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甘心臣服,不怀妒恨

安瑾问的是大君立威有何打算,自然不限于儿女私情,金元一来已将安瑾引为知己,再者与伊阳夫妻又是同盟,当初伊阳君可是对她示诚示忠,不惜政治联姻也要助金元问鼎储位,眼下大君归来,成了金元最有威胁的对手,于公于私,安瑾的“审问”都合情理,金元应当释疑。

她沉默一番,自斟了一盏酒,缓缓地品了半盏才再说道:“就算安瑾今日不问,我也打算找一时机与你夫妇二人坦言,大君相比于我,更加适合将来引领臣民繁荣西梁,我们应当鼎力助他,才更利君国强盛。”

安瑾并不觉得惊讶,其实自从大君归复西梁,金元非但没有排斥阻挠插手妨碍,反而对他立足西梁多有助益,甚至还主动上谏陛下册封大君爵位时,安瑾与伊阳都料到金元不会与大君为敌,所以,她这时也只一句:“愿闻其详。”

“安瑾可知浩靖六郡几难攻克?”金元不答反问。

“倒是听伊阳说过一些。”

“北原对呈耶、东郑两藩早有觑觎,这回他们争执纠葛不乏北原从中挑唆,打的就是吞并的主意,起初是薛国相谏言,北原对两藩时有滋扰,西梁每回资助兵力不堪烦扰,兼之若是拿下两藩,才有望攻克浩靖占据险关,故定将计就计之策,待北原强占两藩西梁即有名义反攻,当初表哥与我相商,筹谋着是否能趁此机会攻下浩靖一、二边郡时,我尚且觉得是表哥好高鹜远,便是薛国相也不看好。”

金元轻轻一叹:“表哥当时并未坚持,甚至不曾为此恳请增兵,但他却做到了,我实在心服口服,原本还有与表哥一比高低之心,眼下尽都变为满怀饮佩。”

安瑾表示怀疑:“大君这回用的是间计,使北原内乱,论来,也有投机取巧之嫌。”

“薛国相也曾动过这样的心思,但却无从着手。”金元顿下手中酒盏:“这事并不简单,虽我们早知北原王子间也存争权夺势,但实难利用,安瑾细想,倘若暗察不得浩靖守将与哪位王子早有勾结,怎么能说服十王子生出刺杀太子之心,并且北原王刚好就让太子监战,而太子偏偏逃过了刺杀,并得藩国相助有望安然潜返北原,十王子才会惊慌失措,不惜勾结守将谋逆。”

倘若太子死了,十王子奸计达成,浩靖守将自然不会擅离职守,西梁也无机可图,这其中当真是错了一步脱了一环也会白费心机,更重要的时机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达成的确大不容易,而这一回,大君甚至没有动用西梁间人,说明他在北原早安排了自己的佃作,而且作用要比西梁原来的间人有用得多。

“此计还有绝妙之处,便是北原王这时也听说了浩靖守将与十王子勾结,十万逆军正往京师,故而,他必须调兵征讨阻挠,如此一来,北原便不及组织兵力夺回浩靖,我们也能趁势布防固关,驻兵浩靖,镇服遗民,待北原王庭平乱,浩靖已经被我西梁稳握手中,有雄兵据险郡,他们再想夺回难于登天。”金元继续说道:“浩靖六郡一直是陛下心里的死结,甚至有不能征服实为遗恨之叹,这回表哥能一举夺下并且稳守,已经尽获臣民信服,君王器重,确为西梁将来强国之君不二人选。”

安瑾看得出金元对大君的佩服确为由衷而生,也没有再质疑对方的能力,只是说道:“但这回大君让胡、庆二氏领副将之令夺下两藩,以致两姓也立军功,对废除政会之策大为不利,若有政会存在干涉政令,势必依然会纵容贵族以势压民,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民生与政通人和。”

