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为难的皇太极

朱由校已经颁布圣旨,着即调刘宗周为漠南布政使,史可法为漠南按察使兼巡按御史提督学政。

让这两个本是东林党却又算是忠贞的臣僚主政漠南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朱由校看来,如今的漠南最需要的儒家教化与建立礼制秩序。

而这两个理学名臣却是再适合不过的,更何况他们在建奴盛京做使臣这么久,对关外也算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然,朱由校没让他们再在建奴继续当使臣,还有另外一层目的,那就是标志着,大明对建奴的态度将会生改变,而撤离使者只是开启战端的第一步。

如今大明已经完全占据整个漠南蒙古,只要等到统治体系完全在漠南巩固下来,建奴将会难以上演从漠南蒙古入关劫掠的戏码。

而大明却能够以漠南与辽东基地,随时能动对建奴盛京城的攻击,不但如此,朱由校已让禁卫军第三军第二旅骑兵立即赶赴远东,恢复奴儿干都司当年在现外兴安岭一带恢复大明建制,同时也令毛文龙率其东江兵一部由海路赶赴庙屯(库页岛)和虾夷岛,恢复这些地方的流官,并鼓励在其区域开垦田地。

这样做既是为了完成对建奴所控制的区域的包围,同时也是要今早确立华夏在这里的统治体系与文化体系,以避免在后来被沙俄所占据。

在得知毛文龙与第三军第二旅参将龙腾文已到达庙屯和虾夷岛后,朱由校便干脆直接成立远东承宣布政使司,以代替其原来的奴儿干都司的行政功能。

且让毛文龙直接担任远东总督,而龙腾文则担任远东巡抚,鼓励两股势力一个向西边即罗刹国方向扩展领地,一个向北边扩展领地。

当然,这些还只是设想,两人现在的关键任务还是要在远东建立起统治体系。

朱由校在漠南、辽东和远东的行动自然也引起了皇太极的注意,而让刘宗周和史可法不再担任使臣,也更让他认识到大明这是在针对自己和自己的大清。

皇太极也知道,一旦大明在这三处地方站稳了脚跟,那自己将会彻底被困死。

本来,自己的大清以前还可以联合蒙古诸部,并通过威慑朝鲜来达到欺凌大明的目的,但现在蒙古诸部也没有了,朝鲜更是没有因为自己打服过他而甘愿俯称臣。

连带着自己大清北边也开始出现一支明军。

皇太极觉得自己有必要采取行动,来遏制朱由校的这种蚕食的战略,并打破大明的包围圈。

所以,他一边故作淡然的领着他的一干亲王贝勒和其他王公欢送刘宗周和史可法两使臣回到大明,一边则暗暗聚集八旗劲旅,以随时准备朝大明的某个薄弱处动攻击。

皇太极以及他所代表的满洲军事贵族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知道一旦遇到这种靠步步为营来围困自己时,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在他们看来,这种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攻击并一一击破,而且这种方式以前也出现过,大明每屯兵一处,建立一处城堡,建奴必会在其为完全巩固前摧毁并劫掠你的战略资源以补充自己。

如此,周而复始之下,大明为修建城堡和边墙所花的钱养活了建奴,而建奴却因此一步步壮大。

为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朱由校并未完全撤回禁卫军各军,让其控制各处要隘,同时还让牧民们参军组成大明蒙古骑兵,让他们自己来守卫自己的家园。

但谁也没办法确定皇太极会在什么时候动突然的袭击,也没办法预料这些地方将会有哪处会遭受到劫掠。

为了提前做好准备,朱由校也让军械司在辽东山海关设立分局,为减少因为空间运输而带来的后勤问题,便干脆将一部分生产线搬迁到山海关来,以达到随时生产随时装备。

同时,朱由校还令锦衣卫继续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情报体系。

而在关内,则继续扩大对禁卫军的招收规模,皇家军事学堂的第四期军官生的预计名额比第三期增加了三倍,征兵数量也由十万增加至三十万。

科尔沁部和喀尔喀部的封建领主们所积累的财富大部分已经被66续续运进关内,而漠南与辽东以及远东等地的牧民与移民刚刚开始生产,也还没有什么粮食的收获,皇太极还不能靠抢劫为自己的部族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目前还依旧只能靠着与大明的贸易和协定所明确的接济度日。

所以,这也是皇太极还没有立即跟大明翻脸的原因,并也不得不在卢象升的再三催促下交出吴襄与吴三桂父子。

自从皇太极为恢复与大明的友好关系而进攻科尔沁部,并杀害科尔沁部可汗土谢图汗之子巴达礼后,建奴内部的蒙古八旗便已产生了些对皇太极的不满情绪,而作为科尔沁部人的布木布泰也同样对皇太极暗生恨意。

