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翁剧烈腹痛竟是动脉瘤破裂 医师紧急微创手术抢命
心脏血管外科医师郑伊佐透过手术救治患者。(院方提供/李京升台中传真)
台中70多岁江姓老翁日前突发剧烈腰痛腹痛,急送台中慈济医院紧急检查发现腹主动脉瘤破裂,命悬一线,院方心脏血管外科医师郑伊佐带领团队紧急施行微创手术,搭配去年9月纳入健保给付的血管内锚钉技术,成功稳定病情,不仅救命,还为病人省下近40万元医疗费用。
郑伊佐指出,老翁腹主动脉瘤直径长达10公分,超过正常动脉的3倍,且瘤体上端与肾动脉距离不到1.5公分,属于高风险的「瘤颈过短」案例。这类病人过去大多采用开腹手术,但手术风险高,恢复时间长;若使用微创支架手术,则易因支架固定不足导致复发。考量老翁年纪大且有抽烟习惯,因此采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锚钉的微创技术,只在腹股沟处开两个小伤口就完成手术,让病人快速脱险。
血管内锚钉技术。(院方提供/李京升台中传真)
他说,血管内锚钉技术近年引进台湾,具备「稳固支架、减少并发症」优势,过去属于自费项目,费用高昂。透过健保署与台湾血管外科医学会努力,去年9月纳入健保紧急给付范围,大幅提升医疗可及性。江姓老翁是台中慈济医院此技术开放健保后的首例,健保新制让医疗团队能积极使用先进技术,争取最佳治疗效果,也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
江姓老翁长期抽烟,过去就曾发现腹部有跳动性肿块,但因没有不适感而未就医检查。他坦言这次惊险经历让他痛下决心戒烟,并调整生活习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第3天就顺利转入普通病房并脱离呼吸器。
郑医师提醒,腹主动脉瘤常被称为「隐形炸弹」,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只有在破裂后才被发现,治疗难度大幅增加。高血压、抽烟、糖尿病及家族病史是主要风险因素,建议高危险族群定期接受超音波检查。若出现腰痛、腹痛或摸到腹部有跳动性肿块,应立即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