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散文】鄭培凱/飲茶起源
喝茶是现代人极其普遍的日用习惯,作为全球人类的饮料,说它独占鳌头也不为过。饮茶的历史则可上溯到蒙昧的新石器时代,早于文字形成之先,只能从传说中寻觅饮茶起源的痕迹。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皆饮焉。」显示唐朝人认真思考过饮茶历史,陆羽写《茶经》,就上溯到神农与周公。说饮茶始于神农,根据的是《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然而,《神农食经》是汉代托名神农的著作,其中的记载应当是历代口耳相传的故事。神农作为传说中的「文化英雄」,进入历史记载,是神话传说演化成历史的现象,并非实有其人。作为文化传说,神农发现茶有药用,是古人创造文字之后,把农作物的始源归诸神话人物的历史理解,就好像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取火、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一样。不过,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饮茶肇始于远古的中国,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人类饮茶的起源,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只能找到神农的传说神话,说他亲尝百草发现了茶。历史文献资料明确显示,人工栽植茶树并广泛饮用,已在上古晚期,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西汉宣帝时王褒写《僮约》,要求僮奴「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荼)」,以及扬雄在《方言》中说,「蜀西南人谓茶(荼)为菠」,算是比较可靠的文字资料,晚到汉朝,当然不能作为饮茶起源的上限。研究上古的历史,二十世纪以来,有了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尤其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相当精密,技术先进,发掘人类聚落的生活遗存,探知食衣住行的遗迹,就能运用科技实证的手段,在实验室中发现炭化作物的类别属性,确定出土材料是否暗藏着饮茶的痕迹。2004年至2011年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也把中国境内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三千年,上推到了六千年前。也就是说,余姚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田螺山考古发现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只能证明人工栽培茶树,配合同时发现的陶壶,有可能作为茶饮之用,不知是否广泛流传为饮品。近年的考古发现则可证实,至少在战国秦汉时期,饮茶的习惯已经流传到华北,甚至远到青康藏高原一带。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是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在约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发现了茶叶的遗存,距今已有1800年。这个考古发现的信息量很大,明确显示,在阿里这样的高寒地区是不可能种植茶叶的,所以,这些出土的茶叶遗存,必定从青康藏高原的东边转运而来,而原产地可能就是巴蜀一带。霍巍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发表《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揭示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大体可以肯定,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利用了早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茶叶作为商贸产品,转贩到阿里,成为藏族先民的饮品,结合王褒说的「武阳买茶(荼)」,可见两千年前茶叶作为经济作物,贩运的规模应该是相当可观的。
陕西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家于1998年,在西汉景帝阳陵东侧的外藏坑中,发现一些树叶状的东西,经专家研究,发现这些叶子竟然是茶叶,而且是顶级品质的茶芽。汉景帝死于公元前141年,由此推断,外藏坑中出土的茶叶至少距今2150多年了。这项研究结果,于2016年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下属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确证西汉初年饮茶已经是当时的生活习惯。近来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比汉景帝外藏坑发现的茶叶实物,又提前了至少三百年,证实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论断,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广泛的饮茶习惯。
饮茶的起源虽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是在战国秦汉之前,茶树栽植、流传与饮用的情况,仍如一团迷雾。我们比较确定的是,人工栽植的茶树主要出产在长江流域的南方,也就是陆羽《茶经》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余姚田螺山出土的古茶树遗迹,如何反映当时人的饮茶生活,是否广泛流传,都是未知之数。一直要再过了三千年,战国秦汉时期北方出现茶饮,我们才能确定饮茶的风俗,已经由南至北,普遍流传。既然地处西北的汉代陵墓中出现顶级茶芽,西藏阿里地区也有输入的茶叶,可想而知,出产茶叶的南方地区,茶饮一定更为普及。王褒《僮约》里说的「武都(阳)买荼」,明显透露出茶叶作为商品的情况,是以四川为集散地的。配合考古材料,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推断,茶叶的人工栽培成为经济作物,应当始源于中国西南,而以巴蜀为中心。至于秦汉到魏晋时期的饮茶方式,文献无征,大概还是比较原始的煮汤办法,就如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所说:「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也有可能放进盐或姜同煮,作为茶叶菜汤或药汤饮用。
汉代种茶的主要产地,从巴蜀逐渐拓展到荆楚一带,显著扩大,到了三国时期,江南和浙江一带都已经普遍种茶。饮茶的人也明显增加,不再限于少数的统治阶层,而变成江南士大夫日常待客之物了。根据三国魏张揖《广雅》所记,「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酲酒,令人不眠。」这条资料显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生煮羹饮之外,已经采茶之后做成茶饼,外面敷以米膏黏合,以便保存。饮用之时,研磨成末,置放在瓷器之中,煮水浇覆烹煎,同时放入葱、姜、橘子之类来调味。可见饮茶的研末煎点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流行,而加果加料的饮用法,显然考虑的是茶汤的味觉口感或养生药用,与陆羽强调的纯粹茶汤不同,显示茶饮的「史前」阶段,并不提倡茶的本色,也不曾像陆羽那样,倡导茶能引发精神德性的特质。
我们必须认清,人类饮茶的历史,与茶树最古的源头,是两件不同的事。一是人类生活因饮茶发生变化的文明进程,属于人类的历史,另一则是古植物学的探源,属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史,其起源与发展与人类生活及物质文明可以无关。有些人混淆了人类饮茶历史与古植物学历史,大肆宣传古茶树的起源地,或在印度,或在缅甸,或在中国某地,好像发现了千万年前古茶树痕迹,就证明了人类饮茶的源起。这种思维的越界跳跃,不但显示逻辑思维的混乱,还显示提倡思维混乱背后的动机,或许是为了宣扬地方有着悠久文化传统,或者是为了特殊商业利益,总之与人类茶饮的历史无关。倒是考古发现不断出土的新资料,刷新了我们对饮茶起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