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的海水稻,口感难吃还要种超百万亩,国家到底有何打算?
大米,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它从何而来大家也明白,那就是稻谷。但其中的种类有很多,今天所要谈及的主角就是“海水稻”,也被称为耐盐碱水稻。
一般大家所看到的稻谷是栽培稻,还有一些是野生稻,至于海水稻则是结介于这两者之间,而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强有力的生存竞争力,不仅抗盐碱,也抗病虫,抗涝等,截至2022年末,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百万亩。
如此规模,按道理来说“海水稻”应该非常好吃,但为什么会有人说它不好吃呢?如果真的不好吃,为什么要种植这么多?国家到底有何打算呢?
海水稻
也许这个稻谷种类大家都没听说过,但既然它存在,那一定有道理,不然国家也不会种植如此大面积,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有着怎样的“优点”呢?
谈及水稻,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袁隆平”三个字,幸运的是,此次谈及的海水稻和他的确有一定的渊源。
1986年,野生海水稻被当时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院工作人员陈日胜发现了,并申请了相关专利,将其命名为“海稻86”,在那时袁隆平院士给出的评价是:这是继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在2016年,袁隆平团队正式和陈日胜进行合作,并在17年的十月份进行测产,由此,海水稻开始广泛传播开来,为大家所知。
为了更好的研究海水稻的发展,袁隆平领衔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并在之后的发展中取得重大成效。
这时候也许就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心血去种植它呢?
国家为什么要种它?
在百度百科中的释义中是这样介绍的,它还有一个别称,名为海红米,主要是因为米身呈现赤红色,含有天然可溶性红色素,营养价值丰富。
其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除开它本身的价值之外,其中所含有的社会价值更是值得让人关注。
根据今年4月12日自然资源部发出的公报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9.14亿亩,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盐碱地的规模竟然能与之相“抗衡”,将近15亿亩,大概率占到了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这样的数据足以证明我国的盐碱地占地范围之广。
如若盐碱地能够有良好效用,范围广肯定有好处,但从关于它的介绍中能够看出,它的问题可不是一般的大。
从表面的含义就能看出,这类的土地其实就是指在土壤当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基本不能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我国又含有较大面积的盐碱地,总归不能放任它们不管,所以国家一直在寻找关于盐碱地改良的方法。
经过多方研究后发现,形成盐碱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水分的状况不好,所以在最开始的阶段基本都是为土壤排盐、洗盐 ,然后再在土壤上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养肥”土壤,然后再种植作物。
虽然流程看着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尤其是其中寻找耐盐碱的植物,很多情况下都是树木,因为这样的措施在一定情况下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比如沙枣树、白柳树等等,但长此以往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还需寻找更加多样的方法,于是“海水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讲到了海水稻还有另外一个名称“耐盐碱水稻”,试想一下,原本很大程度上只能种植树木的地方,突然可以种植稻谷了,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关键它所生产出来的大米营养价值还很高,这样的水稻会被大面积种植,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有人却说,海水稻的口感并不是多好,是真的吗?
海水稻真的难吃吗?
虽然海水稻能够在盐碱地生存下来,并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这并不意味它是完全“完美无瑕”的,比如它的口感就是其中较小的缺点,而这也主要是因为盐碱地中含有的盐分导致的,同时又因为它的加工方式也和传统稻谷很不一样,所以才会影响它的口感。
但海水稻所谓的“难吃”,和它真正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而言,也许并不值得一提,可真的就放任不管吗?
在改善海水稻口感方面,相关机构也是采取了多样的方式,寻找到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可以采用混合加工的方式。主要就是将海水稻与普通的稻米一起加工,这样的话可以适当调整好口感,便于大家接受。
还有方法就是把它变成“不是大米”的形式,可以将其做成糕点、面条一类的食物,通过增加食用方式来一定程度上调整口感。
上述方法虽然有可能改变海水稻的口感,但总归有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感觉,最为核心的点还是在于“海水稻”身上,但这一举措还“任重而道远”,并不能即刻完成。
海水稻的口感不能忽略,但它能够贡献出的价值同样不可忽略。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有限农田的使用效率。因为在往常的土地使用当中,盐碱地在农作物的使用方面都是较低的,而海水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难。
至于另一方面,更加值得肯定的就是,海水稻能够有效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它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就算没有多少水资源也依旧能够茁壮成长,对于减轻生态压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对于海水稻,不仅只看到了它的口感一方面,更是要关注到它背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