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挖角"经:团队价码水涨船高 中小机构"一把梭”

(原标题:公募新“挖人经”调查:权益团队价码水涨船高 中小机构“一把梭”)

权益市场持续火爆,让不少基金公司加入了竞争行列,甚至包括一些曾扬言专注发展“固收+”的机构。

“能否在火热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不少机构都在思考。

但对于权益投研能力较弱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如何弯道超车,就成了问题的重点。

“一家小基金公司想在今年借着市场多发展一下权益投资,从外部找了好多权益投研团队想要‘挖角’,但是却发现人力报价突然高了起来。”近日,沪上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家小基金公司的处境其实并不是孤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随着市场持续火热,不少基金公司在挖人时都是挖一整个投研团队,但是“挖角”的价格也越来越贵。

而从数据来看,今年亦有不少基金经理离职,有些基金经理离职后继续在公募基金里战斗,也有的转向券商,还有的奔向私募等其他行业岗位

年内逾200基金经理离职

就在前不久,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元老”基金经理孔学峰,因个人原因于今年9月30日正式离任,且是该公司年内离职的第二位基金经理。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0月29日,141家基金公司中共有2316名基金经理,年内有216名基金经理离职,同时也有392名基金经理上岗

这个数据相比2019年全年231名公募基金经理的变动数仅相差15。

2019年基金经理离职数曾是近三年最高,2018年和2017年离职公募基金经理数分别为190名和170名。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今年或将超过2019年基金经理岗位变动数量。

具体来说,有9家基金公司的年内离职基金经理数超过5名,包括东吴基金、中邮基金等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业内明星基金经理林鹏周伟锋于洋崔建波等大咖,均在今年离开了原就职的基金公司奔向了新岗位。亦有基金公司因为内部股东更迭或其它治理问题导致基金经理离职。

在所有离职的权益基金经理中,“最大牌”的一位当属林鹏。

其离职前任东方红资管分管权益基金投资的总经理。彼时,他在管公规模超过280亿元。今年5月,东证资管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兼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林鹏先生离职,并卸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此消息一出一度让众多基民无所适从。

三个月后,有消息传出,林鹏在离职后任上海和谐汇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正式进入私募业界

当然,林鹏并不是转战私募的孤例。

根据记者了解,同样转战私募战场的还有医药股方向的明星基金经理于洋。

于洋今年6月离开富国基金。9月1日,上海钦沐资产管理合伙企业登记。信息显示,于洋认缴比例占39%。公司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是此前曾任职过百亿私募研究总监柳士威

国泰基金的周伟锋也于8月离开了待了十余年的国泰基金,离任前,他的管理规模也已经超过了110亿元。如今周伟锋的下一站还没有公开消息,但是业内有消息称,他很有可能加盟某知名PE机构。

此外也有基金经理转战券商行业,分别进入中银证券、广发资管任职。

基金公司的“挖角”经

在今年以来截至10月29日的同一时期内,141家基金公司中,还有392名基金经理为基金公司新聘人员。

其中,广发基金居新聘基金经理数榜首,年内新聘基金经理14人,华夏基金次之。

“我们公司总经理亲自去‘挖角’业内某知名权益基金经理,可以说是‘三顾茅庐’,最终终于得以成功。”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今年行情来了,其实大家都在挖人,付出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但必须‘梭哈’。”前述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部分基金公司在挖人之后立即着手准备公司投研体系的重建,希望新团队能带动公司权益基金实现大发展。

与往年明星基金经理偏好“公奔私”不同的是,今年不少基金经理仍留在公募行业。

譬如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投资核心陈军于2月离任,现已加盟东吴基金,任常务副总裁

此外,原新华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崔建波早前也离开了经营了十余年的新华基金。

今年6月,崔建波加盟方正富邦基金,担任首席投资官。

早前在5月23日,崔建波在新华基金管理的7只基金同时发布解聘基金经理公告。基金经理离任原因一栏显示为“个人原因”,且崔建波并未转任新华基金其他岗位。

崔建波自2010年3月起担任新华泛资源优势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至其从新华基金离职,崔建波已有超过10年的公募投资经验。在新华基金期间,崔建波管理过的基金共有17只,其中有新华优选消费混合、新华趋势领航混合、新华鑫益灵活配置混合3只基金,在其任职期间回报均超过200%。

整体来说,今年离职的216名基金经理中,亦有不少基金经理仍旧在公募行业任职。

譬如有13名基金经理转向国泰基金、富国基金等公司,依旧在公募基金行业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