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离岸风场首次成功养殖大型海藻海洋碳汇 技术向前迈步

离岸风场海域成功养殖大型海藻,图/水试所提供

离岸风场海域成功养殖大型海藻。图/水试所提供

农业部水产试验所与国家海洋研究院携手合作首度于国内离岸风场海域成功养殖大型海藻,颠覆过去认为隶属亚热带的台湾周边海域因夏季高水温及贫营养盐之海洋环境无法养殖大型海藻之观念。这项海洋人工表层藻场的建置技术可进一步应用于海洋藻场碳汇、离岸风场与渔业共享海域之研究,使农业部「自然碳汇关键战略行动计划」之海洋碳汇技术研发向前迈进一大步。

水试所表示,自2019年与苗栗外海的国内首座离岸风场—海洋风电(Formosa 1)合作多次尝试海洋人工藻场建置,均以失败告终。经检讨,原因有藻源需由野外采集难以大量取得、西部海域为沙泥底致海水浊度高不利藻类生长、受台风或季风掀起之大浪破坏养殖设施等。

水试所指出,今年所为突破现有因境,首先与国家海洋研究院合作,于台南市七股区的水试所海水养殖研究中心建置陆上藻类量产设施,生产充足之稳定驯化藻源。7月12日于海洋风电海气象观测塔附近海域的改良式海洋人工表层藻场设施,试验布放高单价、每公斤2,000至2,500元的长茎葡萄蕨藻样本50个,每个样本含100公克藻,后于8月27日再度前往海上藻场设施检视投放之长茎葡萄蕨藻样本发现有半数存活。于46天期间中,存活样本的平均增重达3.69倍,最重者达9.5倍,初步评估具高度的碳汇及经济潜力。

水试所说明,7月投放之长茎葡萄蕨藻成功养殖后,8月再加布放粗龙须菜、可食龙须菜、穗状鱼栖苔及粗硬毛藻等本土常见且具经济价值之大型藻类,持续观察各式藻类的适应存活情形。海上藻场设施历经8、9月间苏拉及海葵台风行经台湾海峡后,设施依然完整,养殖之长茎葡萄蕨藻及粗龙须菜顺利持续生长增重,其中28个粗龙须菜样本全数存活,一个月间最多增长达6.5公分。

水试所首度于国内离岸风场海域成功养殖大型海藻,颠覆过去认为位于亚热带台湾的周边海域因夏季高水温及贫营养盐之海洋环境无法养殖大型海藻之观念。

水试所指出,海洋为目前全球碳汇重要关键议题,且未来于我国渔产业之「碳权」与「碳交易市场」议题具潜在机会与扮演重要角色。我国离岸风场规划海域与渔业传统作业海域重叠而互相排挤海域空间利用,倘若广大的风机基椿间海域如能利用为海上藻场设施,提供渔捞渔民转型为海藻养殖,不但能解决当地渔民作业海域缩减及部分渔法转型之议题外,所采收的高经济藻类能贩售予食品、化粧、医药及工业等行业,增加国内藻类利用自主化,提升渔民经济收入。

离岸风场除风机产生之绿能外,也兼具创造海藻碳汇功能及渔业资源护育之效益,有助于建立绿能、碳汇及渔业资源护育之三重效益。如以离岸风机潜力场址总面积约3,084.5平方公里之5%提供做为海上藻场设施,预期每年增加碳汇量1.7至2.6万吨。如进一步建置于我国领海6.5万平方公里之1%,预期每年增加碳汇量约650至97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