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廚師為何手部檢出米酵菌酸?專家曝最可能原因
宝林茶室案延烧多日,北市府今早记者会指出,3月24日采集厨师手部等迹证,经台大法医所检验结果发现米酵菌酸。北荣医师认为,若厨师手上残留毒素,代表曾经接触过受污染食材,也直言米酵菌酸是特定细菌产生的,难以人工合成。
是否该名越籍厨师应注意未注意?有厨师直言通常拿到粿条都会先检查外观,发现变质就不会用了。
卫生局3月26日扣留食材未检出米酵菌酸,但3月24日采集的厨师手部等迹证,却有米酵菌酸。台北荣民总医院肾脏科主治医师杨智宇表示,受检食材可能是不同批而未受污染,若厨师手上残留毒素,代表他曾经接触过「受污染的食材」。
他解释,长时间置于室温的粿条,提供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温度,成为一个非常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此细菌在粿条内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
杨智宇说,充满细菌的粿条,即是所谓的变质粿条。当粿条不单纯是米制品,还混有细菌,就是「加料的米制品」。他认为,米酵菌酸是特定细菌产生的,难以人工合成。
有媒体报导,宝林茶室前员工透露,员工拆封粿条后,习惯不冰放过夜,甚至骑机车载运粿条送货。兰阳乌石港海景酒店行政主厨林锦成指出,骑机车恐使粿条置于常温,就连阳光照射都不行,因为接触空气会变质、沾染灰尘。粿条进货后,一定要冰入冰箱,即使拿出来,也要在1小时内料理,常温3小时就会变质。
林锦成说,通常料理粿条前,厨师都会从颜色、触感和味道检查外观,包含Q软度、色泽。如果新鲜粿条,色泽会呈现半透明状且Q弹,要是变质会变硬、变白色,尤其米制粿条表面有油,天气闷热或置于常温会产生化学变化,粿条会变得黏稠、散发酸臭味。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有重大进展,台大法医所昨天在台北市卫生局送验的环境及生物检体中,在越籍厨师手部迹证验出米酵菌酸。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