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应在适合本国的基本情况下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中国必须坚持自己的国家性质,即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立足于国情、社情、民情、政情、党情,从实际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科学治理、民主治理、法治治理和学习借鉴的原则,通过树牢目标理念、突出法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社会基础、推进各项改革和不断完善国家制度体系,才能走出中国自己独特的国家治理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家治理问题,其完整的表述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路径、方式。因此,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搞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特色不是什么别的,它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可以简明扼要地列出一个公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

那么,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恩格斯也指出,在英、美、法、德的这些国家里,“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他们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生产力将达到高度的水平。

二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

会主义社会里,在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即实现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党宣言》更公开申明:“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呢?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三是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对社会成员的生活资料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新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上实行“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即按劳分配的原则。

四是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人人参加劳动,生产劳动已不再成为某一个阶级的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脱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阶级斗争已经消灭。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人人成为互助合作的同志。

五是国家已失去了政治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家演进的问题。在1848年至1850年,马克思曾经认为,在共产主义完全建成以前,国家的发展将经过四个阶段,即社会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社会共产主义共和国→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是工人阶级自己建立的共和国,而在此之后的“社会共产主义共和国”和“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将是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国家形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马克思作了明确的回答:“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无产阶级专政消亡了,国家不再具有政治职能,只保留经济与社会管理的某些职能。

六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民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群众的原则”。民主,归根到底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它鲜明地体现了政治上的平等。人民群众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达到社会平等、进步的要求。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自己的管理,实现对社会的治理。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进步的一个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型的国家制度、更高类型的民主。

七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将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从而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预测后而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七大

本质特征,这就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分析基础上,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本质特征所形成的基本原则,不可能也没有提供更多、更具体的环节和细节,在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后,那么,什么又是中国特色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由此可知,中国特色就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大特色。

实践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尊重实践、坚持实践第一。鼓励在实践中创造,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坚持在实践中检验,推动在实践中发展。实践特色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例如,中国最明显的实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理论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要把理论本身视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应该得到不断的创新和丰富发展,而不能变成凝固不变的僵化教条。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上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大胆创新,例如,在经济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基本原则,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经济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如,在政治方面,人民当家作主是基本原则,而中国在现阶段则要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统一”的有机结合。以上这些就形成了中国的理论特色。

民族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普遍性中要有特殊性,要体现中华民族意志,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民族特色可以体现世界性。中国特色,就要体现出中华民族风格,要有符合民族习俗的特点,要有体现民族气魄、民族气节的精神。

时代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进步化的潮流。要跟随时代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包容多样、和谐合作、鼓励竞争、推动创新,就要奋发进取、敢为人先,走在时代的前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才能既吸收西方国家治理的长处而又与之相区别。毫无疑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要努力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本章完)

|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