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循环经济 剩食变胜食
工研院客制化葡萄成长所需的智慧光源模组。图/工研院提供
「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是人民基本生活之所赖,亦是重要经济活动。台湾是美食天堂,我们生活周遭有着许多的餐馆、小吃、夜市、各国料理以及手摇饮等,多种且多样化的美食,是台湾给人的美好印象。我们可曾经思考食物从那里来?怎么来?怎么生产才安全健康自然?吃剩的食物如何处理?怎么去化才不会造成污染?甚至可以创造其他的附加价值。
近年来,由于暖化问题日益严峻及传统能源加速耗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节能减碳」纳为施政新思维,其中由全球粮食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整体碳排达26%。因此,若能推动「食品加工与农业剩余资材循环再利用」除了可以对抗气候变迁和减少地球资源耗竭,更可以为台湾产业发展找出创新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食品生物资源循环利用需考量范围包含有机种植农作物、食品加工业生产制程优化、生质料源生产高价值产品与生物可分解生质肥等,四个食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件,达成食品产业零废弃之终极目标。分列说明如下:
一、有机种植农作物
食品产业应用减少化学肥料、农药的有机农作物生产产品,除了可以改善土壤状态减轻环境伤害,更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的食物,而无法食用的生质料源亦可以生产其他高附加价值产品。
二、食品加工业生产制程优化
食品加工业生产制程优化,可以将水、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极大化,有效将资源全利用,以生产制程零废弃、零排放为最终目标。
三、生质料源生产高价值产品
生质料源循环再利用可以借由纯化萃取技术,生产药品和美妆品、保健食品、饮料、生质塑胶和高性能材料等,让食物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四、生物可分解生质肥
食品废弃物经堆肥处理增加腐植质,生产土壤增肥、保肥的有机质肥料,可以增进土壤生产力,且可避免食品废弃物弃置对环境所产生之冲击。
而在食物生产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副产物,像是果皮渣、酒粕、稻秆、豆渣、咖啡渣与茶叶渣等,都有其利用价值。若能应用「全利用,零废弃」的思维妥善运用农业与食品加工剩余资材,重新规划建立食品生物资源循环系统,不仅是减碳妙方,更是提高这些副产物产品价值的关键。目前全球农业与食品加工剩余资材的循环再利用,创造了近360亿美元的产值,商机颇为可观。
举例来说,英国新创公司CCm Technologies与食品大厂合作,推出环保洋芋片,利用马铃薯食品加工剩余资材制成低碳肥料,再投入马铃薯种植并生产洋芋片,可降低70%的碳排。日本汽车零组件公司丰田铁工与名古屋大学共同展开合作计划,从高粱提取纤维素奈米纤维,取代汽车零件复合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可减少零件制造端的碳排放量。传统凤梨皮废弃物通常是利用掩埋腐烂或是燃烧处理,英国纺织公司Ananas Anman以凤梨叶为原料,提取制造天然纤维Pinatex,这种纤维的质感与皮革十分相似,可以生产「纯素的皮革」。目前许多厂商如Nike、PUMA、CAMPER与H&M等公司已开始采用Pinatex开发新商品。
台湾每年约产生492万公吨农产废弃物,「2050净零排放路径蓝图」也纳入农业循环经济,农作物未食用部分如稻杆及果树枝条、畜禽排泄物等,都可进行循环再利用。传统羽毛经过研磨粉碎可制成饲料粉原料外,透过生物精炼技术加值还可以将农业、食品剩余资材,转化成为环境友善的高值产品。工研院便协助厂商开发出一款有机液肥,以分解菌快速分解羽毛,加工制成肥料,可促进植物根系发展。若再投入纯化萃取技术加值,甚至可以生产护肤保养品添加剂。
亚洲盛行水稻种植,稻壳焚烧后的剩余物稻壳灰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矽,可作为工业原料,可以广泛应用于钢铁产业、半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橡塑胶加工业与食品加工业等,应用稻壳灰作为永续循环材料具有市场应用发展潜力。中国厂商益海嘉里成功以4,000万吨稻壳取代1,800万吨的煤来进行发电,减少碳排达5,000万吨。
为了满足人类「食」的需求,我们耗费了许多能资源将农作物转化成食物提供人们食用,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剩余资材未被充分利用,可以透过「食品加工与农业剩余资材循环再利用」的推动,提高这些剩余资材的价值。此举除了可以对抗气候变迁和减少地球资源耗竭,更可以为台湾产业发展找出创新的商业模式。(文/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分析师邱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