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文旅赋能产业兴,大步迈向小康路
日前,华侨城集团发布201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各界全面展示华侨城集团2019年度的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华侨城集团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守护生态文明、公共艺术发展等多个方面主动担当作为。本篇聚焦华侨城集团深化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成效,从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多元维度探寻华侨城集团的特色路径。
云山雾绕间,一大片油茶林郁郁葱葱,生态土鸡穿梭其间,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苗寨里,和着悦耳动听的笙歌,艳丽的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在绣娘的挑花布片上绽放开来;远处碧绿的河面上,一群灰褐色的鸭子悠然游曳……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天柱县和三穗县,一幅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乡村美景,尽显两县脱贫摘帽奔小康的蓬勃生机。
时间回到17年前,华侨城集团与天柱、三穗两县结成对口定点帮扶关系,将扶贫初心和央企使命镌刻在这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多年来,在与两县并肩战“贫”的征程中,华侨城以“六大路径”(即人才扶贫、产业扶贫、基金扶贫、旅游扶贫、短板扶贫、文化扶贫)帮扶思路为指引实施精准扶贫。截至目前,华侨城累计向两县投入帮扶资金超9000万元,援建帮扶项目138项,提供公益扶贫岗位1850个,选派22名优秀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挂职,资助贫困学生超6000人次,培训人才1165人次……这些数字,不仅是华侨城精准脱贫行动的直观写照,更承载了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希望。
如今,天柱、三穗两县按期脱贫摘帽,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两县人民来到了奔小康的新起点。站在这个新起点上,华侨城创新扶贫思维、深化帮扶力度,提出“六个迈向”——从帮扶脱困迈向乡村振兴、从资金支持迈向产业扶持、从消费扶贫迈向全线营销、从帮扶两县迈向全州全域、从人才培训迈向挂职培养、从简单帮扶迈向全面战略合作,确保摘帽不摘责,携手帮扶地区的人民朝着发展、致富的新目标迈进。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这个山窝窝里的地会有人租,更没想到我们不仅可以收土地租金,还能拿到分红,在地里继续套种其他农作物来增收,有些村民还去油茶园里打工,大家手头上多少有了点积蓄。真没想到,山上的油茶树竟变成了我们的‘摇钱树’。”
在天柱县栖凤油茶生态园示范基地,30多万亩连绵起伏的油茶林,不仅是天然的旅游观光胜地,还是华侨城帮扶当地产业致富、年产值超1亿元的“希望林”。
产业帮扶是具有造血功能的首选工程,产业兴旺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在多年对口帮扶的实践中,华侨城积极探索“摘帽—脱贫—致富”可持续帮扶模式,选择地域支柱产业打造“一县一品”龙头产品,用产业为当地百姓敲开致富之门。
立足天柱县丰富的油茶资源,华侨城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开展资金扶持,并为当地提供农用物资及技术支持,着力解决了原来的油茶品种老化、培育期漫长、产量极低等难题。如今,油茶已经成为天柱县的支柱产业,带动当地4.6万户15.6万人增收。
选择支柱产业、打造龙头产品仅仅是产业致富的第一步。科研、加工、品牌、市场……全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决定着这条产业致富路能否走得长远。
2018年5月,油茶生态园基地开始建设占地145亩的油茶精深加工厂,推进油茶全产业链建设。集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展示、物联网、电商平台、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大健康油茶山庄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3.2亿元,将有效帮助当地实现产业增收、产业致富。
从资金支持迈向产业扶持,华侨城因地制宜,多个产业扶持项目在西藏、四川、云南、广东等地顺利落地,实现了当地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进化升级。
在云南梁河九保村,华侨城让蛋鸡养殖“落地生根”,帮助当地村民走上产业致富路。“第一年养了384只蛋鸡,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家的生活条件。”九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龚俊贤说道,“现在我家盖了新房,买了三轮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过,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也曾让这些缺乏经验的养殖户们一度陷入困境。“还好有小杨他们热情地给我们进行专业指导。”龚俊贤口中的“小杨”是华侨城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之一,为切实帮助当地养殖户优化养殖方法、提升养殖效益,和“小杨”一样的驻村队员们不仅多次邀请蛋鸡养殖专家组织养殖培训,更三天两头就跑到养殖户家里查看鸡群状况,“脚杆跑细,心也操碎”成了他们的“工作日常”。
好在,蛋鸡养殖的回报和他们的“操心”呈正比。2018年底,九保村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底,九保村的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0.22%。
要实现产业市场终端的做大做强,“品牌”和“渠道”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今年以来,华侨城开拓消费扶贫新阵地,以直播带货、进驻“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侨城汇”开设线上扶贫专区等多种渠道帮助定点帮扶地区解决农特产品滞销问题。同时,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华侨城积极探索扶贫产品品牌化发展路径,从资源嫁接、产品创新、品牌营销等多个维度发力,以全线营销的创新模式开展帮扶工作。
