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34条主干道 6年壅塞度增1.1倍

2016至2021年北市34条主要干道壅塞指数成长1.1倍,议员炮轰交通已「心肌梗塞」。(本报资料照片)

台北市长柯文哲选前高喊抢救内湖交通,上任7年半却依旧无解,甚至北市整体道路壅塞程度愈来愈严重,2016至2021年北市34条主要干道壅塞指数成长1.1倍,去年还有7条路段平均行驶速率是小于25公里的F级,议员炮轰交通已「心肌梗塞」。北市交通局对此坦言,北市车流量逐年提升,但道路面积却没有成长,让塞车情况加剧。

根据交通局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北市34条主要干道尖峰时段的整体壅塞度约0.46,2021年上升至0.54,较6年前增长1.1倍,市议员王浩指出,若细分路段更为明显,其中新生高架桥北向壅塞度,直线成长2.6倍居冠,新生高架桥南向以2.4倍位居第2,洲美快速道路南向则成长2.14倍排行第3。

交通局每年会针对34条主要干道评比道路服务水准,并依「平均旅行速率」分为A到F等级,其中A是最佳服务水准、F则是最差,王浩指出,2015年年初,北市仅有洲美快速道路北向上午尖峰、水源快速道路北向的下午尖峰被评为最差,成绩尚可接受。

王浩说,岂料到了2021年,落入F级的路段竟增加至7条,其中恶化最严重的为洲美快速道路与环东堤顶大道,不分南北向或上下午尖峰时段皆为F级。若以道路速限70公里的快速道路来看,F级意味着行驶于该路段车辆平均时速低于25公里,几乎动弹不得。

对此,交通局长陈学台坦言,近年来北市流动人口众多,在道路面积未增加,车流却直线上升的情况下,因需求大于供给,自然会出现塞车情况,但他也强调,平时市府都有检讨交通壅塞地点。

北市交工处规画科长谢霖霆指出,目前主要透过时段禁停或号志秒数调整,改善瓶颈道路通行品质,但在车流量未减少、道路容量未提高的前提下,这种改善只是微调,很难大刀阔斧提升道路水准与容量。

他说,市府已成立「交通瓶颈改善专案小组」,搜集民众和警方建议纳入未来改善方向,也会多多鼓励市民搭乘大众运输,降低使用私人运具,才有机会减低道路车流量,做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