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太子阴云

bookmark

李治觉得自己压力很大。

因为他的父亲就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在他的头上,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庙号中有一个顶级的庙号,那就是高宗,但这个庙号,有一个隐含的寓意,那就是由盛转衰。

从李治登基开始,他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父皇李世民,已经把大多数能做的都做完了,文治武功都走到了君王的顶端。

虽然他一直想要超越他的父亲,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明白,基本上不可能,能开拓的疆土都开拓完了,内部也整肃的差不多,大唐走到了巅峰。

大唐走到顶峰之后,无论怎么走,都是下坡路。

他能维持现在的帝国都很难,但只要有丝毫的差错,那就是他的过错,所以他活的战战兢兢,做事瞻前顾后,生怕一个不注意,就成为了毁灭巅峰大唐的凶手。

在夺回皇权之后,他不愿意再大动干戈,挑起内部争端,就有这个原因,武曌既然这么能干,那就让她去干吧,这大唐天子终究是他李治,现在这鼎盛的大唐,是他的社稷。

在这种情况下,李治便将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太子李弘身上,除了军国大事他会听武曌说一说,其余的事,他已经基本上全部放权给武曌,帝国的中心变成了二人的寝殿,国家的大事,基本上就在夫妻二人的聊天中决定。

在没有人强力掣肘她的情况下,武曌展现出了卓绝的内政能力,她对于朝堂平衡的把控是绝佳的,对于用人识人也非常强。

在发生了齐国之事后,她一方面派遣朝廷去接手齐国的烂摊子,一方面趁此机会,很快就拔擢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员出来,都是从科举中被拣选出来的,其中寒门的人数达到了一半,她就是故意在贬抑豪门望族,提拔寒门庶族。

在武曌看来,从大唐开国开始,这宰相班子,太过于纯粹了,要么就是跟着李渊的老关陇,要么就是萧瑀这种大士族,只有房玄龄和魏征这少数几个寒族出身的官宦家庭,相对身份比较低。

房玄龄比杜如晦先跟随李世民,但最后地位却后来居上,不就是因为出身京兆杜氏,这可是大豪门望族。

武曌可没有忘记自己当初是为什么被国师洛苏赏识,所以她掌握大权后,立刻就开始着手执行当初早就定下的大计。

对于武曌的权力,现在唯一可能会造成影响的,就是太子李弘,武曌掌握权力,实际上是李治将权力让渡给她,如果李治愿意撕破脸的话,武曌的权力就会失去。

在帝国中,只有君王的权力才是生来就有的。

李治曾经有过直接禅位给李弘的想法,自己去做太上皇,但最终这个想法还是取消了,毕竟现在国家大事虽然是武曌掌管,但他毕竟还是有权力的,如果做了太上皇,那大臣可能就真的转头投奔李弘去了。

夫妻一体,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父子一体的。

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个男人可以说了算,即一家之主,通常情况下,这个一家之主,都是父亲这样的长辈,但如果儿子快速成长,从财力和权力上超越了父亲,那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除非父亲甘愿放弃在家里说了算的权力。

在一个帝国中,也是这样,只有一个权力核心,李治将许多大臣都列为李弘的东宫属臣,这就很危险,一旦李弘得到了名位,那李治就会从上而下的失去权力。

东宫之中,李弘所感受到的压力也极大,武曌是绝对意义上的严母,对于几个儿女,都很是严厉,尤其是对于李弘和李贤,她觉得这两个儿子都和她八字不合,理念上就非常的不一样。

李弘反对武曌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李贤的影响,李治的几双儿女,娶得王妃自然都是名门贵族,所以在这方面自然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当初汉孝惠帝也是这样,吕雉也是严母,但那个时候有洛文王洛新在其中斡旋,所以汉孝惠帝刘盈后来的处境还算是不错,但李弘和李贤可没有这方面的人。

更比较坑的一件事在于,李治想为李弘选几个洛氏子入东宫,但最后这件事却被武曌搞黄了,这实际上是洛氏也不愿意进入李弘的东宫。

因为洛氏无法忘记当初所有人都觉得最稳的那个太子,李承干,当初洛氏已经在东宫布好局了,结果李承干出镇秦国,一波清空,现在李弘这病恹恹的身子,让人一看就心不安。

如果李弘是单纯的生病,那洛氏还能调理一番,但遗传病这玩意根本就治不了,又没有抗生素那种特效药,就算是现代,很多就算是知道什么病,也治不了,更别说唐朝这个时代。

对于洛氏而言,投资李弘还不如投资李贤,而投资李贤,那还不如让武曌保持现状。

而且谁敢说一定就比武曌更优秀?

