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应在适合本国的基本情况下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中国必须坚持自己的国家性质,即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立足于国情、社情、民情、政情、党情,从实际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科学治理、民主治理、法治治理和学习借鉴的原则,通过树牢目标理念、突出法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社会基础、推进各项改革和不断完善国家制度体系,才能走出中国自己独特的国家治理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家治理问题,其完整的表述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路径、方式。因此,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搞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特色不是什么别的,它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可以简明扼要地列出一个公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
那么,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恩格斯也指出,在英、美、法、德的这些国家里,“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他们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生产力将达到高度的水平。
二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
会主义社会里,在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即实现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党宣言》更公开申明:“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呢?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三是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对社会成员的生活资料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新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上实行“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即按劳分配的原则。
四是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劳动已不再成为某一个阶级的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脱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阶级斗争已经消灭。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人人成为互助合作的同志。
五是国家已失去了政治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家演进的问题。在1848年至1850年,马克思曾经认为,在共产主义完全建成以前,国家的发展将经过四个阶段,即社会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社会共产主义共和国→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是工人阶级自己建立的共和国,而在此之后的“社会共产主义共和国”和“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将是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国家形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马克思作了明确的回答:“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无产阶级专政消亡了,国家不再具有政治职能,只保留经济与社会管理的某些职能。
六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民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群众的原则”。民主,归根到底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它鲜明地体现了政治上的平等。人民群众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达到社会平等、进步的要求。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自己的管理,实现对社会的治理。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进步的一个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型的国家制度、更高类型的民主。
七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将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从而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预测后而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七大
本质特征,这就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分析基础上,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本质特征所形成的基本原则,不可能也没有提供更多、更具体的环节和细节,在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后,那么,什么又是中国特色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由此可知,中国特色就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大特色。
实践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尊重实践、坚持实践第一。鼓励在实践中创造,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坚持在实践中检验,推动在实践中发展。实践特色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例如,中国最明显的实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理论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要把理论本身视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应该得到不断的创新和丰富发展,而不能变成凝固不变的僵化教条。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上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大胆创新,例如,在经济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基本原则,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经济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如,在政治方面,人民当家作主是基本原则,而中国在现阶段则要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统一”的有机结合。以上这些就形成了中国的理论特色。
民族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普遍性中要有特殊性,要体现中华民族意志,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民族特色可以体现世界性。中国特色,就要体现出中华民族风格,要有符合民族习俗的特点,要有体现民族气魄、民族气节的精神。
时代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进步化的潮流。要跟随时代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包容多样、和谐合作、鼓励竞争、推动创新,就要奋发进取、敢为人先,走在时代的前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才能既吸收西方国家治理的长处而又与之相区别。毫无疑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要努力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