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去新疆的人,“尸斑”都变淡了

《我的阿勒泰》播出之后,新疆又一次火成了顶流。

这部豆瓣8.8分的赛博吸氧剧让多少打工人感叹:

人在工位,心在远方。

尸斑变淡了,尸体暖暖的。

图源:《我的阿勒泰》,下同

爱做梦的李文秀、敞亮的张凤侠、热烈的托肯......和阿勒泰的森林草原一起,将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怼到了我们眼前。

牛羊成群,天地辽阔,清澈的河流奔腾不息,很多人说,这是一部阿勒泰的风光大片。

但《我的阿勒泰》远不止于此。

它讲清楚了一件事:

当城市里的我们向往阿勒泰,想象新疆的时候,我们是在向往什么?

阿勒泰,出发

《我的阿勒泰》这部剧,有种极致的美丽。

它脱胎于李娟笔下纯净的北疆世界,那里的云与风一起流动,游牧的哈萨克人随季节迁徙,牛羊和马匹自由行走在无边的旷野。

而剧中,张凤侠一家跟着哈萨克邻居,带着牛羊和家当转场去夏牧场那一路的美景,满足了我们对阿勒泰几乎所有的想象。

牧民驱赶着骆驼和牛羊,沿路经过湖泊、戈壁、沙漠、森林、雪山......

看遍千般风景,历尽万般艰辛,他们才能抵达水草丰茂的夏牧场。

羊群要在夏牧场度过一整个养膘的夏天,然后在冬天来临之前从高山往下迁徙,回到温暖的河谷低地。

牧民也拖家带口跟随它们在天地间奔波流转,如同顺应某种自然的召唤。

剧中的景,处处是大片,这里的人,更让人喜欢。

开小卖部的张凤侠,是阿勒泰远近皆知的大侠。

她自由坦荡,有自己的一套浪漫和生存智慧。

因为思念过世的丈夫,她满村子问去夏牧场的哈萨克人,谁能带她走仙女湾,那是一条如今少有人走的古牧道。

而仙女湾,是她和丈夫相识的地方。

认识了新的男人,她爱一场,被男人骗了,再恨一场,然后翻篇——

“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有什么了不起,再找下一个嘛。”

张凤侠开一间小卖部,换来一大本要不回来的账。

床塌了,人丢了,喝醉了,没关系,只要天塌不下来,日子就能有滋有味地过下去。

她也不需要女儿李文秀做一个有用的人。

人要是没用,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待着,也挺好。

似乎阿勒泰的人都如张凤侠这样,永远满怀希望,有一身原始的生命力和耗不尽的生活激情。

人气很高的托肯也是如此。

她要和酒鬼丈夫离婚,要带着孩子改嫁,去镇上开饭馆子。

亲戚都说她丢人,但她不怕丢人。

在那极尽原始的环境之中,她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要去追寻爱情和闪亮的日子。

托肯就是鲜活的李娟笔下的哈萨克女人——

“那么的快乐,热情,又好像很寂寞似的。她们都眼睛明亮,面孔发光。”

这样明亮的眼睛、发光的脸庞,和阿勒泰野性的天地彼此相衬。

就像朝戈的奶奶所信奉的: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的过呀。”

在阿勒泰,万物皆有灵,连终日忙于生存的人们,都有着独特的灵性。

这灵性无关贫富、无关出身,而是人在认真扎根的每一寸日常里,生长出来的自由和浪漫。

很多人都被《我的阿勒泰》中那段澡堂的戏打动过。

女人们在昏黄的澡堂里一边搓澡一边聊天,小孩子们跑来跑去,有人在奋力洗衣洗床单被罩,某一刻,这热火朝天又湿淋淋的空间里传来歌声,一个人开始唱,演变成一群人的大合唱:

我的阿勒泰,生生不息的故土,我的阿勒泰,亘古不变的太阳。金色阿勒泰,山水之灵,绿草如茵……

流水哗哗,歌声回荡,无关情色。

我们看到的,是阿勒泰女性发自内心爱着自己生长的土地,爱到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不在快乐。

这种活着的热乎气,就是新疆人给远方都市人提供的赛博氧气。

新疆人过得也太好了

第一批受到《我的阿勒泰》感召的人,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10天超4亿的收入,就是阿勒泰的魅力。

图源:微博

这几年,新疆俨然已是打工人的精神故乡,他们打工时最大的乡愁便是“什么时候能去新疆玩”。

阿勒泰之美还只是新疆小小一角。

到了新疆,才知道中国之大。

天山的连绵冰峰和天池的晶莹湖水,有为人所熟知的壮丽。

图源:《航拍中国》,下同

巴音布鲁克草原风和日丽,碧蓝的赛里木湖是承接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后,流下的最后一滴眼泪。

4月的伊犁河谷开着漫山遍野粉色的杏花,6月则是一幅紫色薰衣草的画卷。

大丰收后辣椒的红,和棉花的白,是属于大新疆的色彩。

喀纳斯的四季更迭都如油画一般,罗布泊的表面,却是外星球的景观。

区区几张图片,根本不可能放得下震撼人心的新疆之美。

更吸引人的新疆的生命力,还藏在丰盛的风物之中。

“预制菜在新疆没活路”,已是众所周知。

这里只有新鲜的牛羊肉,奶是现挤的,面是现揉的,苦等上不了桌的大盘鸡,都是现杀了才放进高压锅。

图源:《定义2021》

被预制菜按在地上摩擦的打工人到了新疆,才知道一口入魂的新鲜是什么滋味。

葡萄、香梨、石榴、哈密瓜......水果本身的甜味和香气,不被时间和距离耽误分毫。

新疆人的生活更是要美的。

家中华丽的地毯,璀璨的吊灯,复古的家具,每个细节都精心装饰,这才知道之前以为的欧洲风,其实是地道的新疆风。

图源:抖音

你以为只有有钱人的家里才这样?

