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讲堂—医疗生技篇 两岸医疗合作、困难重重
专访立法委员刘建国、苏清泉、廖国栋 采访/金丽萍、秦振家 文/秦振家 照片/秦振家、立法委员国会办公室
服贸协议之于医疗生技业,签署的意义是否高于实质的合作内涵?这样的疑问,也充满在四月九日立法院社会福利及卫生环境委员会的质询现场。
当天,立委蔡锦隆及刘建国相继向卫环部官员提出,「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签署效力有限。另苏清泉、廖国栋在本刊专访时则表示,在服贸协议的基础上,两岸医疗合作尚需克服许多困难。重量不重质 协议效力大打折扣立委刘建国质疑,政府在与中国签署两岸服贸协议的谈判过程中,所持的态度可议。首先,应扪心自问:我们对于谈判对象够了解吗?事实上,情况恰巧相反;大陆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台商已落脚对岸,中国借由管理之便,早已掌握台湾的产业内涵,包括技术、市场等…。
所以,严格说来,就资讯的掌握情况来看,这是一个不对等的谈判关系;况且,中国仍存在浓厚的人治色彩,政策的不稳定性颇高。面对如此的谈判对象,政府怎能以如此马虎的态度签订协议?刘建国进一步表示,分析整个服贸签署内容,充满着重量不重质的影子。他还点出,我们应该来算算,在两岸签署的协定和备忘录中,出现多少类似「另行商定」的字眼?(注:按理财周刊编辑查证相关资料显示:在二十九项相关协议中,出现二十一项类似「另行商定」字眼。)
三年多前两岸签订「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但迄今仍无台厂新药或学名药得以在中国大陆上市,由此看来,签订ECFA无助于台湾生技业者在中国施展身手,签约的意义何在?来台做慈善?中国商人兴趣缺缺苏清泉和廖国栋同时认为,台湾市场对中国医疗机构不具吸引力。苏清泉说明,依目前服贸协议内容,陆资仅能以非营利组织型态来台设立医疗机构,即便获利,也无法汇回中国,赚的钱只能留在台湾,形同是慈善事业。对这样的合作型态,中国的医疗事业兴趣不高。苏清泉也以资源回收为例,印证受限于市场规模太小、相关规范严格,中国来台投资步履蹒跚。他表示,以小型资源回收业而言,自ECFA签署三年半以来,大陆只有三家业者申请来台设厂,而资金到位者只有两家,总投资金额为二十七万美元,约新台币八百万元。那么,对岸的庞大市场,对台湾医疗生技产业毫无意义?倒也不尽然。
苏清泉指出,老人长期照护商机,是台湾医疗产业切入中国的利基点。苏清泉说明,中国大陆的老年人口,到了2025年将达三亿人,而目前的安养机构严重不足,具有高度市场需求;而相对于大陆,台湾较早投入发展安养机构及中小型诊所,具有发展优势。服贸商机在长照廖国栋也认同台湾长照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机会。除此而外,廖国栋认为,一旦通过服贸协议,对台湾医疗机构而言,顶级专科医院是一重要机会;目前,在两岸间,已有成功模式;北京的宝岛医院即是与台湾合资设立的高级妇产科医院,也是台湾医疗机构在大陆少数获利的医院。同样是医师出身的廖国栋另表示,台湾智慧医疗领先中国许多,在建立完善智慧财产权保护下,可考虑以整厂输出方式进入中国。只是,廖国栋提醒,服贸过后,货贸协议也要加快脚步,好让生技医材产业也能加速至大陆拓展商机。(文未完)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理财周刊》712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掌握理财力 投资更顺利!更多精采课程www.moneyedu.org.tw或FaceBook搜寻「台股火龙王」粉丝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