在现在的大唐,说句不好听的,武曌已经是李氏皇族里面,最优秀的那个。

而且武曌因为洛君薇的关系,把洛氏当成宗族和外戚在用,恰好弥补了她缺乏有力的宗族支持的缺点,双方简直互补。

而李弘和李贤,都有强大的宗族和母族,以及妻族和一大批勋贵集团可用,分给洛氏的东西自然会少。

现在洛氏快要比李世民的时候还要显赫了,洛苏甚至有点担心洛氏的地位如果太高的话,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大唐的周边情况颇为复杂,中枢的复杂程度更是难明,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引爆了阴谋家心中的火花——太子李弘暴毙。 帝国储君的突然死去,几乎在瞬间引爆了整个大唐政坛,李治很是悲痛,他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储君,竟然真的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

本来这虽然是一件很令人悲痛的事情,但实际上在许多人心中,都已经有准备了,毕竟李弘的身体实在是太差了,但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有流言出现在洛阳!

流言信誓旦旦的说是武曌杀死了太子李弘,而且这个流言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座洛阳,这还没有停下,这个流言传往四方的速度太快了。

一众人,无论是李治还是武曌,还是诸位宰相,几乎立刻就知道,这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推动,这又是一轮新的倒武行动,至于是谁推动就不清楚了,最后的目的也不清楚,毕竟现在这种情况,还要倒武的人,太多了。

被武曌丢在长安的关陇旧贵,被武曌打压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都有可能是这其中的推手,这甚至可能不是一拨人这么干。

李治在权斗上卓然的天赋立刻就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他仅仅思考了一瞬,就果断了站在了武曌的这一边,在大朝会上,向所有人宣布道:“太子从小身体就不好,现在终究还是回归了皇天的怀抱,朕和天后都很是悲痛,现在有一些传言,朕知道,但那只不过是蛇鼠之辈的窥探罢了,天后在朕的身边为太子的薨逝悲痛,是朕亲眼所见,朕和天后决定,将弘儿追封为皇帝,以做怀念。”

李治相信不是武曌做的,因为他的表姐洛君薇并没有和他的皇后有什么冲突,洛君薇是绝对不可能同意武曌做这种事的。

但是谁杀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预示中政治危险,而这将会牵连到他这个天子,武曌在这件事中,一直沉默着,她自然已经做好了迎接狂风暴雨的准备和反制手段,但李治的突然出现,以及默契的手法,让她不用再冲锋陷阵,待李治处理完这件事后,武曌提议立李贤为太子,李治同意,这件事在朝廷中,就算是结束。

在帝国的中枢结束之后,武曌又派遣诸国宣慰大使,将李弘薨逝的事情告知,以及对于李弘的追封,还有李贤的太子册封之事,这三件事就是要那些心中怀着不可告人心思的人,收敛一些。

李弘的薨逝,让许多人心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已经是大唐第四个没能成为天子的太子了,李建成,李承干,李忠,李弘,这大唐的太子位置就好像是有毒一样,谁来谁出事,李承干如果不是有洛玄夜保他,现在肯定也已经出事了。

那现在登上太子之位的雍王李贤,会有一个好结果吗?

很多人都在这么想着,尤其是李贤一向都以反对他的母亲而出名,这更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如果李贤真的是那种完美的君王模版也就算了。

但李贤不是,他很爱玩乐,脾气也有些执拗,在政治斗争中,这种心思不缜密的人,是容易出事的。

而且很多人都知道,李贤是武曌最不喜欢的一个儿子,这种不喜欢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一个传言开始,这个传言实际上一直都流传在宫中,那就是李贤不是武曌的儿子。

众所周知,天子李治和天后武曌,非常恩爱,生育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显),四子李旦。

其中李弘表面上比李贤大三四岁,但实际上因为月份的问题,二人的出生时间只差了两年,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两个人中间,武曌和李治还有一个孩子,那就是安定公主,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连续生下安定公主和李贤,这就是传言出现的原因。

谣言止于智者,但李贤自己盘算了一下,他也生出了这种怀疑,那就是他可能真的不是武曌的孩子,而是当初在宫中的,武曌姐姐的孩子。

怀疑一旦被种下种子,那无论真相是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就算是洛君薇拿着后宫中的起居注去告诉李贤,他都不信。

一旦确认自己不是武曌的亲生孩子,那武曌的所有动机,对于李贤来说,都有了合适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不是亲生的,所以武曌才严厉的对待他。

对于武曌来说,她更是快要气疯了,任何一个女子,被自己的儿子怀疑,不是亲生的,恐怕都绷不住。

更何况武曌连续生下安定公主和李贤,本来就是九死一生,对身体的损耗可想而知,结果付出那么大代价的儿子,竟然不认自己了,单纯的用心凉来形容,恐怕已经不够,就连洛君薇都觉得这件事很是离谱。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而且还不一定有用,很多事情在政治局势的裹挟下,真相根本就不重要,李贤和武曌站在政治的不同阵营中,即便是亲生的父子兄弟,那也不可能善了,就算是仇人,站在同一个阵营中,也能暂时合作。

李贤任由这些谣言的发酵,而不去争取辟谣,也是在向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人表态,表示他和武曌的确是划清界限,在这场政治冲锋上,他是不会后退的。

“该怎么办?”

