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构建高等教育生源的可行模式

以刚结束的111学年度为例,全国教育总经费为9,834亿元,较前一学年的9.959亿元减少了125亿元。过去几年中,大专院校的经费约占总教育经费的三分之一。然而,根据教育部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每位学生所获得的教育经费明显低于其他先进国家,仅为美国的38.8%、英国的44.1%以及日本的68.4%。

近年来,大专院校的学生人数因少子化趋势逐年下滑。例如,大一新生人数从101学年度的27.78万人下降至111学年度的20.15万人,共减少7.63万人。预计这种下降趋势将持续,到127学年度,大一新生人数可能仅剩下14.74万人。

高等院校的学费在财政支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学生招生数量的减少对学校的财务状况造成严重冲击。通常情况下,只有拥有1万名以上学生的综合性大学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学生数超过6,000人时,学校的财政状况才能达到收支平衡。然而,如果学生数量低于3,000人,学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能不得不考虑退出经营。我国教育部也将这个3,000人的学生数门槛作为辅导改善和停办私立高等院校的重要参考依据。

■教育部应可参考美国高教三大成功原则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11学年度学生人数未达3千人的私立大专院校共有24所,其中包括台湾首府大学、和春技术学院,以及中洲科技大学等三所院校,已因经营不善,在112学年度被迫停办。对于其他21所私立大专院校而言,若无法透过独特特色吸引学生、提高新生注册率,或善用现有资源、调整经营模式,发挥专属及多元专长,并创造财务来源,则最终可能因学生数不足而陷入退出的窘境。

英国《经济学人》曾以「脑力事业」为专题,进行一项关于全球高等教育的调查和分析。该报告归纳出美国高等教育成功经营的三大核心原则:首先,政府角色相对有限,介入程度较低;其次,强调市场竞争;最后,注重实用性,远离仅仅学术象牙塔的框架。换言之,「大学自主、市场竞争、实用主义」三大成功原则,让美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模式得以大放异彩,此三项核心原则或可做为我国政府高教政策与各高等院校经营之参考。因此,教育部宜转变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协助者,鼓励大学自主,减少相关限制,如新增系所、颁授学位、调整学费、弹性修业年限、教师聘用条件等。

■创新思考辟生源,开发第二条成长曲线

台湾正面临因少子化带来的高教生源短缺问题,这是无法逆转的现象。为因应这一困境,我们可以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模式,从事物的本质出发,重新思考解决办法。创新思考可以找到第二条成长曲线,即创造更多的生源需求,包括终身学习学位课程、产业专班以及国际学生招生。其中,终身学习学位课程的需求最为迫切。产业专班和国际学生也可以透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智库合作等方式,开展联合招生计划。

随着科技飞速进步,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个人和职业上的成功。学习已不再受限于特定阶段,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设计独特的知识模组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供在职人士或退休银发族进修。只需完成学分要求,他们即可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上课方式多样灵活,包括实体课程和线上数位课程,无论是白天、晚上、周末或假期皆可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