西梁重商,贵族们与商人勾结获利,又有政会阻挠轻赋减税之安民政令,以致西梁民众大多贫寒,甚至不能安居乐业,更关键的是从百姓手里征得的赋税并没有归于王室,而是被大贵族以及三姓瓜分,西梁王尽管好战,也有统一各部壮大西梁的雄心,可惜国库实在不能支撑大规模的战争,故而,才必须瓦解三姓垄断财政,根本上就是要废除政会。

“这一点,表哥也有打算,与我从前同薛国相商议先利用庆氏宗家打压胡氏,再转头收拾庆氏不同,他的建议是直接提请大赏军功,让普通贵族都得封邑候。”金元笑道。

安瑾眉梢微挑:“其实这在大隆也算惯例,若立大功,便得候爵,可在西梁,长久以来唯三姓王族才有封邑之说……政会势必不会通过。”

“所以,追奉胡、庆二氏的贵族们该有多失望?”金元颔首。

安瑾忍不住小小的惊呼出声:“大君是想分化两姓背后的势力?”

能得恩封邑候者自然不会是普通部卒,而是各位领将及其麾下军官,这些人无一不是大贵族,都是三姓助力。

西梁本为三国联盟,因此才有三姓执政之盟约,而三姓之后,都是各国原本的世勋旧贵做为支撑,这些人为三姓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依赖着三姓享受荣华富贵,但倘若他们的利益与三姓,具体来说是胡、庆二氏发生冲突……

“贵族们与政会势同水火,便会上谏废除政会,以期王室有利他们的政令得以实施,而没了他们支持,庆、胡二家再不足惧。”金元微微一笑:“长久以来,我将眼光放在民众利益之上,却忽视了贵族们的关键作用,政令、税法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第一步就是要废除政会,我只以为怎么也避免不了内乱,必须强权镇压,却没想到将三姓特权分解给诸位贵族,如此一来,宛姓才能真正收服各部贵族,挑发他们与胡、庆二氏之争,从根本上瓦解两姓之势。”

若引内战,对西梁势必重创,无辜受牵家破人亡依然是劳苦大众,但若能不动干戈废除政会,使宛姓大权一统众望所归,无疑对将来推行新政国强民安最为有利。

没了胡、庆二姓,贵族们好比一盘散沙,唯一的依附便是王权,只要执政者为圣明之君,贵族们可还敢以势压民盘剥民脂?当然,对于贵族还是要有所恩顾,施以益处,才能让他们俯首贴耳遵奉国政,关于政令律法的修订是个复杂的工作,这事可以徐徐图之,但益国益民之策制定出来要得畅通无阻的实施,首先就是要废除阻挠政令施行的三盟政会。

这回浩靖大捷,正是提议赏功封邑的绝佳时机。

三盟政会这个机构已经面临末路!

而这一切,都是大君归国短短年余发生之事,是由他一手策划。

“当初陛下想要立我为储,是认为我能引领西梁继续繁盛,事实证明,我还多有不足,大君无论智计抑或果敢都远胜于我,我甘愿为臣辅佐大君,并无不甘不服之心。”金元看向安瑾,微有戏谑:“嫂嫂对金元之见可还有疑议?”

安瑾轻笑:“金元身为女子,却心系君国,并不计较私利,我甚是心服……不过,大君归国之初并未张显能力之时,金元就多有助益,我其实早有猜疑,莫非金元对大君早怀倾慕之心?”

闻得这话,卫曦暂时停了自斟自饮,笑笑地看了安瑾一眼,这小妮子,一早就在自己口中套出了话,却转了这么大个圈才问金元,这是在打什么主意?不过她当然没有表现出来,依然沉默。

金元也不讳言:“多年前表哥出使西梁,曾与我谈论过西梁政务,那时我就深感他见地独到,的确心生倾慕。”

“我常与王后闲话,听她的意思,也想撮合金元与大君联姻,就我看来,大君固然是最适合的储君人选,放眼西梁,也没有比金元更适合的将来王后。”安瑾这时尤其庆幸是在西梁,谈论姻缘一事不需任何避讳,直言之后,说到这里却微微沉声:“不过外头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大君对倩盼娘子可是情深意重,甚至传言要立她为夫人,王后是不以为意,不过我当日目睹大君对倩盼的维护……”

