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失智症月 「記憶的掛號信」感受失智者生命厚度

台湾失智症协会「记忆的挂号信」特展,今于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举办开幕记者会。记者许政榆/摄影

9月是国际失智症月,今年国际失智症协会提倡「Never Too Early,Never Too Late」,强调「现在就是最佳时机」,呼吁民众在预防、延缓及友善等面向应把握时机。台湾失智症协会响应国际失智症月, 9月15日至9月21日于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举办「记忆的挂号信」特展,包括4大主题展区、30则真实生命故事、12位失智者现身互动,民众与失智者面对面交流,亲自感受不仅有失去,生命的厚度与真挚感情依然在。

今年72岁的黄先生,过去在台电任职,50多岁时陆续出现忧郁、没元气,原以为是忧郁症,以为在60岁退休后会好转,太太周小姐也决定在50多岁时,辞掉工作陪伴先生,但先生陆续走失、记忆力不佳,甚至隔空抓药、以为家里有人,经就医才确诊年轻型失智症,退休后,周小姐让先生维持打桌球习惯,到近3年才退化影响到语言功能,且目前走路平稳,堪称年轻型失智症的「模范生」。

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林口长庚医院学术组副教授级主治医师徐文俊表示,年轻型失智症于65岁以前发病,相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发展更快,初期大多是压力大、睡眠障碍、忧郁、焦虑等表现,常被误认是忧郁症,或是工作能力不佳,因此时常延误就医,平均耗费一年半才有办法确诊。

徐文俊表示,面对超高龄社会,失智症议题是一大重点,而在职场环境中,更应该提前预防年轻族群进入失智症,不同于员工中风可能卧床瘫痪,失智症是慢慢退步,企业可思考在职场上如何给予资深员工协助,不是因为确诊失智症就让员工辞退,而是安排陪伴员协助、或是职务再设计、转换职场,像是改为内勤文书工作,让失智者减少错误,持续运用他的才干、专长,保留职场价值。

徐文俊提醒,老年型失智症的家庭,可能是80多岁才失智,儿女大多也已退休,有一定后援可以协助,但年轻型失智症患者可能大多还在职场工作,配偶还在工作,小孩甚至还在求学,一但年轻型失智症患者离开职场,成为社会、家庭负担,对于配偶来说,除了小孩教养以外,更要扛起家庭经济重责,状况会比老年型失智症家庭更不好,更需要外界协助。

「失智症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展览规画四大主题展区,从失智者与照顾者的视角出发,带领民众体会那些因为失智症而失去的、仍保有的和重新获得的点点滴滴。

一,故事分享:走进失智症家庭的心灵之旅。透过失智者及家属亲自表述的文字与影音,深入了解失智症家庭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力量与勇气,同时展区中设计了写信的区域,邀请民众检视内心投递出记忆的挂号信。

二,知识传递:解开失智症的谜团,提升您的失智识能。展中将透过纸本及线上测验工具带动大家进一步认识失智症、破除迷思以及了解可能潜伏的警讯,现场提供健康生活行为处方签,积极鼓励促进预防及延缓失智。

三,失智展能:把握当下,生命依然精彩每日由失智者与民众分享他们的职人专长、喜爱活动及人生哲学。在难得的互动时间中,一起体验与共感,将料理、园艺、音乐等活动赋予不同的意义。

四,专家座谈与纾压时光:了解失智大小事。由专家分享认识、延缓、预防失智症的方法与知能,以及如何透过社会资源的运用帮助自己及身边的人。展期中亦规划照顾者纾压活动,透过芳疗帮助纾解照顾压力与辛劳。

台湾失智症协会「记忆的挂号信」特展,民众好奇测验极早期失智症筛检量表。记者许政榆/摄影

今年66岁的周小姐(左)与72岁的黄先生(右)为年轻型失智者家庭,周小姐照顾先生长达11年,至今先生仍可以打桌球、走路平稳,堪称年轻型失智症的「模范生」。记者许政榆/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