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交易规模承压

阿里巴巴今日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从这份财报的表现来看,阿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可能在于,交易规模承压,或者说中国互联网流量红利时代结束及流量碎片化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市场份额承压。

01

财务

2023年第一季度,阿里收入2082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中国商业板块收入同比下降3%。

在中国商业板块中,客户管理收入(广告佣金)同比下降5%,主要受淘宝天猫GMV同比录得单位数下降影响。不过,单3月,受服饰、保健品增长带动,淘宝天猫GMV(剔除未支付订单)转为正数。

中国商业板块中的直营及其他业务收入(高鑫、盒马、猫超、阿里健康)同比下降1%。

其他主要业务板块的收入表现为:国际商业收入同比增长29%、本地生活收入同比增长17%、菜鸟收入同比增长18%,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其中,云业务收入的同比负增长令人感慨,到目前,阿里云业务仍未实现盈利。

利润层面,一季度,阿里经营利润154.4亿元,同比下降9%。除了中国商业板块整体实现盈利,其他多元化业务仍都亏损。经营利润亏损的业务板块有:国际商业(亏29.74亿元)、本地生活(亏65.99亿元)、菜鸟(亏11.67亿元)、云业务(亏9.1亿元)、数字媒体及娱乐(亏17.02亿元)、创新业务(亏24.37亿元)。

2023年第一季度,阿里净利润则为235.16亿元。

02

交易

《商业观察家》认为,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季度经营所展现的最大风险与挑战,可能在于交易规模的承压。

受中国互联网流量红利时代的结束,与流量碎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阿里巴巴持续做大交易规模与市场份额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影响到阿里的利润表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竞争压力的增大。

流量红利时代的结束让阿里的传统电商业务板块的交易增长乏力。流量碎片化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更多元的用户体验,则让阿里“相形见拙”,显得有些“老套”,进而影响到交易。

交易规模则直接关系到传统电商平台的客户管理收入(即数字广告佣金等线上“商业地产”业务表现),没有交易规模,“地产”增量价值出不来。交易增值“地产”,做大交易规模能通过地产来变现与回报。

交易也关系到金融业务。没有交易所带来的场景与数据,无论是消费金融,还是现金流再投资,都缺乏支撑与抓手。

交易还关系到菜鸟等物流业务。物流影响商流,但商流决定物流。

交易最终也关系到云业务。要不断去拉动云消耗,就需要不断做高线上交易“交互”规模。

因此,零售业虽是一个薄利行业,从商品进销差价中去赚钱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但零售业的交易场景价值与现金流价值,却可以让你从地产、金融、物流、云等领域赚取丰厚利润。前提则是,得有规模效应产生。

可以这样说,交易规模是阿里过去不断滚大雪球的基础所在,但现在来看,动能有些不足了,淘宝天猫GMV负增长,甚至新兴业务如云业务都出现负增长。规模优势、市场份额的稀释,这些都意味着,阿里未来有可能将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03

调整

伴随着经营面的承压,阿里巴巴一季度也在大力推动集团业务板块重组与调整,以应对当下的市场竞争环境。

阿里分拆出了六大独立业务集团。并在一季报中,对旗下几大重点业务板块的融资调整计划做了披露。

比如,阿里云智能集团将会通过向股东分配股息方式,实现完全分拆。分拆之前,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计划在未来12个月IPO上市。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计划对外融资。

菜鸟计划未来12-18个月进行IPO上市。

盒马计划未来6-12个月进行IPO上市。

这样的调整——分拆、分拆,再分拆。重新上市,再重新上市,有助于阿里各业务线更敏捷、更灵活去整合市场资源,在碎片化时代去挖掘新的规模效应与优势。

但市场对于阿里也有些固有的“偏见”与认知,这可能也需要阿里去面对。

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评价称:“阿里系公司在一级市场一般不好融资,一般是IPO在二级市场才融得到,因为很少有公司能占到阿里的估值便宜。”

“同时,一般一级市场的财务投资者不太能投得起阿里的子公司,他们以前通常是热衷于跟投阿里领投的创业公司。”

“其实就算到了二级市场,可能也只有较少投资人能赚到阿里的钱。阿里自己投资很专业了,不会低价卖股份,只会高价卖。”

投资消费零售 必看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