安瑾说这话时有些紧张,因为她甚是担忧金元会对“倩盼”怀恨。

“不是传言。”金元抬眸,同时微微坐正了身:“事实上表哥远征前嘱托过我,倘若祖父祖母万一要对倩盼不利,还望我施以援手,他坦言不讳,将来要为倩盼请封夫人。”

这话不仅让安瑾大吃一惊,卫曦也险些被酒呛到,但金元却十分平静。

“我也是女子,与普通女子并无区别,会对男子生倾慕之心,可儿女私情于我而言永远居于末位,我当初帮助表哥,是因为他为姑母遗子,与我是亲人,眼下我决意辅佐大君,是因为他确有我不及之能,更利西梁强盛,我从不打算为了儿女私情付出什么,自然也不期望会得到回报。”

安瑾实在没想到金元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第一反应是并不可信,但金元心平气和稳重沉静的神态又让她不由自主地信服,转念一想,自己当初请求和亲可不也与儿女私情无关,那时也根本不曾打算过什么嫁与知心人,考虑的唯有怎么摆脱当时的两难之境,以争取可能的平安自在。

金元从小被宛姓王室寄予重望,做为太子唯一嫡嗣,她将来的婚姻不可能随心所欲,也许她早做好了政治联姻的准备,从不对儿女私情寄望的确符合情理。

“不过金元,就算是为了西梁未来考虑,你与大君联姻也更加适合。”安瑾进一步试探。

“我就算不是将来王后,也会竭力辅佐大君,联不联姻并非关键。”金元轻轻一笑:“其实我也这么以为,我若是王后,比倩盼更加服众,表哥将来也更顺遂,正如安瑾所言,为了西梁的将来,我的确应当争取王后之位。”

却不待安瑾说话,金元紧跟着又道:“不过,我不能以己度人,用我自己的想法干涉表哥,他要迎娶心爱之人为正室元配是理所应当,他凭借能力足以强大西梁,不需再用联姻,再者……倘若表哥要用联姻这么简单的方式收服宛氏宗室,于公于私,我会认同,可若他不愿,我也要维持自己的尊严,总不能为了一厢情愿,就用权势利益相逼,做到那个地步,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更辱及宛之一姓,一国公主之尊。”

总之这一晚,安瑾是被金元的坦荡胸怀彻底镇服,再不疑心她会为了女儿家的妒恨之心加害旖景,可也当真拿不准已被大君折服的公主殿下是否愿意解救嫂嫂脱困,终于还是决定把这番谈话一字不漏地录于笔下,交燕子楼送去楚州。

如此伤脑筋的事,还是让兄长去计较判断吧,她还是依令行事稳妥。

但安瑾实在觉得有些憋屈,趁着一日伊阳“排除万难”“厚颜无耻”地“死乞白赖”留宿公主府,安瑾掐着夫君的肩膀突然一句:“我怎么始终觉得,金元才该坐上王位?把西梁交给恣意枉为的大君殿下就这么不让人放心呢?”