武曌将问题抛给了洛君薇,她的语气有种山雨欲来的冷静,洛君薇太了解她了,知道她问的根本就不是接下来怎么应对李贤的攻击,对于武曌而言,李贤太嫩了,这些年下来,武曌经过了多少斗争,几乎从来都没有过失误。

武曌没想过自己会输,她现在是要问洛君薇,之后怎么处理李贤,洛君薇略一沉吟,“齐王李泰薨逝,征讨蓬莱三岛的大业,半道崩殂,我大唐天军及时赶到,好歹保住了方丈岛。

齐国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来信说,新任齐王不太行,难以承担开拓大任。

太子李贤既然这么有精力有能力,就把他送到齐国去吧,以方丈岛为齐国,将蓬莱岛和瀛洲岛划给太子,足够他一辈子折腾了。”

武曌闻言沉默片刻道:“将蓬莱岛划给他就够了,他一生能把蓬莱打下来,也算是不辱没朕的名字。”

三言两语间,武曌就已经给李贤安排好了未来。

第596章 洛家主祭祖问天命第238章 洛陵践法(下)第510章 两难之地第245章 洛陵和项羽的分歧所在第554章 帝位与我何加焉!第530章 麒麟阁上(卷终)第292章 我在红尘,不能超然第675章 白马?哼!定叫他有来无回!第72章 孙武与庆忌第480章 洛世的态度第326章 完第823章 洛显之治佛!第221章 洛村(为盟主叫我王子陛下加更)第845章 拂衣飘然去。第436章 刘旦的功绩第434章 天下人心如流水第222章 洛亦的定位(新年快乐呦!)第124章 刺君,君非国家第828章 人心有疑誓洛水5黄河之盟第274章 风雷雨雪,听吾号令第661章 天下渐安,诸州皆静!第306章 大汉财政第51章 苍翼之盟第792章 天命唯有洛血破!第359章 突破!造纸术!第449章 洛世扬鞭第379章 为盟主太叔幺幺加更(求月票)第85章 洛瑜开始秀操作第272章 告诉匈奴单于,我叫洛陵第590章 忠义两肩担,无双剑向东第58章 重耳即位,铁幕落下(上)第48章 定策第156章 试探第257章 大王真豪杰矣第712章 谁杀袁术?民也!第43章 血色王畿第310章 为刘盈求一个身后名第554章 帝位与我何加焉!第172章 秦国的王,天下的王!第926章 素王的神灵在天上,赐予君王荆棘冠第230章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第992章 反扑第331章 皆寂,武穆第457章 朕不允!第689章 关中好王气!第498章 殷商第624章 洛阳的旨意第484章 渐行渐远第902章 青海之上第563章 杀皇帝与清君侧!第29章 申戎入寇第584章 大汉诸豪门第252章 影帝夫妻第68章 公室求书第12章 熊顿问鼎第236章 洛陵践法(上)第150章 非王即贼第824章 人心已乱1第554章 帝位与我何加焉!第821章 慕容恪!第98章 宋陈:活不下去了,反了!第276章 诸夏天子和汉朝皇帝第813章 宫闱有乱怨何人?第569章 苍天也救不了你,素王说的!第976章 一场盛大的典礼与死亡第1006章 祸害第403章 为盟主千秋帝一加更第835章 人无再少年!第201章 苦寻长生而不得的始皇帝第385章 匈奴小霸王第607章 洛霄弄人心,诸侯知前计!第951章 蓬莱道大行台尚书令第169章 王侯将相,黎民百姓,终有一死第625章 洛董相见!第203章 韩信第710章 曹洪死第558章 刘秀第767章 洛氏现代番外:瓦莲京娜的洛国留学第670章 我周氏!第841章 关中行!第801章 四时之神,神庙!第627章 进宫第8章 商议勤王第568章 士宦冲突!第846章 洛氏女子!第887章 冬突厥!第165章 齐王,您以为千年姻亲能独善其身吗第21章 四姓公卿第312章 长安第547章 王莽与昭城第526章 王侯 豪强与皇帝第617章 我恭敬的执行上天谕令第673章 大汉不会亡!第222章 洛亦的定位(新年快乐呦!)第803章 愿以我血荐诸夏第409章 建新郡第965章 走过一路路,天下将何第774章 千重劫难惟此心!第293章 不要做不团结的事,不要说不团结的第190章 天日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