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新竹百年技艺与记忆传承 培训蓪草与螺钿艺术师资

蓪草工艺是新竹市独占的工艺技术,图为蓪草工艺师正将蓪草的白色髓心透过「撩草」步骤,片成1张张的蓪草纸。(绿种籽人文团队提供/陈育贤新竹传真)

迈入第3年的新竹市蓪钿工艺扎根计划9日起展开系列培训课程,持续培育种子教师。(陈育贤摄)

蓪草工艺作品。(绿种籽人文团队提供/陈育贤新竹传真)

螺钿工艺品。(绿种籽人文团队提供/陈育贤新竹传真)

为传承新竹市独占鳌头的两项百年传统工艺「蓪草」与「螺钿」,迈入第3年的新竹市蓪钿工艺扎根计划9日起展开系列培训课程,持续培育种子教师,希望将工艺带进校园,让传统工艺得以创新面貌融入新竹市民的生活。

负责执行工艺扎根计划的绿种籽人文团队指出,此次课程特别选在历史建物新竹市定古迹「少年形务所演武场」举行,并在今起启动蓪草与螺钿传统工艺种子师资培育系列计划,活动对象特别召集新竹市各级学校教师、艺文工作者及对工艺有兴趣的民众,由传统工艺匠师传授蓪草、螺钿的工艺技法与应用,课程培训完成后,种子教师将可进入校园落实工艺教案,期望让新竹市孩子发展多元智能,培育学生对工艺的认识与兴趣。

此次计划并邀请到大师级工艺匠师「蓪草工艺」老师张秀美、蓪草艺术文化工作室团队、台湾蓪草学会理事长陈建华、螺钿工艺老师陈甫强以及艺术教育深耕协会理事长吴望如等共同协助工艺教案开发。

绿种籽人文团队指出,「蓪草」在18世纪原生于新竹县山区,也叫做「通脱木」,其茎干里的白色髓心经通脱出后,可透过「撩草」步骤,片成1张张的蓪草纸,用来制作书画用纸,经过染色更可以做成各式纸花工艺,甚至各式室内桌饰。

18世纪的竹堑城蓪草工艺师并将蓪草纸外销到大陆广州贩售,是当年竹堑城很蓬勃的产业,据传当时8户人家就有1户是做蓪草的,整个竹堑城又以南门地区最多,占了70%,因此当时的南门也有「蓪草窝」之称。

「螺钿」则是将设计好的贝壳、螺壳镶嵌在漆器、木器上,经过多次研磨、磨光,形成五彩斑斓的工艺作品,常见客厅家具、老爷钟、仿古梳子、饰品等,此工艺技术于2019年登录为新竹市第6项无形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