伊阳君愣怔当场,为娇妻对威望大增的大君殿下恣意枉为的四字评价极感大惑不解。

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恶浪暗来第三百三十五章 狭隘狠毒,虞栋夫妻第六百五十三章 只愿陌路,不拖不欠第四百四十五章 无奈世俗,忽生阴郁第一百六十一章 仓促之间,吐露情意第六百四十七章 深入分析,引蛇出洞第七百三十三章 摆开阵势,好戏开锣第一百五十九章 嫌隙难消,心生倦意第九十六章 英明世子,机智转寰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变,久酝即发第五百七十九章 欲封大君,长留西梁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恶浪暗来第三百二十六章 夫人很忙,上窜下跳第四百九十四章 还有后着,滋生嫌隙第四百一十九章 忠奸之争,世子警言第七十八章 左右为难,便失姻缘第三百二十一章 楚王府里,已有暗涌第六百七十八章 先得主动,慈安生疑第两百零四章 置于漩涡,岂可独善第两百四十九章 隐情不浅,世子出场第一百九十二章 忙时习务,闲来踏歌第六百九十九章 子若被夸,实非善事第六百八十三章 又生对策,婚事仍悬第四百八十一章 蠢人无敌,可惜安瑾第三百五十一章 弥生之幸,得君倾心第五百八十七章 情义二字,更重江山第两百五十四 惊人隐情,滔天恶行第六百七十六章 卫冉“入仕”,子若为奴第三百五十三章 果断绝后,扼制谣言第六百七十六章 卫冉“入仕”,子若为奴第四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荐”,大言不惭第七百章 忐忑被弃,入宫劝谏第六百八十一章 隔扇有耳,贪欲显明第七百五十六章 钱江伯府,紧接“出局”第两百一十七章 白沙渡头,古怪青年第六百四十章 甘心臣服,不怀妒恨第七十五章 几人明白,几人糊涂第四百一十一章 得知真相,却有巧遇第六百一十八章 无颜自认,当真悲愤第四百零七章甄府赏菊,郁集黄氏第四十八章 忠勇婢女,引发传言第四百三十一章 兄弟反目,争执爆发第两百章 所谓慈母,蹊跷内情第六百二十九章 称誓在前,决不另娶第四百二十四章 暗置屋宅,是为何因第两百一十六章 家事朝事,年节不闲第四百四十七章 表妹“企图”,原因仰慕第三百六十八章 登门赴邀,有意争执第两百三十六章 或有纰漏,不及详察第一百四十七章 得罪恶人,祸之根源第四十六章 洞悉人心,竭力争取第五百零四章 年氏逞凶,反被气死第六百三十八章 获胜关键,让人胆寒第一百七十六章 一口咬定,眉氏陷害第四百二十八章 虞洲定亲,舅父入京第六百九十七章 三大收获,混乱局势第七百三十四章 罪证“确凿”,如何脱罪第六十七章 暗藏心意,问君知否第两百八十二章 筹资赈灾,悍妇下场第六百六十三章 又再中计,连连告负第八十一章 史四恍悟、三顺现形第三百七十四章 家庭会议,挑破隐密第五百六十五章 当真同心?十分未必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恶浪暗来第四百三十章 谢公寿辰,注定闹剧第三百章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第一百五十章 再结“同盟”,年后初见第两百五十一章 再访乔县,攻心为上第五百七十二章 恩怨勾消,清算开始第两百四十七章 棋局已动,一方尚迷第四百九十五章 秦妃挑衅,旖景不忍第六百八十七章 不在情深,只望互利第三百零四章 沉寂当中,风声暗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若你离开,我已心死第六百四十二章 黄恪归国,史载之宴第四百七十二章 疑军稳军,祖母厉害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厦将倾,厚聘富嫁第四百八十六章 飞花渡头,人约子夜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碟香瓜,万千愧意第六百二十五章 逼君准奏,强请赴藩第八十五章 天下至尊,奈何良薄第一百六十一章 仓促之间,吐露情意第六十八章 两相之争,风雨酿成第五百二十四章 早通款曲,乐阳之谋第七百零一章 陈二太太,为女争贵第六百九十八章 皇后劲敌,颇有内秀第一百七十九章 个中真相,委实惊心第一百八十四章 手提闷棒,等你出洞第三百七十八章 至亲至疏,一对夫妻第六百三十一章 旁观者清,精明国相第四百一十四章 祸从口出,无端遭妒第两百零六章 廖氏阿晴,暗中助力第五百零二章 分析局势,险恶难避第六百七十一章 干娘面目,王妃“怀妒”第三百九十一章 吕氏婆媳,朱氏祖孙第五百零七章 诸子弑母?人伦悲剧第四百三十章 谢公寿辰,注定闹剧第四百四十章 脸面尽失,勇闯青楼第七百二十三章 诏返辽王,将有杀祸第十五章 一段遗恨,隐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