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护栏 国际政治罕见的侥幸

(图/中国外交部官网)

中华民国正副总统当选人赖清德、萧美琴就职前夕,包括美国财长叶伦、亚太助卿康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等美、中多位高官纷纷互访,新任大陆防长董军也首度与美方的奥斯汀防长视讯通话。一个月内的频密互动过程,还穿插了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访台、马英九前总统访陆实现马习二会等重要环节。罗森伯格还在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前夕,多次强调「对赖清德副总统承诺维持现状表示欢迎」、虽然「手边没有(就职)演说的精确文字」,但确信他会在演说提到「从对抗走向对话」,这呼应了美国一致且连贯的一个中国政策,确保北京与华府对彼此意图「没有误解」,避免走向对抗。

同时,习近平对马英九与青年访团的致词,也被外界认为再度确认和统而非武统,是北京对台目前优先政策;强化两岸青年交流也好像为时未晚。如此看来,美中台三方都乐于加固台海护栏,避免在美中两大议程—拜登总统争取连任、与北京延迟已久、对救经济、稳预期极为重要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前,横生变数。而目前这个中、美关注的即期变数,就是台湾520总统就职演讲涉及两岸定位的内容。

即便520演讲内容,提及到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定义的现状,仍与蔡总统「两岸互不隶属」并陈,可以预期的结果应该还是「一个现状、各自表述」。换句话说,赖、萧新政府当然不会迁就中共有关「民族」、「融合」的期待;北京也不会期待赖、萧愿意从蔡政府8年执政已经达成的「中华民国台湾」政治目标后退;华府更不会因为北京不满或台北演讲表述尚属周全,改变对台湾政府与社会御敌各项紧迫要务的指导与支持。

华府穿梭管理520效应,呼应着拜登政府对华「竞胜」的大战略:在激烈竞争、有限冲突、避免开战之下赢得中美大国对抗。基于疫情以来对中国经济前景严峻的判断,拜登团队多次向中方传达「四不一无意」的战略意图。其动态护栏类似一种「箱型管理」,即下不破底:会有冲突,但避免逼迫北京开战;上不触顶:可有合作,但不让中共挽回颓势。北京目前也进入「异常复杂、艰巨繁重」、「稳是大局」的关键年。中共因而亦形成对美双底线政策,一样是上不破顶:制约美台持续空洞化中共「一中」核心利益;下不穿底,除非被逼到墙角,尽量避免大国战争。

然而这样「箱型管理」式的护栏,存在着复杂难解的结构性问题:即美、中对彼此在大国竞争中的战略目标,极度缺乏互信。这种互信的缺乏还随着两国社会内部的重大挑战而更加深化。在北京方面,问题在于为承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长期连任的习近平,如何克服因美国联合西方多种抵制加重的经济困境。在美国方面,挑战则是社会内部对除了「中国威胁」外几乎所有议题50% vs. 50%的分裂。从此观之,华府此刻以520演讲为「契机」,只是在两强所有其他领域都只有对话、缺乏有效合作下,极少数短期能「增信释疑」的抓手;北京目前也只是将计就计。中情局长伯恩斯更公开说习近平决心在有生之年「控制」台湾。如果美、中间的大国「权力转移」没有煞车,第一岛链是西方制衡陆权国的死线,华府何有真正落实「四不一无意」的空间?

想像一下,互疑的大国正灵活思考怎样用「枯竭战」赢得「无可取代的胜利」,台海护栏可能只会变成未来中美竞争下,一段短暂而脆弱的格栅。台湾在大国冲突第一线,遭遇此种道德与实务的双重风险,如果能安渡,若不是有极高的智慧,就是国际政治史上罕见的侥幸。(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