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

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

无论是人民主体地位还是人民当家作主,都离不开民主政治发展。对于民主问题,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根据社会主义几十年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要“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一定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在邓小平倡导下,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究竟中国应该怎么认识民主、发展民主,成为党的十八大之后面临的焦点问题。现在,不可否认西方国家的民主碰到很大的困境,遭遇很大的麻烦。西方发达国家向东方不发达国家输出民主也遭到很大的质疑,打了很大的折扣。由于一些非西方的国家,例如乌克兰、泰国、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国,信奉民主形式唯一论,盲目地照搬照用西方民主,带来的不是繁荣安定的福音,而是纷争动乱的祸源,事实上这已经宣告了“民主形式等于西方模式”“西方民主模式是唯一的”破产和终结。

2014年9月5日和21日,习近平分别发表了《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是论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的最新认识。两篇《讲话》深刻地、创新性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众多的重大理论问题,由此宣示了中国新型民主观的诞生。

中国新型民主观的诞生,是建立在全新的、坚实的制度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明确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新民主观创新的立足点。习近平指出:“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正确的道路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通过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坚实牢靠的新型民主形式。习近平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率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了民主政体和民主制度的模式。人们由此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思维惯性,“天下民主、定于一尊”,民主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西方民主,只有西方的民主才称之为民主,其他的民主都不能算作民主。这当然陷入了认识民主的误区。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本来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道理。然而,人们也往往容易在常识上犯错误。现在,习近平强调民主绝非只是一种“刻板的形式”和唯一的“评判标准”,民主应该是多样化的,它在现实中会表现出各种形态。名非天造,必从其实,习近平高度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主只能是一种“西式”的冠名,为应该提出、而且也必须提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有的新民主政治观,扫清了思想障碍,确立了科学前提。

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型民主观,是由以下诸多方面的全新要素构成的。

—新型民主观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在西方看来,民主就是多党竞争,怎么能由一个政党来领导民主呢,这当然是一种偏见。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善于倾听人民的声音和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决定了它不但可以领导民主,而且能使民主卓有成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而作为西方国家的政党,则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捞取选票的功能,竭尽全力取得选举的胜利、上台执政,而根本上没有组织和领导民主的功能。

——新型民主观主张“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样的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具体地保证人民能够依法享有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这与西方民主表面上尊重人的自由和选择意愿、尊重人的权利和法治规则,但实际上忽视和搁置了公民的管理权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新型民主观主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民主政治的创造,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新型民主观的实质在于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只有通过协商民主,才能够把人民最广泛地、最大限度地涵盖进来、包容起来。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新民主观发展民主政治,更借重于协商民主形式。中国实行民主,虽然包含选举民主,但两者比较起来,协商民主更为重要。诚然,中国的新民主观没有也不能排斥选举民主,选举民主是不可或缺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并且,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但是,若对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的话,显而易见,协商民主更为重要。这正如习近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高度重视协商民主,这也与西方国家的民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西方国家,则只讲公民的投票权利,而忽视公民广泛参与的民主权利,选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从这样的实际情况看,西方民主不过是徒具形式、内容空空而已。

新型民主观作为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一种崭新的民主理论,其自身必然带有一系列的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新民主政治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一是新型民主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人早就为其奠定了理论根基的特

点。根据党的有关文献,习近平在讲话中做了有力的引述佐证。毛泽东曾说过,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的政府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周恩来也曾说过,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可见,毛泽东、周恩来很早就强调了中国民主应该是协商民主的这一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问题。

二是新型民主观体现了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和历史来源的特点。习近平从五个方面作了揭示:第一方面,它是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第二方面,它是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第三方面,它是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第四方面,它是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第五方面,它是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这五个方面的来源,决定了中国新型民主政治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三是新型民主观体现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与组织原则的特点。新型民主观强调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基本定论,群众路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实践民主,也必须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在领导制度和工作规则上,就是要求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从群众中来”,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过程;“到群众中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过程;这两个过程归根到底都是民主的过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过程。由于民主集中制体现了反复的协商、广泛的协商,所以,这样的协商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四是新型民主观体现了能对中国共产党自身提出严格要求的特点。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它的协商民主在内,在实践中还会碰到很多的阻力,实行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唯其如此,我们党对自己就要严格要求,习近平指出,“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因此,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当然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例如,按照这样的要求,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要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新型民主观体现了特别重视和强调民主实效性的特点。习近平一语破的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我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协商民主,就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这说明,民主如果没有效用,讲得再怎么好听,终究是于事无补、贻笑大方。

(本章完)

|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