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中研院与主计总处的GDP为何有差?

7月底同一天,主计总处公布第二季GDP概估统计,中研院公布经济预测,观察两方的第二季经济成长数字,差异不小。图/本报资料照片

7月底同一天,主计总处公布第二季GDP概估统计,中研院公布经济预测,观察两方的第二季经济成长数字,差异不小,主计总处估5.09%,中研院3.70%,两边都是权威机构,又在同一天发布,所能取得的资料应该差不多,何以有这么大的出入?

当然,主计总处这边是依据国民经济会计帐(SNA)所编算的统计,而中研院是根据模型所做的预测,统计与预测自然是不同的,然而,由于双方都是在第二季结束后一个月内对国内经济所做的评估,统计也罢,预测也好,应该相去不远才是。

事实上,这个差异不只出现在最后的经济成长率,也呈现在投资、输出等数项指标上。主计总处在概估阶段还无法算出「固定资本形成」,但所估出的第二季「资本形成」实质年增率高达15.34%,资本形成含固定资本形成及存货变动,据主计总处内部评估,此次资本形成的高成长是反映企业投资意愿回升,研判固定资本形成的表现极佳,然而,中研院预测第二季固定资本形成实质年增率只有1.86%,两相比较,实有天壤之别。

再观察输出,国民所得统计的输出包括商品与服务,主计总处认为国际终端需求回升比预期慢,加以海外同业产能开出,压抑了台湾的出口,并计第二季商品与服务输出实质成长只有7.87%,相反的,中研院的看法较乐观,预测第二季实质输出成长率高达11.42%,在输出这项数字上,两边的看法同样有相当的差距。

历来预测最后都得向统计靠拢,当然,主计总处这次公布的只是概估统计,第二季经济成长率究竟多少,仍得等8月中旬的初步统计出来才算拍板,然而依过去的经验,概估和初步统计不会差太远。循此,果然是中研院低估了第二季经济成长?又或者是中研院另有发现,是主计总处所未知者?两机构也许可以交流一下。

中研院近年的预测报告颇有文采,去年底以「雪融春暖偶寒风」形容,这次以「盛夏迎炙拥新机」描述,都很生动,有助于人们理解经济情势。惟文中的经济成长率一词以「实质经济成长率」称之,颇让人好奇,经济成长系实质GDP成长率,本身已是实质,在经济成长率前面加「实质」二字,也许是要强调经济成长是实质的,然而如此写法易生混淆,还是拿掉较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