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顶尖须1万小时练习 杨淋贵老师送偏乡孩子上世界舞台
杨淋贵(右一)认为,旗山农工学生靠的并非天分,而是「勤能补拙」。(教育部提供/林志成台北传真)
2003年,学生洪伟倚在瑞士圣嘉伦国际技能竞赛拿到金牌,是台湾40多年来在此竞赛中拿到的第一面、也是至今唯一一面的模具类金牌奖。这项荣誉的背后推手,是一位来自南部偏乡学校,旗山农工老师杨淋贵。
年轻时的杨淋贵也曾在国际技能竞赛中获得铜牌肯定,他因此保送师范大学,进入旗山农工,为国家培育更多技职人才努力。从师以来,杨淋贵始终怀抱着「于国际技能竞赛中为国人夺下金牌,让中华民国国旗为世人所见」的梦想,而这份梦想,他的学生做到了。
不只如此,杨淋贵更为国家培育出多达7届的模具职类国手,在国际技能竞赛中大放异彩;并透过各种竞赛,成功帮助17位同学获得国立大学保送。他说:「偏乡学校的孩子,大多来自单亲或弱势家庭,升学意愿不高,需要为他们培养一项专业技能,让他们未来能够凭借着这份技能,顺利就业或就学,改善家庭经济,改变自我命运。」
杨淋贵从技能着手帮助孩子,辅导参加技能检定;而技术表现突出的学生,若有意愿,就鼓励他们参加选手培训。参加选手培训,代表得付出时间接受艰苦的训练,无分假日或夜晚;杨淋贵为了训练选手,每天10点后才回家,假日放着自己的孩子不陪,都在陪别人孩子,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至少22年。
不过,高中阶段的孩子,并不容易接受管教,「有的孩子,会磨你的心」。他感叹,特别是机械专科要求精密度,有的学生无法接受高标准的要求,容易反弹或唱反调。「老师需要调整自己!」杨淋贵不求学生马上改变,反让自己变更策略以适应学生。
他也举「一万小时定律」说,要达到专业顶尖人才的门槛,需要一万小时的辛勤练习,成功之神才会来敲门;但是敲了门,也不代表人生从此一帆风顺,「比赛赢了,人生就赢了吗?」身经百战的杨淋贵,从竞赛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帮助年轻孩子们勇敢面对挑战,以及迎面而来的成功,或者失败。他最近被教育部选为教育家人物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