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贫富不均比想像更严重
穷人、富人面对的通膨压力是不一样的。图/本报资料照片
主计总处日前公布元月通膨率,通膨率已降至近七个月最低,只有1.79%,然而根据调查,穷人的通膨率仍达2.09%,依旧在通膨警戒线之上,富人通膨率仅1.57%,通膨对富人的压力明显较缓。
这里的穷人、富人指的是国内所得最低的后20%家庭,与所得最高的前20%家庭,以国内总户数900万户计,这里讲的是前180万户与后180万户所面对的物价压力,低所得的180万户有着更大的压力,而他们所得原本已是低的,加以通膨的摧折,可谓雪上加霜。
这不是今年元月才有的问题,而是自有统计以来的常态,以近十年而言,穷人通膨率有八年是高于富人通膨率,显见穷人长期以来面对较大的物价压力,何以如此?原因在于穷人所得不多,钱都花在吃、住这些必需品上,依官方估计,他们每百元消费支出就有31元花在食物,有30元花在居住,也就是消费的6成都花在吃、住,因此只要食物上涨,房租调高,他们就首当其冲。反观富人花在食物、居住的比重只有4成,食物、租金的调涨对他们影响自然小很多。
政府每年8月都会公布《家庭收支调查》,这份调查最引人注目的是所得差距,前20%与后20%家庭的所得差距,一般也称为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学理上称此为所得分配,但用白话文讲,这反映的是贫富不均的变化,然而,这里反映的只是名目所得差距,并未把物价因素考虑进来,也许有人会问,把物价考虑进来,会不一样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穷人面对的通膨率与富人面对的通膨率不同,因此经平减之后会出现变化。
我们的所得层级别CPI(CPI涨幅即通膨率)自2008年开始编制,因此只有十多年的资料可以运用,以这份前20%与后20%家庭的CPI来平减家庭收支调查里的前20%与后20%家庭的所得,即可得出前20%及后20%家庭的实质所得,据此即可算出实质所得差距。
实质与名目的差别在于名目可能是虚的,当所得成长追不上物价上涨,名目所呈现的成长就是虚的,举个例子,1974年台湾名目总薪资成长36.5%,由于这一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通膨率超过40%,经物价平减后的实质总薪资是负成长7.3%,那一年人们是痛苦的,真正能表达心中感受的不是名目值,而是实质统计。
自2008年到2022年我国前20%与后20%的家庭所得差距变化不大,只从6.05倍扩至6.15倍,但由于穷人的通膨率大于富人的通膨率,经平减后由6.05倍扩至6.36倍。换言之,十多年来这两个阶层的所得差距扩大,0.1倍来自名目所得的变化,有0.21倍来自通膨率,通膨效果是所得效果的2倍。
由于主计总处的所得分配、所得层级别CPI只有五等分位,没有十等分位,因此我们看到的穷人所得、穷人通膨率仍无法反映经济弱势者的现状,若真能分到十等分位,观察到所得最低的后10%,他们的收入必更低,而所面临的通膨压力则更高。莫以为不过是10%的家庭而已,若以户数计也高达90万户,若以人数计也多达140万人,并不是少数人。
而以上只是统计到2022年,去年也就是2023年通膨力道持续扩大,待今年8月公布2023年家庭收支调查后,以富人、穷人通膨率加以平减,差距势必会再扩大,这意味着十多年来台湾贫富不均的实情,比官方所公布的名目差距来得更大,比我们想像的更严重。
总统当选人赖清德不久即将上任,期盼赖总统能了解这个问题,并正视这个问题,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低所得族群生活实在太辛苦了,2008~2022年后20%族群的家庭实质所得只由30.3万元升至31.1万元,增幅何其小,同一期间我国实质GDP成长58%,两者成长率有天壤之别,这说明经济成长的果实,低所得族群所能分享者微乎其微,如此非仅不符社会正义,长此以往,也不利社会的安定。
我们呼吁赖清德所筹组的内阁,必须有熟悉此一问题者,以了解民生疾苦,并设法改善,须知历史上所有的民怨、动乱、朝代更迭都与贫富不均息息相关,我国十多年来实质所得差距的扩大已超乎想像,更有甚者,统计之力有限,实情也非数字所能述尽说竭,真相者,但凭爱民之心而已,盼赖总统能以临深履薄的心情来正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