“现在本地绣娘的工资最多的一个月有4000多元,我们工作室接到订单后就分给她们绣,既帮她们增加收入,还不影响她们在家照顾家人。”来自贵州三穗的苗绣非遗传承人万妹度在第八届中国慈展会上接受采访时说道,“华侨城帮我们打开了销路、打响了品牌,现在基本不用愁绣品卖不出去了。”
在三穗县,华侨城以苗绣为载体,建立“寨头苗绣”刺绣加工和培训基地,推动“寨头村苗兴绣花厂”投产运营,携手广州君子优品电子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万妹度”非遗苗绣文创品牌,帮助三穗苗绣走向杭州、香港、台湾等地,并远销英国、美国和东南亚国家,让三穗苗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实现最大化。
品牌代表着品质、标准、效益,“无品牌不产业”已成为时下市场的共识。30多年来打造了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文化和旅游品牌的华侨城深谙此理。除了“万妹度”非遗苗绣文创品牌以外,“三穗鸭”、“金秋梨”、“秘境庄园”玉红桃、“林下拾堂”猴头菇、“水姑妈”咸鸭蛋等十余个华侨城参与打造的文创、农创品牌纷纷崭露头角,让当地的农产品实现了品牌溢价,激活了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
“未来,我们还将从在地农产品的产销定制模式、融合跨界品牌为在地农创产品背书、结合企业经营需求联名开发新产品、合作推动景区酒店二消产品迭代、以私域流量为基础研发全新产品这五个方向,开始全新的营销尝试,帮助更多的黔货‘出山’。”华侨城派驻三穗县挂职的扶贫干部张大磊表示。
“离十一黄金周还有十来天,但是我们汽车营地的住宿基本已经预订满了。今年假期比较长,很多人都选择长线出游,西部这些风景秀美的地方,大家都很向往。”林芝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汽车营地是华侨城“央企入藏”、助力脱贫攻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示范性引领项目,对外试业一年来,已经成为国道318线上的网红打卡点。立项以来,以最大程度降低对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前提,汽车营地以高品质、高规格、优服务为目标,对营地设施配置进行优化提升,确保产品的人性化和舒适度;强调营地与自然的融合,增加营地的人文气息;通过引入藏族的“过林卡”、锅庄舞等特色民族风情体验,创新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华侨城已将汽车营地打造成为当地精品营地的一个新标杆。
“营地正式运营之后,我们每年都要向察隅县提供5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当地340户1556人的对口扶贫。”在前往察隅县慰问贫困户的路上,林芝华侨城总经理王一工向记者介绍,“目前营地里70%的基层员工都来自多布村,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汽车营地的餐饮服务员曲吉尼玛从小在多布村长大,“我在汽车营地接受了专业的技能培训,成为了一名‘旅游人’。华侨城满怀真诚援藏建藏,给村里带来了新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好起来。”
如今,依托林芝“西藏门户”的区位优势,林芝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已经成为林芝全域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同时也成为华侨城旅游扶贫的又一个明星项目,帮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随着我国进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小康之路正从帮扶脱困迈向乡村振兴。在林芝千里之外的广东陆河,华侨城给出了“华侨城·螺溪谷”这一实践方案。
“华侨城入驻之后,村里的房子变得好住了,路也好走了,很多人来旅游,给村里个体经营的人增加了收入。”陆河螺溪镇欧田村的老罗书记说,“华侨城优先给贫困户安排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华侨城·螺溪谷是华侨城旗下深东集团和深圳市坪山区政府联合帮扶广东汕尾陆河县的重点旅游扶贫项目。结合华侨城在文化和旅游产业方面的专业优势,华侨城·螺溪谷以“时尚与乡土融合、居民与游客共享、旅游与社区共进”为发展理念,盘活村落内闲置农宅和农田资源,打造出欧田书社、火龙广场、农礼铺子等十余个乡村旅游体验空间,让这个传统的客家山村“逆袭”变成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目前,我们以华侨城·螺溪谷为核心,联动了半小时车程半径圈内的陆河革命历史纪念馆、南万花海等多个景区,对全域旅游的线路进行了深化。同时,我们和深圳的一家教育培训公司联合开发了自然教育亲子研学课程,在旅游产品内容方面展开了新的探索。”华侨城·螺溪谷市场负责人赵锐介绍道。
当被问到螺溪谷里哪个地方最受欢迎,老罗书记的答案是欧田书舍里的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全天开放,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写作业,他们的家长也会时常陪同,可以说儿童图书馆已经成了我们这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富有,还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一直以来,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也是华侨城扶贫工作中持之以恒推进的事情。在三穗县寨头村小学,华侨城旗下北方集团与深圳市流行音乐协会联名捐建国内首个“中国乡村小学音乐教室”,创新美育帮扶新模式,为苗岭学子带来全新的声乐体验;旗下康佳集团与艺术家张春旸联名捐建的国内首座苗寨小学“春旸成长美术馆”一期也已正式开放,帮助孩子们尽情释放艺术天性;华侨城房地产公司每年开展“凤凰花助学计划”,向三穗县贵秧小学、顺洞小学、寨头小学等捐赠图书及学习生活用品,建立爱心图书室……扶贫扶智,文化先行,华侨城一系列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开拓视野、启迪心智的暖心之举,让他们“能上学”,更能“上好学”。
在“文旅融合+美丽乡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中,华侨城集团积极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提出“100个美丽乡村计划”,培育了海南三亚中廖村、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四川成都安仁南岸美村等多个央企精准帮扶的华侨城特色品牌。立足新起点,华侨城仍将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工作要求,以“六个迈向”探索“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的华侨城模式,助推精准帮扶开启新阶段、再上新台阶、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