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民间凋敝

在益州这半年,魏延如同初到长沙时一样,一天都没在官署中待过,各郡县送上来的政务,基本都让伊籍、李严、法正、刘巴等协商着处理,直接当甩手掌柜。

当然,魏延一没游山玩水,二没留连风月,而是去到犍为郡,同郡尉王芝一起隐藏身份,然后深入到农村调研。

魏延想看看蜀中百姓,在免除赋税的情况下,一年的收成能不能让他们吃饱饭,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在之前和刘璋谈话中,他曾不止一次嘲笑过魏延,说他的免税政策,在长沙,在荆州或许行得通,但在益州,不过是给世家们做嫁衣罢了。

后面不管魏延如何追问,刘璋都讳莫如深,无奈,魏延只好使用笨办法,听别人说一百遍,不如自己深入基层看一遍。

……

犍为郡,武阳县

几个月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赵云耗时十天,就在城内世家的起义下,拿下了这座城池,扑灭了犍为郡最后抵抗力量。

魏延没有惊动任何人,只叫上王芝以及数名亲卫,就装作行脚商人走在田间地头,一边吆喝,一边观察农人们的耕种情况。

和刚到大汉不同,伴随长沙粮食年年高产,各大割据势力注意到精耕细作之法,并加以实施,虽然缺少农家肥制作之法,不可能做到和长沙一样高产,但基本能增加三成左右的产量。

益州当然也不例外,百姓们粗耕土地,将杂草、树根、小石块处理干净,然后在聚土成垄,最后打好窝,将小麦耕种完成。

或许是益州雨水多,更或者参与劳动的都是些老弱妇孺,所以并没有再浇一次水,而是就这样直接结束。

看着抗着锄头,准备离去的农人们,魏延快步上前,将一年长的农人拦下,打算和他聊一聊,看看在新政策下,对未来有何展望。

走到老农近前,魏延心中微微一颤,这是怎么的老农啊!

裸露的双足,上面满是老茧与伤痕,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穿鞋。

挽起的裤脚,露出干瘪而淤青的小腿,上面甚至看不见一丝多余的肌肉,皮包着骨,骨贴着皮。

扛着锄头的腰,也不复年轻时那样笔挺,被常年累月的劳作,压成一张弓。

而那张被太阳晒得黢黑,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波澜,双眼也没有任何的生气,仿佛对生活失去了期望一般。

“老丈留步,在下有事请教,冒昧打扰,还请勿怪”

突然出现的魏延,将老农吓了一跳,在看清魏延等的穿着后,随即放下戒备。

“后生,找老叟何事,可别耽误了我回家”

“来,老丈先喝口水,我们是从荆州而来,到这里购买些木材,听说这里要和荆州一样,推行免税之政。

正好遇到老丈,所以想过来问问,打算今年种几亩地,要知道免税之政,可不是年年都有的,错过了今年,不知道下次是何时”

魏延旁敲侧击的问道,以老丈这么强的警惕心,直接问,他肯定不会说的。

听闻魏延等人来自荆州,不止老丈,连后面的其他人,也露出了艳羡的目光。

“后生,你们真来自荆州?”

“千真万确!”

“荆州去年真的没收税?”

“分毫未收!”

“那你们有几亩地,属于你们自己的”

在这里,老丈罕见的停顿了一下,特别是后一句,语气加重了很多。

“我们家八口人,有地百余亩”

魏延身后的亲卫说道,这是他入蜀之前,因为功勋累积足够,在开垦湘江平原后,赏赐有功之臣所得,虽说没有土地所有权,但每年的租金极低,同收成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

“好啊,真好啊!!”

老农嘴里嘟囔道,如果不是凑的够近,魏延都险些没听见。

“老丈,那你们呢,去年玄德公入主益州,现在大家都一样了,老丈快与我说说,你们家耕种了多少亩地”

魏延借机询问道,铺垫了这么久,不就为了问这个么。

“呵呵,让后生笑话了,我们这流民、贱民、奴婢,哪有资格去分土地啊,能活着,就算是主家开恩了”

老农惨笑几声,随即带着一众农人离去,不管魏延如何挽留,他们也不在理会自己,又恢复之前的样子,死死沉沉,毫无生机,如同行尸有肉一般。

“王芝!”

“末将在”

“派人跟上去,看看回哪里,至于其他人,跟我去太守府”

“诺!”

看着农人远去的背影,一股无名业火从心底涌起,作为一个文科生,历史是必修课,老丈口中的流民、奴婢,在魏延看来或许有另外一个名词更适合他们——佃农。

佃农,这个名词兴盛于魏晋时期,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者被主动的失去户籍、失去土地,沦为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农民。

这也是为什么,在东汉中期尚有5000万人口,到三国后期,只剩下800万人口的原因,除了死于天灾、人祸外,有很大一部分,被世家豪族藏匿了起来。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大汉户籍制度的崩溃,以及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所造成的。

汉承秦制,所以继承了十分严密的户籍制度,百姓死亡、或者遭受天灾、人祸侵袭时,只要百姓逃亡,不能及时返回,就会被注销户籍成为“活死人”。

而在汉代,在户籍上又有着严厉的考核制度,一旦某地有大量百姓逃离户籍,沦为流民,那当地官员,轻则被罢黜官职,重则被斩首抄家。

所以,有很多地方官员,因惧怕朝廷责罚,就不敢申报朝廷,同时,也就不敢在每年案比之时据实上计,以消除户籍减少税负,这样一来,逃户不注销,那税负也就不会减少。

相应的,多出来的部分,只能强加于其他民户头上,如此循环往复,逃户就会越来越多,沦落为流民的人也越来越多,导致地方民政败坏。

所以,魏延现在很好奇,犍为郡目前记录在册的户籍,到底还有多少户。

第八十九章 入关计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四十一章 纠结的刘备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一十一章 蜀汉隐忧第一十一章 蜀汉隐忧第八十六章 先发制人第六十一章 益州军政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五十六 绵竹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九十八章 汉中臣服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四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四十四章 荆州军入益第七十五章 多了个媳妇第二十七 计议迁都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五章 斩二将第六十三章 曹孙罢兵第九十四章 骁骑军第一十八章 临蒸策1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九章 新的时代第四十五章 斩二将第五十章 成都第三章 密谋第三十七章 嘱托第五十六 绵竹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将第三章 密谋第二十二 农家肥第二章 入狱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九十章 斗将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四章 归刘第二章 入狱第九十三章 夺下辩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三十六章 逃脱不得第三十八章 辩论第五十八章 刘璋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二章 入狱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一章 魏延第六十一章 益州军政第九十八章 汉中臣服第二十九章 星陨第一十八章 临蒸策1第三十章 荆州安定第三十二章 开河之议第二十章 临蒸策3第五十三章 雒县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五十五章 邓贤第八十二章 战云密布第一章 魏延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三十四章 铁矿现踪第九十三章 夺下辩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九十章 斗将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机第一十六章 无耻的魏延第七十八章 牢笼第七十一章 效果显著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六十四章 民间凋敝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五章 革新第八十七章 人选第七十三章 联姻之事第九十六章 张鲁放权第八十九章 入关计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三十四章 铁矿现踪第五十一章 绵竹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