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金改已有20年 劉燈城:金融市場仍有六大問題 新新併是整併好起點

财政部前次长刘灯城指出,金融市场有六大问题显见20年来整并不足,新新并是好起点。本报资料照片

2004年由扁政府推动的二次金改政策,迄今已有20年光景,在这20年间,国内外金融市场都出现剧烈变化,不过包括金融产值、前五大银行的市占、金融股价等相关指标,和亚洲其他国家相较则出现退步,对此,在二次金改时,以财政部国库署长身份站在第一线亲自执行金融整并政策,可说是重要灵魂人物的财政部前次长、并担任过台湾金、合库金、华南金等多家大型公股金控董事长的刘灯城,在接受本报访问时深入剖析他的观察,他指出,若从大指标来衡量,台湾近20年来的金融市场的确出现退步现象,有待金融整并的推动来改善。

他以近期台新与新光两家金控整并为例指出,这是事隔多年台湾首次的金控公司间合意并购,透过市场机制来解决「Overbanking」的问题,将成为台湾金融整并作为一个好的起点,并为台湾金融产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刘灯城观察到的六大现象,包括:1. 台湾前五大银行市占率不增反减:2004年我国前五大银行资产市占率为37.05%,2024年6月底不增反减,下降至35.35%,远低于新加坡92.2%、香港73.3%、日本63.6%、南韩88.0%、及美国49.7%,他认为,这代表我国银行规模相对较小,并没有出现国际性大型银行。

2. 前五大银行中公股银行家数减少:2004年,资产前五大银行全数均为公股银,包括台银、合库银、土银、一银、华银,但到了2024年6月底,前五大银行中公股银仅剩台银、合库、一银3家,其余2家为民营银行,包括中信银排名第2、国泰世华银排名第5。

3. 公股银行市占率大幅下滑:2004年公股银市占率高达60.46%,及至2024年6月,八大公股银市占率仅余46%,若加计其他农业金库、输银、高雄银等其他公股银行,也仅48.2%未过半。

4. 金融业产值比重下降:2004年金融及保险业生产毛额占我国GDP比重为7.47%,2023年下降为6.47%,更远低于新加坡的14%。

5. 银行业ROA、ROE不高:以2004年及2023国银的资产报酬率(ROA)与净值报酬率(ROE)来看,2004年分别为0.63%与10.3%,2023年则分别为0.73%与10.4%,成长幅度有限,与国际上普遍认为好的银行获利ROA须达1%以上已显示国银获利能力不足。

6. 金融业股价涨幅有限:相较于电子类股例如台积电,金融股股价不论是大多数的公股或民营金控、银行,涨幅相对有限,相较于三商银股价于80年代甚至曾高达上千元台币,如今实在是二样情。

刘灯城指出,之所以出现上述的六大现象,关键问题出在金融市场在这20年间整并不足,像银行仍太拥挤,本土银行仍多达38家,获利不高,竞争力不足,尤其在国内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却连一家区域级规模的银行都没有,可以伴随台湾产业进军国际。对于目前金融股价相对偏低,刘灯城解读,这代表市场对于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与前景评价不如高科技电子业。

刘灯城感慨,这20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缺乏有力的整并,使金融商品同质性过高,欠缺大型金融机构进入国际舞台竞争,导致国际化、创新化、多元化不足而使金融产业几乎没有进步。回顾推动「二次金改」的经验,刘灯城的心得是,重大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复杂度,尤其金融改革属于结构性、基础性改革,加上金融事业的资本庞大,公民营企业合并更涉及定价、换股比率、员工权益、经营权移转等问题,需要相当时间的规划、沟通取得共识,才能奏捷,但他对此强调,即使困难很多,政府仍应积极创造诱因鼓励业者进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