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极端符号
(图/本报系资料照)
2025年4月15日,罢免执政党立委李坤城的领衔人宋建梁,于前往新北地检署时身着印有纳粹符号的臂章、手比纳粹敬礼,并手持希特勒著作《我的奋斗》,此争议之举,迅速引爆国内外舆论。
早在今年1月,美国科技大亨、现任美国总统高级顾问的伊隆马斯克,便于公开场合做出疑似纳粹举手礼的手势,已引起对文化符号敏感度的争议讨论。
纳粹敬礼与纳粹符号,源自20世纪初为纳粹德国使用,随着时间流逝与世代交替,这些符号早已成为种族优越、极权暴行与大屠杀的象征。二战结束后至今,已成为全球范畴内的禁忌——在德国、《刑法》第86a条明文禁止其公开展示,违者可处以罚款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唯教育、艺术等少数用途得以例外豁免。这段历史创伤,让「纳粹符号」永难与原始的罗马式敬礼或宗教意涵切割,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伤痕。
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以下两点:第一,自律不足。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因其社会影响力远高于一般人,理应遵守更严格的自律规范。然而,不论是马斯克于川普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举手礼,或是宋建梁戴纳粹臂章并行敬礼,两起事件都显示出,当事人对自身形象与符号意涵的敏感度严重不足。充分暴露出部分政治人物,在公众场合使用符号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尤其是当今资讯传递飞速的环境下,任何一个不当手势或配件,都可能在数小时内被放大、解读、批判。
第二,对过去历史及后续的文化影响一知半解。在多数欧洲国家,纳粹符号的公开使用早已被法律严格禁止。诚如前述,德国《刑法》第86a条的立法,正是基于对历史创伤的深刻反省,旨在防止极端主义符号的再生产。
而台湾地区,早在2016年就有新竹光复中学学生在校庆变装秀中扮演纳粹军团,并制作纳粹旗帜与坦克模型,随即引发以色列驻台办事处与德国在台协会的强烈谴责,校方与教育部最终被迫道歉并检讨教学疏失。甚至使台湾在Ipsos MORI「全球无知指数」调查名列第三,显示社会对重大历史符号的理解不足。
这些案例都显示出,台湾在中小学教育及社会大众教育上,对二战与大屠杀历史的课程深度与广度,尚未跟上国际标准。缺乏系统性的历史教育,不仅让符号意义被误用,更可能在关键时刻演变为国际丑闻或外交危机。
纳粹符号所代表的种族灭绝与极权暴行,早已超越文化与时代的限制,其历史意义不可动摇。因此,台湾社会亟需正视历史教育的缺口,特别是对二战、大屠杀等重大事件的深入理解,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公众对国际敏感议题的认知,避免因无知而误用符号,进而维护台湾在全球舞台上的形象与信誉。宋建梁事件应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如何通过教育与自律,防止类似争议重演。(作者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