其实家境普通的新疆人,都要花一大笔钱在装修上面。

图源:抖音

食物是新鲜的,房子是美丽的,出门就有壮阔美景。

生活在新疆,实在是很难不热爱生活。

在这里,人和土地、动物、自然之间的距离,有种奇异的密切感,双脚踏地,便如同踩在奔腾的生命力之上。

李娟在书中,也一次次书写着这种涌动在人类血脉中原始的力量。

她的《遥远的向日葵地》里,写母亲在阿勒泰的向日葵地中辛勤劳作,锄草的时候把衣服一件件脱去,“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

图源:豆瓣

万物生长,是大地最雄浑的力量,她的母亲,就是田野的女王。

多年之后,李娟依然“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身的耐心与希望”。

这是依赖土地生存的人,在劳作中获得的乐趣与尊严。

她在《冬牧场》中,记录了哈萨克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景观。

图源:《定义2021》

阿勒泰沙漠深处的冬牧场,不如《我的阿勒泰》剧中那样诗情画意。

牧民们服从自然的意志,春天北上,秋天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如此一年一年折返。

原始的条件之下,生活必然艰辛。用羊粪砌羊圈、做燃料,生活在羊粪堆里;在风雪交加的旷野中放养、赶牛、找骆驼、背雪......

漫长难熬的冬日里,哈萨克人有自己的智慧和乐观,冬天总会过去,白昼总会变长,气温总会回升。

即便眼前艰苦,“一切总会过去的”,生活总会有希望。

图源:《航拍中国》

你会看到,此地的人还活在另一个缓慢的时区之中,他们也许并不富裕,却也不求什么世俗名利。

他们从来不活在笼子里,而是脚踏实地和万物生灵一起活在苍茫天地间。

放牧、劳作、迁徙、跳舞、唱歌......

天地辽阔,生命震荡,活得辛苦,也活得漂亮。

流动的生命力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们,很难想象远方的新疆还有牧民在逐水草而居。

背离城市秩序的古老游牧文明延续至今,用另一套生活观轻松给城市居民一些小小的震撼。

图源:《我的阿勒泰》

而深深腌入了一身班味儿的打工人,一边被治愈的同时,一边在问:到底是谁偷走了我的人生?

当哈萨克人骑马在草原放歌。

上海的人在花钱组团citywalk,用脚步丈量城市。

当金色的夕阳映照在连绵的雪山之上。

北京下班的人用手机拍下夕阳,如同珍藏人生的极光。

图源:网络

李文秀可以在阿勒泰繁花盛开的草地睡到天荒地老。

城里人费尽心思,在公园里用20分钟暂时gap。

图源:小红书

越努力,越辛酸。

对城市,你我已不再有丝毫好奇,一边习惯了它的繁华和便利,一边又痛于时间和幸福感不知被什么剥夺。

流行的所谓班味儿、尸体文学,是对一成不变日子的反讽,也是我们对生命力和生活热情的真实渴望。

图源:《定义2021》

所以,打工人永远向往新疆的宽广、西藏的干净和云南的自由。

在远方,没有城市凝固的秩序,幸福感可以不跟财富和快节奏绑定,新鲜的食物和土地提供滋养,四季劳作之后内心平实而满足。

去远方看世界,是打工人永恒不变的异乡愁绪。

图源:《我的阿勒泰》

另一方面,则是旷野中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

《我的阿勒泰》的导演滕丛丛就觉察到,游牧文化正在消失:

“新一代的哈萨克族小孩,接受的是现代化的教育,读书、生活都在城市里,他们享受过现代文明后,很难再回到那种古老、寂寞、艰苦的游牧生活。”

就像剧中的苏立坦,一个终生扎根在阿勒泰的哈萨克牧民,随着年纪增长不得不面对自己熟悉的一切渐渐消失。

不能养鹰了,不能打猎了,大家转场不再走仙女湾,儿子也走向了城市,不再继承自己的牛羊和家业。

图源:《我的阿勒泰》

随着时间往前,城市文明和与之相对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从未停止碰撞。

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从未停歇。

打工人要奔向旷野,牧民也向往在城市扎根。

好在,生活终究是可以流动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踏上去往新疆的旅途,在山水田园间暂得解脱。

牧民也搭上了网络,跨越空间与城市连接,探索这一代游牧生活新的可能性。

喧嚣的城市、辽阔的牧场、宁静的村庄,都已经流动起来。

牧民大姐直播三秒卖出一头活牛

很多时候,我们疲惫不是因为厌倦了生活本身。

是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和凝固无趣的秩序,磨损了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力。

低着头停在原地的人,看不到月亮。

当你走出去看看外面,用身体感受到四季流转的变化,用舌尖体会每一口食物的滋味,走出那死气沉沉的日常,在流动和变化的日子里,才能重新唤起好奇、希望和新鲜感。

就像李娟说的: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下一站,新疆。

下一站,也可以是重新跳动的生命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