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

国家治理,自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产生以来,就表现为民主和专制的对立。在古希腊200多个城邦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具有实力的两个典型代表。当时,雅典是民主、进步、文学繁荣的城邦;而斯巴达却是保守、独裁、军事统治的城邦。雅典国家治理所主张的民主,希腊文为 demokratia,是由demos和kratia两词合成的。demos是指人民,kratia则是指权力或统治。民主,就是指人民的政权和按照人民意愿进行的统治和治理。民主的国家治理,成为当代国家治理之根。

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的国家治理之所以要发展民主,因为民主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只有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拥有国家的权力,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正因为民主与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相联系,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民主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更明确地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也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发展民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成民主的真义。唯其如此,民主才成为当代国家治理之根,失去了它就失去一切。党的十八大报告庄严宣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记这样的政治承诺,更加坚定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崇高信念。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崇高信念?首先,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这项全新的事业中,人民群众始终发挥着创造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制度越来越完善。

其次,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持续发展的事业,人民不但是这项事业的创造主体,同样是这项事业的发展主体。没有人民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人民群众切实担当起了国家主人的责任,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依法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第三,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治理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共产党的光荣职责。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决策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并完善决策。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人、

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同时又是享有社会财富、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应在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要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使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要牢记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人民是权力的主体,从权力的来源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赋;从权力运行的目的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从权力的责任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管。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勇于修正错误、提高水平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党历来具有敢于坚持真理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

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能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关键的在于我们的干部、官员能否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当好人民的公仆。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定律,即“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成色不良的铸币与成色优良的铸币在市场上一样流通,人们往往将良币收藏起来,久而久之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而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成色不良的劣币——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劣币能够驱逐良币,主要在环境生态使然,这一定律也存在于一些政治生态不良的地方,而坏的政治生态就如同一个大染缸,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官场政治生态下,一些“优质者”也会被“劣质者”或者被搞团团伙伙的帮派“小圈子”所排挤掉。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关键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为此,必须科学认识公共权力,应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权力的为民性,二是公共权力的有效性,三是公共权力的纯洁性。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明确地将主题定位在“为民务实清廉”,通过坚持群众路线,使干部紧密联系群众常态化,不断强化人民主体地位的信念,消除权力腐败,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本章完)

|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