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东科技再获数千万元战略融资

(原标题:谷东科技再获数千万元战略融资

近日,国内AI+AR领域头部企业谷东科技宣布再获数千万元战略融资,由广州城投凯得资本领投,多家机构跟投,在本次疫情和资本寒冬中逆势而上,再次获得机构青睐。

谷东科技成立于2017年,作为“AR变革认知、AI赋能行业”的领先推动者,深耕AI+AR的数字孪生与数字交互,提供从阵列/全息波导设计、光模组、穿戴式交互到应用软件全栈式定制化服务,打造新一代智慧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安防、电力等行业,帮助客户取得最佳商业价值

谷东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及多位联合创始人来自神州数码思科、舜宇光学等企业和清华、北航、北京交大等知名院校,汇聚了众多拥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技术、商业和研究人才。谷东科技与暨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吸纳在光学、硬件、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方向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阵列光波导、全息光波导中国专利年申请数量最多、增长最快,并获得知识产权贯标证书,入选中国联通5G解决方案供应商,广东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

AR归来:喧嚣之后价值显现

随着5G、AI、物联网等大型基础设施成熟,美国和中国的投资规模继续在2019年领跑全球。PTC报告说今年4月份AR业务量比2月前增长10倍,美国Forrester报告,预计到2025年,将有1400万美国工人在工作中定期使用智能眼镜

2020年,全球疫情的意外爆发在客观上将AR技术再次推向大众视野,让更多传统企业认识到,基于AR的远程协同是刚需也是趋势。

近两年中国AR赛道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5G破除行业发展痛点大量投资催生更多的AR应用场景,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启动“上云数赋智”行动,而当前最有效的“用数赋智”工具莫过于AR。

实践证明,企业向工业互联转型要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资金实力、业务量力而行,不是盲目上马全自动产线、无人化工厂,当前最急迫地考虑,是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来赋能,建立更敏捷、高效、合理、安全的资源配给能力,促进人和人、人和机器、人和数据更好地联合融合,而当前成熟、可行、又颇具想象空间的落地项目,正是AI驱动下的AR系统。

先进光学与AI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

谷东科技创始人崔海涛认为,公司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坚持光学、AI核心技术算法自主研发,基于前期在技术上的突破和积累,形成全面覆盖、快速迭代的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向客户证实自身价值,推进各种应用落地。

以AR光模组光源为例,国内波导显示大多数采用LCOS面板,LCOS固有缺点导致画面对比度和清晰度不高,功耗大,而OLED作为目前最成熟先进的显示面板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亮度始终是痛点难题。谷东科技首创自主知识产权七折叠、十二面体光机专利技术同等条件下,亮度可达到业界同行的5倍,透光率高达85%,视场角达43°,镜目对焦范围增大1倍,eye-relief达22mm以上。

再以AI算法为例,谷东科技独立研发的基于AR眼镜的AI识别算法引擎,引入注意力机制,实现目标检测和识别,针对眼镜视角、光线变化、局部遮挡、工业物体等做优化,毫秒级识别,精度提升11.3%。

深耕To B行业, 为数字化转型赋能

2019年12月,Magic leap高调宣布调整方向回归到企业服务领域。而同期的IDC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工业领域的AR支出正在超越消费者领域。到2023年,工业领域支出将是消费者支出的三倍。

AR在中国的工业应用更有其急迫性。谷东科技创始人崔海涛认为,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不高是我们的一大劣势,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不到美国的十四分之一,我们的经济发展一直是靠资本和劳动力快速增长,源于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则是微乎其微。特别是当前“人口红利”的消逝超出我们预想,面临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双重困境,情况越发严峻。而AR创建了一种新的信息呈现范式,人们能同时处理数字和物理信息,大大提升吸收信息、决策和执行的速度和效率,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各个环节提升人类的劳动生产率,是最有效的赋能性生产工具。

谷东科技作为这一波“AR工业”潮流里的标志性企业,成功以实现了大批实用项目落地。为复工企业所做的AR+AI红外测温项目、为拜耳制药开发的远程维修指导项目,为浙江先登开发的制造业巡检项目、为京东开发的AR物流项目等等,为企业客户解决了大量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实现AR+AI的商业价值,也推动了公司顺利进入规模商业化的下一个阶段。

谷东科技结合多年的产品行业经验,摸索了一套自己的AR大规模落地方案,将开创性地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和产品认知。对未来的发展崔海涛先生充满信心:“谷东科技将持续不断地深耕AR+AI为核心技术基础的数字孪生与数字交互领域,与行业客户深度合作,在技术适用性实用性上下苦功夫、真功夫,在工业、交通、物流、安防领域构建新一代智慧化信息系统,全方位实现资产数字化、信息可视化人机一体化、管理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