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

好了,救星来了。救星为谁,便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民生主义。现代的经济,维持现状,总是不行的了,总是要革命的。革命走哪一条路呢?共产、集产,路是多着呢,却都不是没有流弊的。尤其是中国,情形和欧、美不同,断不能盲从他人,削足适履。所以中山先生,提倡这大中至正的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宗旨。而节制资本之中,又包含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两义。

要发展国家资本,总免不了利用外资的。所以中山先生,很早就订定《实业计画》。想利用列国的资本和技术,来开发中国。这不但有益于中国,亦且有益于世界。苦于20年来,列强则忙于争城夺地,竞事扩张军备。中国亦内战不息,借入的外资,大部用诸不生产之地。到后来,就连借外债而谈不到了。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亦就更无端绪。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才设立了一个全国经济委员会。国府要人,都被任为委员。所以其所计画,容易见诸实行。设立之初,即致电国际联盟行政院,请其为技术上的合作。国联亦很为赞成。即派联络代表来华,并供给了许多技术人员。从全国经济委员会设立以来,努力于经济的建设。对于复兴农村、整治水利、改进交通三端,尤其注意。现在和国联,虽不过是技术上的合作,然进一步而谋利用外资,亦非不可能的。资力雄厚,进步就自然更快了。

农村的建设,最重要的是经济的流通。现在国民政府所努力指导农民的,则是合作事业。从十七年(1928年)合作运动委员会设立以来,各地方的合作事业,便日有进展,尤其是江、渐两省,农民银行业已成立,而其放款,是以合作社为限的,所以尤其兴盛,截至二十二年(1933年)止,注册的已有2700余了。劳工团体的组织,亦是近年的事,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才开会于广州。其后第二、第三次大会,相继举行。工会的兴盛,要算十六年(1927年)为最。十七年(1928年)以后,又逐渐加以整理。《工会》、《工厂》、《工厂检查》、《劳资争议处理》及《团体协约》诸法,亦已次第颁布。果能循序进行,自可达到平和革命的目的,而免却阶级斗争的危险了。

第十二、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使社会变动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要问这句话,我们在现在只得回答道是文化。而教育和学术是文化变动的根原。所以这两者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中国的新式教育,虽然导源清末,然既存有奖励章程,则仍然未脱科举的意味。所以正式的新教育,实在要算从民国时代开始。民国的厘定学制,事在元年(1912年)7月间。先是,已把清代的奖励章程停止。又通令:凡学堂都改称学校。至是,将旧制的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其期限为四年,国民学校以上为高等小学,其期限为三年。更上为中学,四年。大学分文、理、法、商、工、医六科。预科二年,本科三年,相当于高等小学的,有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中学的,有甲种实业学校;期限均同。和高小及中学相当的补习学校,则期限均为二年。师范较中学,多预科一年。和大学相当的高等师范,期限为三年;专门学校为四年;均有预科一年。十一年(1922年),又将学制改革。把教育分做三个阶段。小学教育,初级四年,高级二年。中学教育,初级各级各三年。师范、职业学校同。

大学六年,专门学校四年,高师改为师范大学。11年的学制,得设单科大学。十八年(1929年),又改大学为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医科年限五年,余均四年。有三学院的,乃得称大学,否则称独立学院、专门学校,期限为二或三年。又增特别、幼稚、简易各种师范。特别师范,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期限一年。幼稚师范,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期限二年或三年。简易师范,初级中学毕业生一年。高级小学毕业生四年。私人不准设立师范学校。自大学以上为研究院,为研究学术的机关。其期限无定。此外如民众学校及各种补习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讲演所、体育场等,则均属于社会教育的范围。留学外国的,自清季即甚盛。其时因路近费省,又文字较易学,往日本的最多。民国以来,则赴欧、美者渐众。其中公私费的都有。因庚子赔款,美国首先退还,规定作为派遣学生赴该国留学之用,所以赴美者尤盛。

中国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本来亦很精深。惟对于自然科学,则较诸欧、美各国,瞠乎其后,而欧美各国,对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亦有取自自然科学的。中国对于自然科学,既然落后,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自亦不逮他人了。这是今日急当采取他人,以补我之所不足的。西学初输入时,中国人未能认识其真价值,只是以应用的目的,去采取他。所以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此时所得,只是一点微末的技能罢了。戊戌以后,渐知西人政治、法律、经济、教育诸端,都有可取之处。然仍未能认识科学的真价值。科学的认识,不过是近二十年来之事。到此,才算能真知道西人的长处。所以中国人和西人交接虽早,而其认识西人则甚迟。知道科学方法之后,则一切学问,都可以焕然改观。所以近来研究之家,所利用的材料,虽然有时甚旧,然其结论,亦就和前人判然不同了。这才是中国学问真正的进步。现在还在值开始。将来研究得深了,或者突飞进步,能有所新发见,以补现今东西洋学术的不足或者竟能别辟途径,出于现世界上所有的学术以外,都未可知的。

研究学术和普及教育,都要注意于其工具。工具是什么?这是一时很难列举的,然而语言、文字,要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我国的语言,实在是很统一的。但因地域广大,各地方的方音不同,所以词类语法,虽然相同,而出于口,入于耳,还是彼此不能相喻。又历代的言语,不能没有变迁,而文人下笔,向来务效古语,于是普通的文字,亦为普通人所不能了解。虽亦有径用口语,笔之于书的,然其范围甚狭,只有佛家及理学家不求文饰的语录、官府晓谕小民的文告、慈善家劝导愚俗的著述以及本于说书的平话用之而已。

感到中国文字认识之难,而思创造音符以济其穷者,久有其人,如清末劳乃宣所造的官话字母,便是其一例。民国以来,教育部知道汉字不能废弃,而读音则不可不统一。乃召集一读者统一会,分析音素,制定符号,以供注音之用。于七年(1918年)公布。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还不止此。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所以最近的文学,确亦另饶一种生趣,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旧文学亦自有其用,谓其可以废弃,则又系一偏之论了。

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51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3)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1)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83章 一战后的中国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18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1)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33章 改制与革命 (2)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11章 霸国与霸业 (3)第83章 一战后的中国 (3)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52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1)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1)第72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5)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3)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65章 剿夷与抚夷 (4)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2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1)第35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1)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39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2)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16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61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2)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1)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25章 秦广汉兴之际 (2)第86章 一战后的中国 (6)第82章 一战后的中国 (2)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2)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32章 改制与革命 (1)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