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栖身拒马河 "野味"餐厅变"野保"

原标题:黑鹳栖身拒马河野味餐厅变“野保

拒马河黑鹳夫妻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北京市,有着数百年开矿采煤历史的房山区曾经流传着一句老话:“首都的楼有多高,房山的坑有多深”,这是因为北京三分之一的建材来自房山。历史上,房山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特征是“黑白灰”:“黑色”是煤炭,“白色”是汉白玉,“灰色”是水泥。近年来,房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房山转型发展,强化生态涵养保护,积极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为绿水青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北京多地发现黑鹳身影

黑羽白腹、红喙红腿,在河湾浅滩间,时而优雅涉水觅食,时而成群结队遨游天空,体态优美、活动敏捷,它们就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极其珍稀。时下正值候鸟迁徙季,四处游憩的黑鹳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关于黑鹳的新闻也频上热搜:黑鹳25年以来首次重返永定河、黑鹳首次现身密云水库……事实上,房山拒马河流域也是北京地区黑鹳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黑鹳是一种生性极为挑剔的环境指示性动物。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纪建伟介绍,黑鹳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觅食水域要求特别高,需要水体食物丰富、水质清澈。黑鹳的巢区大都选在河谷、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上,在巢的下边和山顶还要有榆、青檀小乔木荆条绣线菊等灌丛及杂草。而这样的条件在北京并不常有,所以限制了黑鹳在北京地区的分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黑鹳在全球仅有约3000只,我国约有1000只。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目前北京的黑鹳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达到100只左右。近年来,黑鹳们最先迁到距离拒马河最近的房山大石河流域,随后门头沟海淀、密云等区都有了它们的身影。可以说,黑鹳已成为首都北京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标志,而房山区也在2014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鹳之乡”称号。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黑鹳选择在房山“安家落户”,和这里独特的地质风貌是离不开的。“拒马河一带的山体是喀斯特地貌,黑鹳恰恰就喜欢把家安在这种裸露的悬崖峭壁上。”据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介绍,拒马河水以浅水、浅滩为主,符合黑鹳取食栖息地的特征,所以北京有一半多的黑鹳居住在这里,它们的数量从2000年发现时的三五只,增长到目前的70多只。

“现在留在拒马河的还有40多只,有些黑鹳‘搬’到了大石河,还有的黑鹳直接‘搬’到北京其他区了。”李理说,在十几年前,房山的拒马河和大石河根本不是现在这样清澈见底,那时候这两条河不仅断流随处可见,在河道两侧还堆满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河道内污水横流,李理和他的队友们甚至还拍到过黑鹳在垃圾堆里觅食的照片。

“为了守住这道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我们可没少下功夫。”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管理科负责人梁新告诉北青报记者,近年来,他们在大力推进碧水攻坚战,对大石河、小清河、拒马河流域全面摸排建账,严防企业偷排。目前,拒马河张坊大桥断面达到二类水质。去年,大石河也摘掉了连续多年断面考核不达标的“帽子”,水环境改善明显,今年已经达到四类水体标准,这样的大石河也得到了黑鹳的青睐,成为它们新的栖息地。

梁新表示,目前河道工程减排已取得成效,下一步将由工程减排逐步转为生态减排,在河道内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利用最经济、最有效、最科学的方式,逐渐恢复大石河等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和原有生态系统,通过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进一步提高大石河水环境的质量,再现“碧波荡漾、绿水环绕、水中有鱼、空中有鸟”的景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野味”餐厅变“野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房山区十渡镇拒马河畔的村民董海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深刻。在2002年,董海借着十渡旅游的春风,把自家小院建成饭馆,搞起民宿生意。当时他给自己的饭馆起了个名字叫“野味餐厅”,顾名思义河里游的鱼虾和山上跑的野鸡、兔子都是餐桌上常见的下酒菜。但是随着周边的野味餐厅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开起来,董海家的生意逐渐开始暗淡下来,“尤其一到冬季,来旅游的人少了,生意也没有了”。

2004年,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找到董海,问他是否愿意放弃卖野味改办生态餐厅,保护站也会介绍观鸟、拍鸟的市民来家里吃住,这样一年四季都有生意。刚开始董海还持观望态度,但在一年后他的“野保餐厅”重新开张,门口还摆上了鸟类知识宣传板,店里的菜单也焕然一新:以前的野鸡野兔,换成了炖柴鸡烤全羊,还增加了像“柳芽馅儿包子”、“苋菜馅儿饺子”、“马齿苋凉菜”等农家特色菜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像董海家这样的生态餐厅,目前周边已经有8家。冬天黑鹳觅食困难,生态餐厅的经营者们还会适当给黑鹳们投食,为它们“加餐”。董海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虽然不懂那些专家们提到的“生态系统”,但心里明白一个理儿:河里的鸟没了,山上的野生动物没了,没人来玩了,民宿也就办不下去了。

文/本报记者 刘婧

摄影/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