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

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

中国式民主的兴起和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甚至带有缺陷,需要很好地进行改革完善。中国式民主面临的改革完善,在于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有效地实施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就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行为在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邓小平说:“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党章规定,保障党员权利,对按照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无疑具有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对建立健全人民民主制度也无疑具有带动作用。

二是不断地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注重人大代表和委员的素质与结构。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应充分发挥民主,依法办事,搞好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推荐工作,选出各方面素质较好、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当代表,不应把人大代表当作荣誉职务照顾安排。应创造条件设立人大代表工作室,使其能够接待和联系选民。应加强人大的组织机构建设,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加强办事机构的建设,设立必要的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配备一定的工作人员,改善办公条件,使其更好地为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服务。应完善人大工作制度,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的议事制度和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的工作制度。

三是注重保障和落实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首要权利,公民有定期参与直接和间接的国家选举活动的权利。知情权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成员,对于社会的公共信息,对于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发展动向等有关信息,有知悉、了解的权利。知情权是公民实现民主权的前提性权利。管理权是公民享有的有效行使管理和治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权利。当前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治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监督权是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的权利。对于其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以上“四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必须使这些权利的行使得到保障和落实并富有成效。

(本章完)

|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二、中国国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观|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创新观点|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