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饭圈」乱象 根源在资本的无序扩张(孙佳山)

图/中新社

「饭圈」乱象(Fans,谐音「饭」)是大陆当前比较突出的文化问题。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饭圈」乱象列为治理重点,能改变已经畸形多年的「饭圈」生态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纪初的追星,最多就是倒卖明星演唱会的高价门票,以及个人签名等明星周边物品;而当代粉丝偶像文娱工业已经发展到粉丝群体大范围集资应援的新阶段,这亦是新的明星制度和明星文化。在集资应援为「爱豆」(即偶像)打CALL的过程中,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议的行为,是联合商家以打榜为名行销售之实。而且,具体销售的是什么并不重要,所售物品承载的打榜助力值,才是被粉丝群体看重的。

在这些集资应援活动中,哪些人和群体是受益方?显然,明星、文化娱乐经纪公司和平台方等,合谋了一场场针对粉丝群体定向收割的「阳谋」,并由此豢养着这一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从小往大说,有关商家是粉丝集资应援行为的直接受益方。一个综艺节目通常至少有5至7名备受关注的艺人,每位艺人背后的集资应援规模大多以千万计。由此,一个综艺节目就会涉及上亿规模的密集市场交易行为,却大都没有受到工商、税务等维持市场秩序的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一直处于事实上的灰色地带。

同样,一些文化娱乐经纪公司也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在传统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下,对艺人的相关经营活动有着相对明确的要求和约束,例如从范冰冰到郑爽的天价片酬问题,一经发现就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追惩。然而,当代粉丝偶像文娱工业却尚无能起到有效监督和规范作用的法律法规,传统的分业管理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名存实亡。正是由于这样的结构性成因,一些文化娱乐经纪公司由此兴风作浪,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在艺人选择等最关键问题上不作为,在源头上出现原则性问题。此外,播出相关综艺节目的平台方,一方面逃避应尽的审核、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却从中大肆牟利,而这显然至少需要在法律法规和职能监管层面予以明确约束。

今天,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资本的深度介入和无序扩张对粉丝文化带来的复杂影响。在当下的粉丝文化结构中,流量明星和广大粉丝群体之间,不仅是情感共同体,亦已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流量明星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商业演艺活动的机会;而广大粉丝群体为了扩大心仪的流量明星的影响力,则会使尽浑身解数来追捧他们。这种群体性情绪,恰恰很容易被资本利用。比如,对于由广大粉丝组成的「饭圈」,资本会按照相关粉丝的执着和投入程度,来对他们进行分级,「鼓励」他们为心仪的流量明星造势。如此的「鼓励」,无形中也让一些追星行为,因资本的无序扩张而演变成以「爱」为名的、违反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极其不当的行为,进而造成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

从当下到可预见的未来,我们需要充分警惕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日益被资本的无序扩张所内化的严峻现实。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多元化的背景下,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当文娱工业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刻意宣扬某种文娱潮流或商业模式时,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就极易被资本的无序扩张所绑架和利用。

因此,一方面,广大青少年应端正追星的心态,以精神、心智的成长、独立和完善为目的,避免被资本的无序扩张所绑架和利用。另一方面,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应努力为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充满包容、尊重的成长环境,充分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而不是简单地「甩锅」给相关企业、行业。因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粉丝群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美式「原子」家庭结构中出生的一个代际。他们又是完全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网生代」。原子化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新的社会结构和媒介形态下的数位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迥异于既往代际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侧重点恰恰在于参与感、伴生感。透过与流量明星的高频互动所形成的陪伴、共情等种种情感策略,这一代人正试图寻求建构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新兴媒介形态下的新型青少年社交关系。

只有充分理解这种深层的社会和媒介形态的结构性变化,才能更深刻地深入到当前粉丝群体价值观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正确引导粉丝群体的价值观,才具有现实可行性。这就意味着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粉丝群体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的结构性变化,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限制、杜绝资本的无序扩张对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过度绑架、利用和投机、操纵,科学认识网路传播规律,规范网路文化市场秩序,真正有效引导广大青少年建构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三观」。

总之,「饭圈」乱象绝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偶发、孤立现象。在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出生率萎靡、文化保守主义兴起、全球贸易竞争和局部冲突加剧等大时代背景下,这一现象有着更为长远的社会影响。面对粉丝文化,我们应以更包容的态度和更纵深的视野,引导粉丝文化迸发出更大的创造性、更多的正能量。这既是一个长期的文化治理过程,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中国的文化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一大历史挑战。(作者系大陆影视研究学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