在布木布泰看来,自己科尔沁部为大清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支持,要不然也不会将自己嫁过来,甚至为了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准备将如今已被明军劫走的海兰珠也嫁过来,但谁知,自己的夫君,这个有夺天下之志的帝王却转眼间就帮助明廷灭了自己的科尔沁部,还杀害自己无数的科尔沁部民,甚至表现的比明军还狠,目的仅仅是不让明廷得到更多的人口。

因此上,布木布泰便以生病为由对皇太极是避而不见。

而皇太极自己这时候也是万分的为难,为了避免现在就与大明出现大的冲突而牺牲掉自己的盟友——科尔沁部,甚至还让自己的爱妃也对自己起了芥蒂,影响了蒙古部民对自己的服从。

不但如此,自己还不得不眼睁睁看着那个让自己早已心花怒放的草原明珠——海兰珠就这样被送进城,甚至还为了让明廷满意,不得不将吴氏父子交出,以表明自己恪守协定的诚意。

第二十二章 撤换边镇总兵官第两百三十九章 威胁与讹诈第五十一章 举案齐眉第一百三十八章 回京第五百四十章 李定国第五十三章 廷议第五百章 不平等条约第一百一十四章 只有鞑子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多尔衮气得吐血第三百五十一章 郑芝虎被擒第四十一章 秦晋百姓若反,则孙承宗必死第五百一十二章 李明睿坑秦良玉第四百二十七章 进军爪哇国(第六更)第四百三十七章 被虐的不轻的皇太极第十六章 朱由校,昏君耳第一百五十九章 御前军事会议第三百五十七章 刺杀李永芳第五百零一章 当今大明之社会风气第一百五十五章 第一个百万产业第一百二十五章 鞑子要走第五百六十四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谈判开始第三百九十章 较量第七十七章 自以为是第两百三十二章 陛下的大动作第两百六十二章 张岱恨藩王第三十七章 出宫第一百一十八章 炮兵营初试牛刀第两百三十八章 作威作福第一百零六章 信心满满的鞑子第两百七十九章 直接拒绝第两百四十八章 朕想要的不止一个第九十二章 本指挥使看上你了第四百三十章 剿灭土著第五百四十五章 在西洋蓬勃发展的鸦片贸易第一百零三章 射杀第三百五十章 郑芝虎败象已现第三十三章 拆东林书院第三百八十九章 事情变得更糟糕第四百七十八章 霍乱引发的经济波动第两百九十二章 威逼第五百四十三章 大明城市新风貌第五百三十四章 船舶运输业的兴起与怀念第六百章 新的首辅产生模式第两百三十一章 活跃资本经济的阻碍第三百二十二章 宣传动员鞑子普通民众第五十五章 军官生第一百七十九章 斗胆直陈封推感言第三百九十一章 郑芝龙惨败第八十六章 一死一割第两百一十八章 文庙前行刑第三百四十七章 郑家海盗要来了第两百三十一章 活跃资本经济的阻碍第两百七十九章 直接拒绝第四百六十章 获得生员与举人功名难度下降第两百九十八章 凤阳发生新变化第两百零九章 孔兴凯心狠手辣第三百五十二章 阁老送阁老第四百七十五章 布木布泰的挣扎第五百三十一章 爪哇岛的皇家度假区第一百五十六章 阁老身败名裂与大明致富故事第两百八十六章 皇太极恼羞成怒与东厂来武昌第两百零一章 孔闻诗受审第两百二十九章 留都官员对国家资本的抵制第两百四十八章 朕想要的不止一个第两百二十八章 一言不合就开杀第四百六十九章 捉摸不透第一百六十五章 侵权第四百六十三章 宫闱之事第三百七十三章 兵锋直指澳门第两百六十二章 张岱恨藩王第四百七十六章 多尔衮气得吐血第四百一十二章 会表演的李阁老第一百二十六章 请先生救我第四百零五章 全歼哥萨克骑兵和处理战俘第两百四十九章 冲突第二十四章 血战第三百八十一章 朱由检不能再留了第五十一章 举案齐眉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龙威第八十七章 挑拨第四百三十五章 准备对付建奴第五百六十二章 李定国带兵英国全境游第一百三十四章 地方官迎驾第两百八十章 瞻仰徐达与楚王改变主意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政治与基础教育改革设想第四十八章 朕只要三千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郑芝龙惨败第两百六十四章 舆论的发酵第三百九十三章 投降日本与夷灭三族第三百零八章 天启八年的大明财政状况第三百一十四章 宣旨(一)第四百三十一章 报复行动第两百九十八章 凤阳发生新变化第二百二十六章 雨中江南第五百零三章 驱赶红毛鬼第二十九章 抄家(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天启二十年代初期的盛世缩影第两百五十七章 经济工作会议第五百八十一章 蒸汽朋克时代的汉文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