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教育平权

(图/本报系资料照)

教育部长潘文忠强调「拉近公私立大学学费」,是实践「教育平权」的理念。「教育平权」,是美国总统詹森在1965年提出的构想,主要是针对「肤色、宗教、性别或民族出身」的歧视而发,尤其是「非白裔」的种族歧视,但从未涉及到贫富差距的问题。潘文忠可能对「教育平权」划错了重点,竟将其纳入了贫富差距的问题。

美国实施「教育平权」法案,已经逾半个世纪之久,利弊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优点是让许多「非白裔」的学生,包括了非裔、亚裔,得以就读大学,甚至是长春藤的名校;但实施既久,却引发了白裔美国学生的反弹。因为这项法案,使得许多名牌私立大学,在招收学生的时候,过分青睐少数族裔的学生,反而让白裔的学生不得其门而入,这等如是「歧视白裔」了,原本强调「种族平权」,反而被目为「种族歧视」,这是多么的讽刺!

就在前两个月,台大的学生在校园张贴大字报,反对原住民加分的政策,认为对一般生不公平,其实是颇为类似的。早在30年前,政府对军人退伍、原住民,以及海外侨生,都有较优渥的照顾,其实当时也有不少异议的声音,只是闷而不发而已。有趣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就在2023年6月29日作出了判决,废止了这个行之有年的「教育平权法案」,未来的影响将会如何,真的是有待观察的。

所谓的「教育平权」,其内容会随着不同时代的变化而修正,这是必然的道理,将「平权」内容,纳入「贫富差距」当然也未尝不可。但民进党目前的政策,是没有「排富条款」的,读私立大学的学生,即便家境富裕,也一体享用了这一补助,选读公立大学的学生,也有不少家境较贫困的家庭,反而未能获得补助,这除了增加政府的支出外,真的能缩短「贫富差距」吗?

民进党执政7年多来,对大学教育诸多问题束手无策,届临选举,抛出一个大撒币的买票政策,而且在选后才会实施,这摆明了是利诱外加威胁,却打出「教育平权」的口号,然而这真的是「平权」吗?「平权」的基准点,是立足点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补助」是针对不足者予以济助,两者性质不同,岂可用「教育平权」四字来偷天换日、混淆视听?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补助,是针对学生而设的,除非私立大学以取巧的方式,虚报学生数,否则是一毛钱都拿不到的,甚且可能要增添更多的人力,替政府实践这个政策,这对财政已然窘缺,却又面临「少子化」强大威胁的私立大学,不仅没有任何的揖注,更可能要增添负担,恐怕是挽救不了已濒临危局的私立大学。

当然,3万5000元不算是小数目,民进党如此的大撒币,肯定是能收到他们预想中的「买票」效果的,但有助于解决当前台湾大学教育所呈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吗?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政策必须有长远的目标与规划,学费不是真正的问题症结,「教育平权」也不是这样「平权」的。但是,这些道理,大概跟潘文忠说了也是白说。(作者为退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