3)第64章 魏策一(2)第34章 齐策六(2)第80章 韩策二(3)第49章 赵策一(3)第44章 楚策四(1)第15章 秦策二(4)第30章 齐策四(3)第91章 燕策三(1)第72章 魏策四(1)第35章 齐策六(3)第32章 齐策五(2)第34章 齐策六(2)第37章 楚策一(2)第66章 魏策二(1)第26章 齐策三(1)第87章 燕策一(4)第1章 东周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60章 赵策三(6)第44章 楚策四(1)第88章 燕策二(1)第93章 燕策三(3)第1章 东周策(1)第23章 齐策一(2)第47章 赵策一(1)第87章 燕策一(4)第88章 燕策二(1)第79章 韩策二(2)第58章 赵策三(4)第60章 赵策三(6)第85章 燕策一(2)第57章 赵策三(3)第54章 赵策二(4)第23章 齐策一(2)第88章 燕策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