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公募债基持续看好

蒋光祥

债市的“熊短牛长”最近在发行端体现无疑。近期公募发行市场中提前结束募集的产品,几乎清一色为债基。原因无他,债基业绩稳健,且常超预期尔。

今年以来,受债市走强推动,债基产品收益率普遍表现不俗。截至目前,全市场债券基金产品约九成以上实现正收益。A股即便从国庆节开始热闹起来,但由于前期阴跌太久,许多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偏股型基金业绩在较高收益的债基面前,都难以望其项背。某中小公募的中债-30年期国债ETF基金,因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超20%,规模从2023年9月底的不足3亿元到今年9月末达到42亿元,实现1年16倍的规模增长。而另外一只小公募旗下的迷你债券基金,成立初期的资产规模仅为1亿元,因年内收益率约16%,一举从在清盘边缘挣扎,到今年9月末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实现百倍增幅。

依据最新公开数据,整个债券基金规模最近单月(11月)增长超1500亿元,不完全统计口径下的债基总规模已近6万亿元(公募基金总规模约32万亿元)。年末的债基发行市场也是异常火爆,头部基金与中小公募均有债券新基金产品提前结束募集,抛开银行类机构客户抢在年底通过债基建仓,债市抢筹(利率债为主)的因素,过往债基带给基民的优质持有体验,显然也是多只债基能够提前结束募集的主要原因。

要看到,今年债市收益率并非单边向上,也有过起伏。今年4月和10月,债市都有过大幅调整,对当时的公募债基和银行理财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部分对回撤容忍度较低的持有人当时的赎回,甚至给一些管理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流动性危机。但瑕不掩瑜,今年债市整体仍然可言牛市,在这两次调整中没有“跳车”的大部分持有人,“吃”到了从头到尾完整的涨幅,反弹之快令人心情愉悦,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持有人下一次“硬扛”波动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和板块轮动如风车的股市相比,大部分人对未来半年乃至整年债市的表现仍然可以有一个相对乐观的预期。时隔1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货币政策取向再次调整为“适度宽松”,是构成债市向好的核心支撑。

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虽然偏股型基金管理费较高,能给基金公司创造不菲利润,但是很容易在行情起伏之下被各种反噬,基金规模如同沙中城堡,难言稳定。而债基成为公募基金公司规模排名的最大利器是不少基金公司管理层的共识。债基没有规模,一家公司想跻身大中型公募,不太现实。考虑到近段时间新报债基申请获批节奏较慢,新基金投资范围相对受限等原因,盘好原有债基资源,做好老债基业绩成为多家基金公司的头等大事。

颇有意思的是,相比较常令各家管理人头大的迷你股票基金,迷你债基反而成为了沧海遗珠,不缺客户问询的抢手货,规模再小的基金公司,这两年也不太会为迷你债基发愁,规模分分钟逆袭频现。

大大小小的公募基金对债券基金展开无限想象之际,不少基民,尤其是从互联网端各基金代销机构来的基民,开始认真审视债基这一品种,不少人第一次细究债基还可以细分为含可转债的一级债基、含股票的二级债基、只买利率债的利率债基、可以买信用类券种的信用债基金、匹配从长到短不同久期的债券指数基金(场外)、债券ETF(场内)等,环肥燕瘦,不比赛道股落寞。最为关键的是,债基的底层逻辑是债权,债就是债,只要不爆雷,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股基则毋需多言,虽然股权相比债权,向上空间大太多,但向下也容易不见底,太多股基基民尝到过“欲速则不达”的苦楚,反过来羡慕债基基民每天能收“几个鸡蛋”这种“稳稳的幸福”。说到底,还是如何将一个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匹配给合适的人的问题,时间在变,需求在变,但这一原则不会变。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少基民对于自己资产增幅可持续性的评估,对自己的资产配置范围和各品种占比,也开始有了更深的思考。倘若短期内需要适度淡化对于资产高收益的追求,更关注家庭资产稳健增长的朋友,仅一块钱起购的公募债基显然是一个好选择。抛开机构配置需求不谈,从这个角度看,债基的想象空间无限。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